肺呈间质性肺气肿,多集中在尖叶、心叶和膈叶前缘。肺实质充血、水肿和肺泡气肿。肝、肾轻度肿胀。全身淋巴结,尤其是肩前淋巴结、胭淋巴结、肝淋巴结肿大、发炎。
【诊断】
(1)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2)实验室诊断
病原学检查动物接种试验(乳鼠、乳仓鼠或乳大鼠脑内接种)、细胞培养。
血清学检查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免疫荧光抗体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病料采集应采集病牛发热初期血液。
(3)鉴别诊断应与茨城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副流行性感冒、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感染、牛鼻病毒感染相区别。
【防治】
本病是由吸血昆虫为媒介而引起的疫病,因此消灭吸血昆虫,防止吸血昆虫的叮咬,是预防本病的首要措施。同时要严格执行综合性防疫措施,有条件时在流行季节到来之前进行免疫接种。
发生本病后,应立即隔离病牛并进行治疗。对假定健康牛及附近受威胁地区的牛群,可用疫苗或高免血清进行紧急预防接种。
五、牛白血病
牛白血病又称地方流行性牛白血病、牛淋巴瘤病、牛恶性淋巴瘤、牛淋巴肉瘤,是由牛白血病病毒引起的慢性肿瘤性疫病。以淋巴细胞恶性增生、进行性恶病质和高病死率为特征。
【病原】
牛白血病病毒属于反转录病毒科丁型反转录病毒属,有囊膜,衣壳呈20面体对称。
该病毒的抵抗力较弱,在实验中超速离心或一次冻融等常规处理都能使病毒的毒力大大减弱。病毒可在56℃30分钟完全灭活,奶中的病毒也可被巴氏消毒温度灭活,所以在实验室里无法进行病毒的冻干保存。病毒对各种有机溶剂敏感。
【流行病学】
病畜或隐性感染牛是本病的传染源。主要通过牛的相互接触传播,也可能通过呼吸道传播。经吸血昆虫(虻、蝇、蚊、蜱、蠓)叮咬、采血、输血、注射和外科手术等血源性水平传播,也可经胎盘或哺乳垂直传染。
在自然条件下主要感染牛,绵羊也偶尔感染。因潜伏期长,故多发生于3岁以上成年牛,4~8岁牛发病率最高,5%~10%表现为急性病程,无前驱症状即死亡。2岁以下牛发病率低。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4~5年。
感染牛在非显性期只有血相变化,即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增多及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在显性期,病牛体表或全部淋巴结、脏器、组织形成肿瘤。体表淋巴结肿大而且坚硬,依部位不同可使病牛头偏向一侧(如腮、肩前淋巴结肿大),眼球突出(如眶后淋巴肿大挤压眼球),如压迫咽喉头可导致呼吸和吞咽困难,压迫神经造成共济失调,麻痹等。
【病理变化】
主要为全身的广泛性淋巴肿瘤。各脏器、组织形成大小不等的结节性或弥散性肉芽肿病灶,真胃、心脏和子宫最常发生病变。组织学检查可见肿瘤细胞浸润和增生。
由于骨髓的坏死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血液学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增加,淋巴细胞尤其是未成熟的淋巴细胞的比率增高,淋巴细胞可增加75%以上,未成熟的淋巴细胞可增加到25%以上。血液学变化在病程早期最明显,随着病程的进展血像转归正常。
【诊断】
(1)根据典型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辅以实验室诊断。
(2)实验室诊断
在国际贸易中,指定诊断方法为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替代诊断方法为PCR。
病原检查病毒可用外周液血淋巴细胞培养分离,然后用电镜或牛白血病病毒抗原测定法鉴定。在外周血中可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查病毒DNA,在肿瘤中可用PCR和原位杂交检测。
