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领袖、著名学者。他自幼聪颖,4岁开始读四书五经,9岁即能写出上千言的八股文章,12岁考上秀才。16岁中举时,能诵诗书20余万言。他的一位同乡谭仲銮曾撰联贺梁启超中举:
戴凭高才,就贡举方十有六岁;
臣朔博士,诵诗书已廿余万言。
戴凭,后汉学者,在一次解经比赛中,以宏才善辩夺得50余席。柳亚子在《感事呈毛主席》诗中有“夺席谈经非五鹿”句,就是指这件事。臣朔,东晋博士,曾注《汉书》。该联以戴凭、臣朔相比,盛赞梁启超少年英才,十分得体。“就贡举方十有六岁”、“诵诗书已廿余万言”句写实,亦可作史料观。
有一次,梁启超去拜见两广总督张之洞,张之洞虽然早就听闻梁启超的名声,但并不把他放在眼里。见面时,张之洞出句一试其才: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按四水“江河淮济”排列顺序,“江”位第一;按四季“春夏秋冬”先后,“夏”排第二。合词为“江夏”,排序又该如何?实际上,张之洞是考问梁启超,你认为江夏谁是数一数二人物?出句用了析词手法,本已应对不易;况且张之洞直面考问他谁是江夏人物,颇有当年曹操煮酒论英雄,出题难刘备一般。梁启超心察其意,坦然对道: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于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
对句以“儒”、“人”台词“儒人”,梁启超以“儒人”风度,表面上自卑“小子”,颇为得体地道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之语,既彬彬有礼,又不卑不亢。张之洞深为叹服,赞道:“梁先生乃天下奇才也!”
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王朝,但革命胜利的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起初,梁启超把袁世凯看成改良派,从日本回国,担任了司法总长。
可是不久,袁世凯暴露了窃国野心,加紧进行复辟帝制的准备。梁启超认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坚决站在反对复辟的阵营一边。就在为袁氏鼓吹复辟的筹安会成立不久,梁启超就赶写出一份极有分量的声讨檄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率先吹响了讨袁的号角。后来,梁启超又与他的学生蔡锷密商,举行讨袁护国。蔡锷逃离北京,回到云南,打响讨袁战争后,梁启超又亲自南下广西做工作,促成了广西独立,进而推动了各省掀起反袁护国的浪潮。梁启超作为护国战争的军师受到人们高度评价。
蔡锷病逝日本,梁启超撰联挽道:
吾见子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天未丧斯文,而忍丧斯贤耶?
上联出自《左传》“吾见师之出而不其入也”,下联出自《论语》“天之将丧斯文也”。惜才之心,哀痛之情,尽在其中。
几经乱世沉浮,梁启超渐渐对政治心灰意冷。他终于退出政界,专心致力于学术领域,后来在文史研究方面颇有建树。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有《饮冰室合集》。
在家庭婚姻方面,在梁启超身上,也体现了封建传统道德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平等观的矛盾碰撞。
梁启超有个很有才华的学生叫徐志摩,是个年轻诗人,他与妻子张幼仪离婚,与京城名媛陆小曼谈上恋爱。陆小曼本是有夫之妇,离异后准备与徐志摩结合。开明人士都说他们是才子配佳人,天造地设的一对。但这件事不仅遭到双方家庭的强烈反对,也颇为守旧人士所诟骂。但两位年轻人痴情不改,徐志摩的父母不得不退一步,提出除非请到梁启超为证婚人,才许结婚。梁启超本来就反对徐、陆的越轨之行,后出于无奈,还是接过这烫手的山芋,做了徐志摩与陆小曼的证婚人。举行婚礼的那天,梁启超当着来宾的面,引经据典地把新郎新娘训斥一通:“志摩、小曼皆为过来人,希望勿再作一次过来人……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至于离婚再娶……以后务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陆小曼,你要尽妇道之职,你今后不可以妨碍徐志摩的事业……”梁启超声色俱厉,骂得徐志摩抬不起头来,大失颜面,观礼的来宾也都十分尴尬。徐志摩只好向老师请求:“请您不要再讲下去了,顾全弟子一点面子罢。”梁启超这才收住。
然而,在自己的婚姻情感世界,梁启超也有迷茫的时候。1889年,梁启超考中举人,主考官李端爱其才学,将堂妹李蕙仙许配与他。李蕙仙比梁启超长4岁,是京兆公李朝仪的女儿,正所谓大家闺秀。第二年梁启超赴京师会试落第,但李蕙仙仍甘愿下嫁穷书生,在北京与梁启超完婚。几个月后,便随梁启超南归故里。梁启超的家境并不宽裕,其生母赵太夫人早已仙逝,继母只比李蕙仙大两岁,李蕙仙仍极尽孝道,日夜操劳侍奉,深得梁家喜爱,在乡里也博得了贤妻良母的美名。
