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曾国藩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赴考入仕,曾致力于理学,后创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兴办洋务。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在当时,曾国藩被推崇为“中兴第一名臣”、“理学大师”。而在后世,曾国藩却被斥为“刽子手”、“卖国贼”,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尽管如此,他的影响经久不衰,尤其是《曾国藩家书》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不但梁启超、李鸿章、袁世凯对他顶礼膜拜,蒋介石对他推崇标榜,就是毛泽东早年也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曾国藩主张统治者要“自如地运用儒法思想治理天下”,他尤其推崇程朱理学,自己身体力行。他论文首标“义理”,“文以载道”的旗帜十分鲜明,因而他全身常常是被理学的盛装裹得紧紧的。有意思的是,他的联作倒是甚见性情,和他的那些“道学气”的文章不同,从而可一窥其庐山真面目。
曾国藩由陕入川游览新都桂湖题有一联:
五千里秦树蜀山,我原过客;
一万顷荷花秋水,中有诗人。
桂湖在四川新都县西南隅,全湖广种荷花,沿湖栽桂树四千余株,明代著名文学家杨慎的故居即在此地。曾国藩在联中慨叹:在五千里之遥的秦蜀之间,我只不过是匆匆来往的过客;而在桂湖这“万顷荷花秋水”之中,有一位诗人却让世人永远怀念。该联情景交融,清新飘逸,伤感之中隐见潇洒风流。
江阴诗人何拭晚年寄寓扬州,甚富有,以诗酒自娱。曾国藩为其宅题联:
千顷太湖,鸥与陶朱同泛宅;
二分明月,鹤随何逊共移家。
陶朱是春秋时经商致富的越国大夫范蠡;“二分明月”典出唐·徐凝《忆扬州》诗“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何逊,南唐诗人,后迁居扬州。上联将何拭比作陶朱公范蠡,下联又将何拭比作同为何姓的诗人何逊。全联紧扣扬州典故和何拭其人,挥洒自如而无斧凿之迹。
湖南莲湖书院也有曾国藩的一副题联:
莲香入座清,笔底当描成这般花样;
湖水连天静,眼前可悟到斯道源头。
该联首嵌“莲湖”二字,联中由莲香而及笔底花样,由湖水而及斯道源头,浮想翩跹,虚实交映,典雅可诵;且全联围绕“书院”作足文章,堪为书院联佳作。
曾国藩所撰的一些挽联亦有特色。其挽汤鹏联:
著书成二十万言,才未尽也;
得谤遍九州四海,名亦随之。
汤鹏,湖南益阳人,道光进士,历任户部员外郎、御史、郎中等。上联以层叠手法赞其才,下联以转折手法誉其名,巧在先言“得谤遍九州四海”,然后突然转折“名亦随之”,行文出其不意。联末虚词“也”、“之”的运用自然流畅,形成一种独特风格。
曾国藩的两个弟弟都是死于与太平军作战中,撇开政治观点不谈,曾国藩写的两副挽联也是颇见文采性情的。他的二弟国华战死于安徽的三河镇,曾国藩挽道;
归去来兮,夜月楼台花萼影;
行不得也,楚天风雨鹧鸪声。
上联出自《诗经》“常棣之华,鄂不铧铧”,喻兄弟相爱。“花萼”即“华鄂”,唐玄宗曾建华萼楼,兄弟同处。下联“行不得也哥哥”,古人谐为鹧鸪的鸣叫声。
继国华战死,三弟国葆又卒于金陵军中,曾国藩的挽联为:
大地干戈十二年,举室效愚忠,自称家国报恩子;
诸史离散三千里,音书寄涕泪,同哭天涯急难人。
悲痛发乎肺腑,亦见手足深情。
最为后人所称道的,是曾国藩一副挽乳母联:
一饭尚铭恩,况怀抱提携,只少怀胎十月;
千金难报德,论人情物理,也应泣血三年。
“一饭铭恩,千金报德”,用的是韩信的典故。韩信从小家境贫寒,几乎死于饥寒。一位洗衣妇人供养他十几天,才使韩信保全一命。韩信后来封了侯,不忘漂母救命之恩,赐给千金作为报答。上联将漂母、生母和乳母对比,盛赞乳母的恩德;下联把自己同韩信对比,表明自己待乳母要像待父母一样,要为之守孝3年。该联发自内心,情真意切,质朴感人,胜过长篇悼文。
曾国藩总结了修身12款: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不能、作字、夜不出户。为此作了不少劝勉修身的对联,其中不乏佳作,如:
