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3月18日,新任总理温家宝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回答德新社记者关于工作风格的提问时说:“至于我自己,大家普遍认为我是一个温和的人。但同时,我又是一个有信念、有主见、敢负责的人。在我当选以后,我心里总默念着林则徐的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就是我今后工作的态度。”
林则徐是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侵略的爱国政治家。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前两句诗摘自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全诗如下:
力微任重六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则于戍举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这首诗是1842年林则徐被遣戍新疆伊犁,途经西安与家人告别时所写。诗人气概昂扬,明确表示:纵是被贬远戍,只要对国家有利,不论生死,也要去干;岂能因为个人祸福而避前趋后。这是林则徐尽忠报国崇高品格的生动写照。
林则徐1785年出生,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他自幼聪慧过人,9岁在私塾里读书,就有着不同常人的胸襟抱负。这年元宵节闹花灯,月色不明,塾师即景吟出上联:
元宵月不明,点数盏灯为乾坤增色;
林则徐立刻对道:
新春雷未响,擂三通鼓替天地扬威。
有一天,塾师带领学童们去登鼓山,塾师要大家以“山”和“海”二字作一副七字联。当其他学童还在冥思苦想时,林则徐已脱口而出:
海到无边天作岸,
山登绝顶我为峰。
塾师听了,又惊又喜,连连夸奖林则徐不但联作得好,而且很有志气。
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20岁的林则徐中了举人,嘉庆十六年考中进士。他与龚自珍、魏源、黄爵滋等提倡经世致用之学。此后,林则徐任浙江杭嘉湖道、盐运使,江苏按察使,江宁布政使等职。就任江苏按察使时,他曾书联自勉:
求通民情,
愿闻己过。
上联提醒自己要时刻关心百姓疾苦,下联表明要虚心纳谏,勇于改过。这副对联原为明代理学家王守仁任庐陵知县时所撰,林则徐极为赞赏,把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林则徐还自题抚署竹亭联:
宦游到处身如寄,
农事何时手自亲。
该联集自苏轼诗《至济南,李公择以诗相迎,次其韵二首》。上联写其半生经历,下联道出他对农业生产的关心;这并非矫情,他任江南道监察御史时,曾尽心勘察海塘水利,修筑塘坝;在他奉命署江苏布政使,由京赴苏途中,曾“携淮北麦种归,散播各乡”,以发展江苏的农业。
林则徐为官清廉,十分喜爱“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他在浙江江南织造署内发现一种名叫“五品荷花”的珍贵品种,心想:“‘五品’是一种官阶,把官与荷相联系,意味深长。”于是便把五品荷花移植到故乡福州西湖的书斋旁。如今西湖里有一荷亭,亭柱上有联:
胜迹犹存,艳说荷花五品;
名斋宛在,欣看桂树双株。
18世纪下半叶,英国开始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企图用它来敲开中国的大门。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林则徐升任湖广总督。当时鸦片已经严重危害中国的国计民生,但腐败的清王朝仍以“天朝君临万国”的妄自尊大心态闭关自守,朝中大员对外部世界茫然无知,以为英国人吃的是牛羊肉磨成的粉,食之不化,离开中国的茶叶、大黄就会“大便不通而死”;称英国人膝盖不能打弯儿,所以拜见中国“万岁”就不能下跪。
面对鸦片泛滥,清政府显得无能为力。太常寺少卿许乃济上书甚至提出荒唐的对策:应准许百姓种植、贩卖鸦片,与英国竞争,以制止白银外流。道光皇帝拿不定主意,命众臣和各地方官发表意见。没几天,报来了29份奏折,主张禁烟的只有林则徐等8人。林则徐以其目睹鸦片的严重危害为依据,力陈禁烟的重要和紧迫,并提出6条具体禁烟方案。他疾呼:“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林则徐的警世之言终于惊醒了道光皇帝,使他作出了禁烟的抉择。从1838年12月27日至第二年1月3日的8天内,道光皇帝连续8次召见林则徐,听取禁烟的意见方案,特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加兵部尚书、右都御史衔,前往广东施行禁烟。林则徐时年已55岁。
林则徐深知禁烟任务的艰巨,到广州后,手书一联于厅堂: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海纳百川”,见《管子·形势解》:“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有容乃大”,见《书·君陈》:“有容德乃大。”“壁立各仞”,古人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千仞,言其崇高。《水经注·河水》:“其山惟石,壁立千仞,临之目眩。”上联表明待人接物的态度,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下联砥砺自己和僚属杜绝私欲,做一个刚正不阿的清官。
