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总督张之洞是晚清的名臣,他在湖北办洋务兴实业,颇有建树。有一天,一位怀抱实业救国理想的年轻人慕名前来求见。张之洞接到门卫传进的名片,只见上面写着“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张之洞看后大为不悦,让门卫传出一纸,上书:
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
求见的年轻人看了,坦然一笑,在纸上添加一行字,请门卫再呈进去。张之洞一看,是一比下联: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
张之洞不禁暗暗称奇:此生名声不大,志气却不小。忙传令开中门迎接。见面一谈,张之洞大有相见恨晚之感。这位年轻人就是后来被尊称为中华民国“国父”的孙中山先生。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幼名帝象,读书时取名文,字逸仙,1897年流亡日本时曾用过中山樵的化名,后来人们习惯称他孙中山。由于家境贫寒,孙中山10岁才进私塾读书。
孙中山读书孜孜不倦,他曾题联言志:
愿乘风破万里浪,
甘面壁读十年书。
上联语出《宋书·宗悫传》“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下联中的“面壁”为佛教用语,意为静心修行。孙中山曾说,他毕生只有两个爱好,一个是革命,一个是读书。该联正是他志趣的真实写照。
后来,孙中山出国留学,积极探求救国图强的道路。1892年春,他接到哥哥孙眉从檀香山的汇款,便回乡亲自设计,在原居旧址建造了一座二层楼房。新宅落成后,他题写了一副门联:
一椽得所,
五桂安居。
这副对联语朴意深,体现了一个革命者的坦荡胸怀。
他的另一副题上海香山路居室联则显豪放之气。联为:
满堂花醉三千客,
一剑霜寒四十州。
此联摘自唐代著名诗僧贯休的一首诗:“贵逼人来不自由,龙骧凤翥势难收。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鼓角揭天嘉气冷,风涛动地海山秋。东南永做金天柱,谁羡当时万户侯?”
这首诗是贯休和尚献给吴越国王钱谬的,献诗的目的是要他给一块地建佛寺。钱镠读后,让人传话给贯休,要他将诗中的“十四州”改为“四十州”方可接见。贯休一听,知道钱谬有野心,便回答说:“州亦难添,诗亦难改。闲云野鹤,何天不可飞耶?”于是拂袖而去。孙中山摘用贯休这首诗,古为今用,倒是把诗中的“十四州”改为“四十州”。这并非为了却吴越王钱谬的夙愿,而是展现革命党人决心推翻满清,建立共和,实现“天下大同”的远大理想。
1894年11月,孙中山赴檀香山组织兴中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1905年,他在日本东京再组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政纲,并首次提出三民主义学说。此后,同盟会在国内组织发动多达10次的反清起义,但均告失败。其中最为著名的是1911年4月27日在广州举行的武装起义,骨干会员牺牲百余人。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冒死收殓烈士遗骸72具,葬于黄花岗。黄花岗72烈士周年祭时,孙中山题联:
五族同风,是七十有二头颅价值;
千秋堕泪,为三月念九刀俎英雄。
1911年10月10日,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终于获得成功。孙中山被17省代表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被迫宣布退位,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宣告结束。可是,北洋军阀袁世凯以欺骗的手段窃取革命胜利的果实。2月13日,孙中山先生提出辞职,袁世凯当上了临时大总统。
就在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处于低潮的艰难时刻,一位对他十分景仰的年轻姑娘来到他的身边,她就是宋嘉树的二女儿宋庆龄。
宋庆龄从美国毕业后,于1913年8月29日抵达日本横滨,见到了她所敬仰的孙中山,并接替父亲和姐姐的工作,于1914年9月起正式担任孙中山的英文秘书。共同的理想使两个人越走越近,宋庆龄的体贴关心抚平了孙中山心灵的创伤,孙中山的才华魅力更使年轻的宋庆龄萌生爱慕,她发出了这样的肺腑之言:“我的快乐,我唯一的快乐是与孙先生在一起。”她在写给宋美龄的信中说:“我真的接近了中国革命的中心……我能帮助中国,也能帮助孙先生,他需要我。”
10月25日,孙中山与宋庆龄在日本友人梅屋庄吉家举办婚礼,到场致贺的中国人只有少数几人。其时,孙中山年49岁,宋庆龄22岁。然而,年龄不是横在他们面前的鸿沟,而是浪漫的爱河。在结婚典礼上,孙中山动情地朗诵起裴多菲的诗:
你爱的是春天,
我爱的是秋季。
秋季正和我相似,
春天却像是你。
你红红的脸,
是春天的玫瑰。
我的疲倦的眼光,
是秋天太阳的光辉。
假如我向前一步,
再跨一步向前,
那时,我就站到了
冬日的寒冷的门边。
可是,我假如退后一步,
你又跳一步向前,
那,我们就一同住在
美丽的、热烈的夏天。
孙中山还书赠宋庆龄一联:
精诚无间同忧乐,
笃爱有缘共死生。
宋嘉树在女儿离家出走后,立即与妻子搭船追至日本拦阻。梅屋庄吉女儿的回忆道:“宋嘉树得知他们已经结婚的消息后,立即赶到了我父亲的家。‘夺走我女儿的总理,给我出来。’当我父亲梅屋庄吉听到喊声时,宋嘉树先生正愤怒地站在我家的正门口。我父母非常担心,正准备到门口去看一看的时候,孙先生对我父母说了声:‘没什么,这是我个人的问题。’就向大门口走去。我父亲出于担心,也跟随着孙先生到了门口。孙先生缓缓地步向大门口,并用非常平静的口气对宋嘉树先生说了句:‘找我有什么事吗?’刚刚看上去还满腔怒火的宋先生却突然一头跪了下去,‘我那个愚钝的女儿,就拜托您了,麻烦您好好照顾她’,并在原地向孙先生磕了几个头,然后就这样头也不回地回去了。
“当我父亲看到这幅情景后,整个人完全被震惊了,边摇头边说:‘我打从心里觉得,孙中山先生真不是一个普通的人啊!’”