血清学检查应用最广泛的有琼脂凝胶扩散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防制】
采取检疫、淘汰等综合性措施。对有临床症状的病牛、血清学检查或血液学检查阳性牛,进行扑杀处理。
六、牛传染性鼻气管炎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是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引起牛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又称牛疱疹病毒I型感染、红鼻病或牛传染性坏死性鼻炎。临床特征为呼吸困难和发热,有鼻炎、鼻窦炎、喉炎和气管炎。
【病原】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又称牛疱疹病毒I型(BHV-1),属于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甲亚科成员。
牛疱疹病毒I型系球形有囊膜的双股DNA病毒,对乙醚、氯仿、丙酮敏感。病毒在PH值6.9~9.0时稳定,在PH值4.5~5.0下可被灭活。病毒在4℃可保存1个月,37℃存活10天左右,60℃可保存9个月,对冻干、冻融也很稳定,但在63℃以上数秒内可被灭活。多种消毒剂均可使病毒灭活,如0.5%氢氧化钠、0.01%氯化汞、1%漂白粉、1%酚衍生物和1%季铵盐在数秒内灭活,5%甲醛溶液1分钟内灭活;将污染物品暴露在38%甲醛气溶胶(20ml/m3)6小时、次氯酸钠溶液(相当于1.5%活性氯,200ml/m3)1小时、3%过醋酸(200ml/m3)1小时,0.25~1.6mg/L臭氧可灭活病毒。
【流行病学】
病牛和带毒动物是主要传染源,隐性感染的种公牛因精液带毒,因此是最危险的传染源。病愈牛可带毒6~12个月,甚至长达19个月。病毒主要存在于鼻、眼、阴道分泌物和排泄物中。
本病可通过空气、飞沫、物体和病牛的直接接触、交配,经呼吸道黏膜、生殖道黏膜、眼结膜传播,但主要由飞沫经呼吸道传播。吸血昆虫(软壳蜱等)也可传播本病。
在自然条件下,仅牛易感。各种年龄和品种的牛均易感,其中以20~60日龄的犊牛最易感,肉用牛比乳用牛易感。其他家畜和实验动物,如绵羊、山羊、马、猪、犬、猫、豚鼠、小鼠等,都具有抵抗性。
本病在秋、冬寒冷季节较易流行。过分拥挤、密切接触的条件下更易迅速传播。运输、运动、发情、分娩、卫生条件、应激因素均与本病发病率有关。一般发病率为20%~100%,死亡率为1%~12%。
【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潜伏期一般为4~6天。《陆生动物卫生法典》规定为21天。
临床分为呼吸道型、生殖道型、流产型、脑炎型和眼炎型五种。
呼吸道型表现为鼻气管炎,为本病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病初高热(40℃~42℃),流泪流涎及黏脓性鼻液。鼻黏膜高度充血,呈火红色。呼吸高度困难,咳嗽不常见。
生殖道型母畜表现外阴阴道炎,又称传染性脓疱性外阴阴道炎。阴门、阴道黏膜充血,有时表面有散在性灰黄色、粟粒大的脓疱,重症者脓疱融合成片,形成伪膜。孕牛一般不发生流产。公畜表现为龟头包皮炎,因此称传染性脓疱性龟头包皮炎。龟头、包皮、阴茎充血、溃疡,阴茎弯曲,精囊腺变性、坏死。
流产型一般见初胎青年母牛怀孕期的任何阶段,也可发生于经产母牛。
脑炎型易发生于4~6月龄犊牛,病初表现为流涕流泪,呼吸困难,之后肌肉痉挛,兴奋或沉郁,角弓反张,共济失调,发病率低但病死率高,可达50%以上。
眼炎型表现结膜角膜炎,不发生角膜溃疡,一般无全身反应,常与呼吸道型合并发生。在结膜下可见水肿,结膜上可形成灰黄色颗粒状坏死膜,严重者眼结膜外翻。角膜混浊呈云雾状。眼鼻流浆液脓性分泌物。
【病理变化】
呼吸道病变表现上呼吸道黏膜炎症,鼻腔和气管内有纤维素蛋白性渗出物为特征。
生殖道型表现为外阴、阴道、宫颈黏膜、包皮、阴茎黏膜的炎症。
脑炎型表现为脑非化脓性炎症变化。
【诊断】
(1)根据典型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2)实验室诊断