林则徐自己身体力行,他会同两广总督邓廷桢等传讯洋商,令外国烟贩限期交出鸦片,并收缴英国趸船上的全部鸦片。1839年6月3日,林则徐组织广州人民在虎门海滩销烟,当19179箱237多万斤祸害中国人的鸦片被销毁,随同污水冲入大海时,百姓欢呼雀跃,扬眉吐气。一个名为卫三畏的美国人目睹了这场销烟壮举,感慨地说,林则徐的销烟之举“在人类历史上必将永远是一个最为卓越的事件”。
与此同时,林则徐大力整顿海防,积极备战,购置外国大炮加强炮台,搜集外国船炮图样准备仿制。他还着力组织地方团练,在沿海招募水勇,操练教习。为鼓舞士气,他在演武厅书挂一联:
小队出郊垌,愿七萃功成,甲洗银河长不用;
偏师成壁垒,看百蛮气慑,烟消珠海有余清。
上联的“七萃”,原指周朝禁军,这里指抗英御敌的军队;末句出自杜甫诗“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表达了用兵御侮,非为好战的观点。下联鼓励将士上下一心,众志成城,一定能战胜强敌,赢得太平。
1840年,英国借口保护通商,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林则徐在广东指挥军队坚决抵抗,多次击退英军。英军在广州遭遇顽强抵抗,屡受挫折后,便北上天津,威胁京城。腐败无能的道光皇帝马上显出软骨头的本性,他听了琦善等投降派的谗言,认定是林则徐禁烟“启衅”惹出激变,决定以“重治其罪”来换取英军退兵。于是,道光皇帝以”误国病民,办理不善”的罪名,将林则徐革职,另派琦善到广州与英军谈判。
林则徐卸任两广总督后,有引疾归田之意,预撰书楼联云:
坐卧一楼间,因病得闲,如此散材天或恕;
结交千载上,过时为学,庶几炳烛老犹明。
“散材”典出《庄子》,庄子称某种树为散木,以不材终天年。故“散材”为不材或无用之意。下联则是引用春秋时代名乐师师旷的话:“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林则徐精忠为国禁烟,反被罢官,他在联中寓含牢骚,亦在情理之中。
1841年2月25日,英国侵略军集中兵力向虎门进攻,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以寡敌众,率军奋勇还击。在军情十分危急时,已接替林则徐任两广总督的钦差大臣琦善却拒发援兵,关天培孤军死战,最后与麦廷章、陈连升及守台400余兵士壮烈牺牲。林则徐闻讯恸哭,奋笔疾书“我不如你”四个大字,稍后又撰挽联一副:
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空教躬尽瘁;
双忠同坎壤,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送面如生。
联中“问何人”三字责问,锋芒直指琦善一伙投降派及其支持者(清廷),大义凛然,掷地有声。后来,在为关天培建庙时,主持者担心这三个字会惹祸杀身,便改为“问何事”,责问对象由“人”改为“事”,则显得空泛乏力了。
五月,道光帝以广东战败,归咎前任,林则徐被革去四品官衔,从重惩处,充军伊犁,这时他已58岁。
英军攻陷广州,占领香港后,次年又攻陷上海、镇江。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林则徐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跋涉,到达位于西北边陲的新疆伊犁,协助办理垦务。他不顾年老体衰,走遍库车、阿克苏、乌什、和田等地,领导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不到两年时间,就开垦出农田37000余顷,并在吐鲁番开凿了一大批坎儿井,改善了灌溉条件。林则徐还绘制边疆地图,建议兵农合一,警惕沙俄威胁。
1845年,林则徐被重新起用署陕甘总督,次年转任陕西巡抚。福建同乡邱景湘因案遣戍出关,过陕西时,林则徐题联相赠:
无端风雨惊花落,
更起楼台待月明。
该联赠人亦自勉,表达了林则徐泰然面对人生的跌宕和宦海的浮沉,不因“偶然风雨惊花落”而颓唐不振,而是“再起楼台待月明”,其不畏挫折、积极报国的进取精神跃然纸上。
1847年,林则徐升云贵总督。1849年10月,林则徐因病势加重辞去云贵总督之职,回家乡治病养老。途经长沙时,派人召左宗棠会于舟中,两人畅谈一夜。当年轻的左宗棠向他请教对付英国等海上强敌的方略时,林则徐却高瞻远瞩地指出:“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林则徐死后仅十几年,沙皇俄国果然乘北方空虚,兵不血刃地侵吞了中国150万平方公里土地,林则徐的预言变成了灾难性的事实。并且,当时新疆也一度沦于外人之手,好在左宗棠始终记着林则徐的嘱托,力排众议,率军远征,收复了新疆,并以武力为后盾“探已投虎口之食”,向沙俄索回伊犁,在中国近代受尽屈辱的历史上总算写下令人欣慰的一页。
道光三十年九月(公元1850年10月),林则徐奉旨为钦差大臣,赴广西镇压农民起义。11月22日病逝于潮州普宁县(今广东普宁北)行馆。左宗棠闻讯不胜悲痛,撰联挽道:
附公者必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直在;
庙堂依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出师未捷,八千里路大星颓。
联中用对比的手法痛斥投降派人物是挑拨离间的小人,赞扬林则徐是护国的长城、惠民的时雨,充分肯定他在国家生活和人民心目中的崇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