宋庆龄晚年时提及当初违抗父命与孙中山结婚时,说:“我爱父亲,也爱孙文,今天想起来还难过,心中十分沉痛。”宋氏夫妇阻婚未成后,仍送了一套古家具和百子绸缎给女儿做嫁妆。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孙中山再次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希望。他重新振作起来,继续领导革命,并将中华革命党改为中国国民党。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担任主席,宣布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反对帝国主义、打倒军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这是孙中山的一个伟大进步。
大会以后,孙中山与共产党合作,创办黄埔军校,训练革命武装力量,为北伐做准备。
1924年10月,奉系军阀张作霖和直系将领冯玉祥联合发动北京政变,推翻曹锟为总统的直系军阀政权。受革命潮流的影响,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先后邀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为了宣传革命主张,实现国家的和平统一,孙中山接受了邀请,抱病前行。他发表了《北上宣言》,并沿途演说,受到各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因积劳成疾,不幸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59岁。
噩耗传来,举国悲痛。在20天的时间里,前往吊唁、致祭的中外人士达74.68万人,未签名者达100余万人,送来的挽联达6万余副,花圈7000余个。李大钊写了一副长达214字的挽联:
广东是现代思潮汇注之区,自明季迄于今兹,汉种孑遗,外邦通市,乃至太平崛起,类皆孵育萌兴于斯乡;先生挺生其间,砥立于革命中流,启后承先,涤新淘旧,揭民族大义,决将再造乾坤;四十余年,殚心瘁力,誓以青天白日,红血红旌,唤起自由独立之精神,诚为人间留正气。
中华为世界列强竞争所在,由泰西以至日本,政治掠取,经济侵凌,甚至共管阴谋,争思奴隶牛马尔家国;吾党适丁此会,丧失我建国山斗,云凄海咽,地黯天愁,问继起何人,毅然重整旗鼓;亿兆有众,惟工与农,须本三民五权,群策群力,遵依牺牲奋斗诸遗训,厥成大业慰英灵。
该联大气磅礴,盛赞了孙中山一生的伟大功绩,表达了革命党人“厥成大业慰英灵”的坚定信念,在当时引起很大的反响。
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挽联为:
总四十年胼手胝足之工,真是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历程中揖让征诛视同尘土;
流九万里志士劳民之泪,始行其来也有因,其生也有自,瞑目后精神肝胆犹照人寰。
该联以精练的语言,综述了孙中山的伟绩,表达了民众的哀思,发肺腑之情,读之令人动容。
1929年6月1日,孙中山的灵柩葬于南京中山陵。南京中山陵的陵址是孙中山生前选定的。1912年初,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有一天,和胡汉民等人去东郊打猎,乘兴登上紫金山。他放眼四望,赞叹道:“龙盘虎踞石头城,真是名不虚传!这里地势好极了。当初朱元璋怎么没有选中这里。明孝陵太低太矮了,哪比得上这里啊。”胡汉民接过话茬说:“是啊,这里确实比明孝陵好。讲风水,前有照,后有靠,左右有水环抱,实在是块大好的墓地哩!”孙中山笑着说:“将来我死了,如能葬在这里就好了。”于是,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根据先生的遗愿,决定在南京紫金山建造中山陵。
孙中山临终前,曾留下遗训: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
后来,孙中山这一遗训在各地悬挂,成了举世闻名的对联。但一些自称继承总理事业的国民党右派,打着革命的旗号,行营私勾当。有人改此联讽之:
同志尚未成功,
革命仍需努力。
揭露这些“同志”尚未捞够,还要继续打着革命的旗号。后来,这些人革命旗号也不打了,只图升官发财,成了骑在人民头上的老爷。这副对联再次被人改为:
革命尚未努力,
同志仍需成功。
对这些背叛革命的不义之徒给予无情的鞭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