“百日维新”失败后,慈禧太后命令两广总督捉拿梁启超及其家人,梁家避居澳门,逃过了一场灭门之灾。梁启超则只身亡命东瀛,开始了长达10多年的流亡生涯。李蕙仙成了梁家的支柱。梁启超对妻子感激不尽,品尝到“先结婚,后恋爱”的幸福,称他们是“美满姻缘,百年相爱”。
1899年底,梁启超应康有为之请,赴美国檀香山办理保皇会事宜,不料卷进了深深的爱情漩涡。当时梁启超才28岁,已是驰名世界的维新人物和资产阶级启蒙宣传家,到檀香山后受到热烈的欢迎。在一位何姓华侨举行的宴会上,梁启超即席演讲,因邀请了美国不少知名人士,便由这位华侨的女儿何惠珍小姐担任翻译。讲演者慷慨激昂,翻译者流利准确,博得了热烈的掌声。何小姐正当妙龄,她非常钦佩梁启超的才华,席散后便表示了纯真的爱慕之情:“我万分敬爱先生,望先生赐以小像,以作纪念。”听了何小姐坦诚的表白,梁启超不禁怦然心动。几天后,梁启超将照片赠与何小姐,何小姐亦投桃报李,回赠亲手织绣的两把精美小扇。梁启超从此开始坠入情网,几近痴迷。
不久,梁启超到外地讲演。由于缺少翻译,常给活动带来很大困难,他不由得想起何惠珍小姐来。当时清政府以10万两银子为奖赏捉拿梁启超,当地一家英文报纸也对他进行攻击。梁启超虽然长于论战,但不会英文,有口难辩。这时,忽有几篇同一署名的文章起来反驳。梁启超不知作者何人,待回到檀岛后才知是何小姐所为,心里不由得暗暗敬佩。
又过数日,何小姐的英文教师宴请梁启超。席间见到何惠珍,梁启超忐忑不安。倒是何小姐大大方方,谈吐自如。分手之时,何小姐说:“先生他日维新成功后,不要忘了小妹。但有创立女学堂之事,请来电召我,我必来。我之心唯有先生!”
何小姐的一番话语令梁启超心醉了。他不忍再待下去,轻轻说了声“珍重”,便连忙离去,其情景有如逃奔。
他在理智上克制了自己,但内心深处的感情却不能自欺。这期间,他陆续写了24首情诗,以记叙他对何惠珍的赞美和思念,其中有一首这样写道:
颇愧年来负盛名,天涯到处有逢迎。
识荆说项寻常事,第一知己总让卿。
梁启超最终以痛苦的理智锁住了挚爱的情感,结束了这场苦恋。后来他这样写道:“一夫一妻世界会,我与浏阳实创之。尊重公权割私爱,须将身作后人师。”
辛亥革命胜利后,在梁启超任民国司法总长时,何惠珍又从檀岛来北京,欲与之结秦晋之好。但梁启超只在总长的客厅里接待了何惠珍,她只好怏怏而返。
1924年9月13日,李蕙仙因不治之症溘然而逝。梁启超写下了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梁夫人文》。文曰:
我德有阙,君实匡之;我生多难,君扶将之;我有疑事,君榷君商;我有赏心,君写君藏;我有幽忧,君噢使康;我劳于外,君煦使忘;我唱君和,我榆君扬;今我失君,双影彷徨。
李夫人病逝后,何惠珍也从檀岛赶来,但梁启超仍然婉拒。梁启超的这一做法,对何惠珍来说似乎不近人情,以致何惠珍的表姐夫、《京报》编辑梁秋水也责备梁启超“连一顿饭也不留她吃”。
梁启超一生勤于治学,博览群书,闲暇之余亦钟情对联。1923年从灯节至中秋,梁启超都是在病榻旁陪伴爱妻李蕙仙,以读词自遣。其间,集词句成联得二三百副之多,他称之为“痛苦中的小玩意”。他自己认为最得意的一联是:
临流可奈清癯,第四桥边,呼棹过环碧;
此意平生飞动,海棠影下,吹笛到天明。
所集的词句出自辛弃疾等六位词家的作品。此联是他特地集来送给他的得意门生徐志摩的。他说:“此联极能表出志摩的性格,还带记着他的故事。他曾陪泰戈尔游西湖,又曾在海棠花下,做诗做个通宵。”泰戈尔是印度大诗人,来华访问时,由徐志摩为他担任翻译。
梁启超把集句联录出,让朋友们自行挑选,然后书写赠给他们。刘崧山选的一副,集的都是姜白石词句:
忽相思,更添了几声啼鸣;
屡回顾,最可惜一片江山。
后来,日本侵占东北,进逼华北。人们重读此联,更不禁感慨万千了。
胡适挑的一副是:
蝴蝶儿,晚春时,又是一般闲暇;
梧桐树,三更雨,不知多少秋声。
有意思的是,胡适作为白话诗的倡导者,他写的第一首白话诗就是《蝴蝶》:“两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他挑这副以“蝴蝶儿”作起句的集句联,可能是与他做的第一首白话诗有关吧。
地质学家丁文江挑的一副是:
春欲暮,思无穷,应笑我早生华发;
语已多,情未了,问何人会解连环?
上联集自温庭筠《更漏子》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下联集自牛希济《生查子》和辛弃疾《汉宫秋·立春》。该联极富文采,很为后人所称道。
1929年,在康有为死后两年,梁启超亦病逝北京。蔡元培致挽联:
保障共和,应与松坡同不朽;
宣传欧化,不囚南海让当仁。
上联盛赞梁启超助蔡锷护国讨袁之功,下联肯定他在宣传西方文化思想、反对复辟帝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联中“南海”指康有为(康的籍贯,今广州)。辛亥革命后,康坚持保皇复辟立场,梁启超与康分道扬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