在国际贸易中,指定诊断方法为病毒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病原分离鉴定(仅限于精液),无替代诊断方法。
病原检查病毒分离鉴定(接种牛肾、肺或睾丸细胞)、病毒抗原检测(荧光抗体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血清学检查病毒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病料采集鼻腔拭子、脓性鼻液(应在感染早期采集)。对于隐性阴道炎或龟头炎的病例,应采取生殖道拭子,拭子要在黏膜表面上用力刮取,或用生理盐水冲洗包皮收集洗液,所有样品置于运输培养基,4℃保存并快速送检。
尸检时,应收集呼吸道黏膜、部分扁桃体、肺和支气管淋巴结作病毒分离材料。对于流产的病例,应收集胎儿、肝、肺、肾和胎盘子叶。
(3)鉴别诊断应与巴氏杆菌和犊牛白喉区别。
【防制】
发病时应立即隔离病牛,采用抗生素并配合对症治疗以减少死亡,牛只康复后可获坚强的免疫力。未被感染的牛接种疫苗。在秋季进入肥育场之前给青年牛注射疫苗,可避免由此病所致的损失。
七、牛传染性胸膜肺炎
牛传染性胸膜肺炎又称牛肺疫,是由丝状支原体丝状亚种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渗出性纤维素性肺炎和浆液纤维素性胸膜肺炎为特征。
【病原学】
丝状支原体丝状亚种,属支原体科支原体属成员。
病原体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甚弱,暴露在空气中,特别是直射阳光下,几小时即失去毒力。干燥、高温迅速死亡,55℃15分钟、60℃5分钟灭活;酸性或碱性PH下可灭活。被乙醚、0.01%升汞、生石灰、1%石炭酸3分钟、0.5%福尔马林30秒灭活。可在冷冻的组织中存活很久,20℃以下能存活数月。
【流行病学】
牛传染性胸膜肺炎广泛流行于非洲,欧洲南部、中东及亚洲部分地区也有本病发生。
牛、水牛、瘤牛易感。野牛和骆驼可抵抗,其他动物和人不感染。
本病主要由于健康牛与病牛直接接触传染,病菌经咳嗽、唾液、尿液排出(飞沫),通过空气经呼吸道传播。适宜的环境气候下,病菌可传播到几千米以外。也可经胎盘传染。
传染源为病牛、康复牛及隐性带菌者。隐性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来源。
【临床症状】
潜伏期,自然感染一般为2~4周,最短7天,最长可达8个月。《陆生动物卫生法典》规定为6个月。
急性病初体温升高达40℃~42℃,呈稽留热型。鼻翼开放,呼吸追促而浅,呈腹式呼吸和痛性短咳。因胸部疼痛而不愿行走或卧下,肋间下陷,呼气长吸气短。叩诊胸部患侧发浊音,并有痛感。听诊肺部有湿性罗音,肺泡音减弱或消失,代之以支气管呼吸音,无病变部呼吸音增强。有胸膜炎发生时,可听到摩擦音。病的后期心脏衰弱,有时因胸腔积液,只能听到微弱心音甚至听不到。重症可见前胸下部及肉垂水肿,尿量少而比重增加,便秘和腹泻交替发生。病畜体况衰弱,眼球下陷、呼吸极度困难,体温下降,最后窒息死亡。急性病例病程为15~30天死亡。
慢性多由急性转来,也有开始即取慢性经过的。除体况瘦弱外,多数症状不明显,偶发干性咳嗽,听诊胸部可能有不大的浊音区。此种患畜在良好饲养管理条件下,症状缓解逐渐恢复正常。少数病例因病变区域较大,饲养管理条件改变或劳役过度等因素,易引起恶化,预后不良。
【病理变化】
肺和胸腔呈特征性病变。
胸腔积液,呈无色或淡黄色,内含絮状纤维素物。肺脏炎症,初期以小叶性支气管肺炎为特征,病灶充血、水肿,呈鲜红色或紫红色。中期,呈纤维素性肺炎和浆液性纤维素性胸膜肺炎,肺实质有红、黄、灰等不同时期的肝样病变区,被肿大呈白色的肺间质分隔,形成大理石样外观。末期肺部病灶被结缔组织包围,有的因坏死、液化而形成脓腔、空洞;有的被增生的结缔组织取代,形成瘢痕,有的钙化或形成肉样变。
【诊断】
(1)依据典型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2)实验室诊断
在国际贸易中,指定诊断方法为补体结合试验。替代诊断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病原鉴定代谢与生长抑制试验、mF-DOT、聚合酶链反应(PCR)。