世事多因忙里错,
好人半自苦中来。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群居守口,独居守心。
遇事让三分,天空海阔。
心田留一点,子种孙耕。
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
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
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
坦坦荡荡,虽忧患亦畅天怀。
丈夫当死中图生,祸中求福。
古人有围而修德,穷而著书。
1866年,曾国藩调任两江总督时曾自题署联:
虽豪杰难免过差,愿诸君谠论忠言,常攻吾短;
凡堂属略同师弟,使僚友行修名立,方尽我心。
上联意在广开言路,鼓励大家讲真话、进忠言;下联则希望部属秉公执事,修行立名。此联虽未脱封建伦理道德窠臼,但其敬业之心依然可鉴。
然而,曾国藩面对世人道貌岸然,背地里也时有出格之举,寻花问柳毫不含糊,有多副赠妓联传世。时天津有妓名“大姑”,曾国藩赠之以联:
大抵浮生若梦,
姑从此地销魂。
另据《晚晴楼联话》记载:某日,曾公邀钟山书院院长李小湖微服同泛秦淮,青楼中有妓名春燕者,温柔儒雅,吐属犹佳,曾公奇之,后为人量珠聘去,不复得见。曾公书联赠之,云:
未免有情,忆酒绿灯红,一别竟惊春去了;
谁能遣此?怅梁空泥落,何时重盼燕归来。
联中分嵌“春燕”名字,情辞并茂。香港著名武侠小说家梁羽生先生认为“这副对联是打破了曾国藩‘伪道学’的一面,而流露了他‘真性情’的一面,比读他的《曾文正公家书》有趣得多”。
曾国藩修身似已登堂入室,然而囿于本性,亦难免为精于世故者所欺。相传在行营中,有一天,曾国藩饭后与几个幕僚闲谈,评论当今英雄。他说:“彭玉麟、李鸿章都是大才,为我所不及。我可自许者,只是生平不好谀耳。”一个幕僚说:“几位大人各有所长。彭公威猛,人不敢欺;李公精敏,人不能欺。”说到这里,曾国藩问道:“你们以为我怎样?”众人皆低首沉思。恰有一书记后生来,他插话说:“大帅是仁德,人不忍欺。”众人皆拍手称善。曾国藩得意地说:“不敢当,不敢当。”后生告退而去。曾国藩问:“此是何人?”幕僚告诉他:“此人名张衡,扬州人。”曾国藩点头说:“此人有大才,不可埋没。”不久,曾国藩升任两江总督,就派这位后生去扬州任盐运使,这可是一个肥缺。有人作打油诗嘲之:
曾公不好阿谀耳,只因仁德不忍欺。
妙语一句身后事,扬州盐运步云梯。
曾国藩于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二月十二日卒于两江总督任所。挽联颇多。其中有李鸿章所撰联:
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
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
上联言师情,下联言国事,都对曾国藩给予极高评价。李鸿章是晚清重臣,又是曾国藩的门生,自然作如是观。
从历史上看,曾国藩主张“乱世用重典”,以此来保卫封建统治。1861年,湘军攻破安庆,“大杀三日,全城男女老幼无一存留”;1864年攻陷天京,“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由于他疯狂杀人,人们赠以“曾剃头”的绰号。到晚年,曾国藩对此也深有感慨,他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中说:“尔等长大之后,切不可涉功兵间,此事难于见功,易于造孽。余久处行间,日日如坐针毡。”这亦足见他因杀人之多而心虚了。
近代著名学者章太炎评论说,“曾国藩者,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命以英雄诚不虚”,斥为“民贼”亦“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这对曾国藩复杂的一生是很道地的见解。
近年,望城县坪塘镇桐溪村修复曾国藩墓庐,蔡干军拟联云:
桐溪埋璧,史赋疵瑕,惜荡寇勤王,朝野难同一哭;
枢府沉星,人尊典范,论齐家治国,文章独有千秋。
该联褒贬有度,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