血清学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只适合群体检测)、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被动血凝试验(可做筛选试验)。
样品采集肺病灶、胸腔液、淋巴结、肺组织渗出液,冰冻保存待检;急性和康复期动物血清。
(3)鉴别诊断急性型应与东海岸热、急性牛出败区别。慢性型应与包虫病、结核病区别。
【防制】
(1)预防对疫区和受威胁区6月龄以上的牛只,均必须每年接种1次牛肺疫兔化弱毒菌苗。不从疫区引进牛只。
(2)处理发现病畜或可疑病畜,要尽快确诊,上报疫情,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对疫区实行封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采取紧急、强制性的控制和扑灭措施。扑杀患病牛只;对同群牛隔离观察,进行预防性治疗。彻底消毒栏舍,场地和饲养工具、用具;严格无害化处理污水、污物、粪尿等。严格执行封锁疫区的各项规定。
八、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是牛腹泻病毒引起牛、羊和猪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牛、羊以消化道黏膜糜烂、坏死,胃肠炎和腹泻为特征。
【病原】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为黄病毒科瘟病毒属成员,与猪瘟病毒和边地病病毒同属,在基因结构和抗原性上有很高的同源性。
该病毒对外界因素抵抗力不强,PH值3.0以下或56℃很快被灭活,对一般消毒药敏感,但血液和组织中的病毒在低温状态下稳定,在冻干状态下可存活多年。
【流行病学】
传染源为患病及带毒动物。病畜可发生持续性的病毒血症,其血、脾、骨髓、肠淋巴结等组织和呼吸道、眼分泌物、乳汁、精液及粪便等排泄物均含有病毒。
本病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感染,也可通过胎盘发生垂直感染,交配、人工授精也能感染。
自然情况下主要感染牛,尤以6~18月龄幼牛最易感,山羊、绵羊、猪、鹿及小袋鼠也可性感染。
本病呈地方性流行,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节多发。
【临床症状】
牛潜伏期自然感染为7~10天,短的2天,长的可达14天。人工感染为2~3天。
急性型多见于幼犊。表现高热,持续2~3天,有的呈双相热型。腹泻,呈水样,粪带恶臭,含有黏液或血液。大量流涎、流泪,口腔黏膜(唇内、齿龈和硬腭)和鼻黏膜糜烂或溃疡,严重者整个口腔覆有灰白色的坏死上皮,像被煮熟样。孕牛可引起流产,犊牛先天性缺陷(如小脑发育不全、失明等)。
慢性型较少见,病程2~6个月,有的达1年。病畜消瘦,呈持续或间歇性腹泻,里急后重,粪便带血或黏膜。鼻镜糜烂,但口腔内很少有糜烂。蹄叶发炎及趾问皮肤糜烂坏死,致使病畜跛行。
【病理变化】
主要在消化道和淋巴组织,口腔(口黏膜、齿龈、舌和硬腭)、咽部、鼻镜出现不规则烂斑、溃疡,以食道黏膜呈虫蚀样烂斑最具特征。流产胎儿的口腔、食道、真胃及气管内有出血斑及溃疡。运动失调的犊牛,严重的可见到小脑发育不全及两侧脑室积水。
【诊断】
(1)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2)实验室诊断
病原检查细胞培养(采用胎牛肾、睾丸、气管等组织原代或继代株细胞)结合免疫荧光抗体试验或中和试验进行鉴定。
血清学检查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免疫荧光抗体技术、琼脂免疫扩散试验、PCR试验。
病料采集应采取病畜的骨髓、脾、淋巴结及呼吸道、眼、鼻分泌物。
(3)鉴别诊断应与牛瘟、恶性卡他热、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口蹄疫、水泡性口炎、蓝舌病、牛丘疹性口炎、坏死性口炎等鉴别。
【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