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工作地文明建设的意义
1.加强工作地文明建设是现代工业生产本身的客观要求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和生产秩序,是企业实现优质高产、安全运行、按期交货、降低成本的重要保证。现代工业生产大量采用机器设备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运转高速、高温、高压,产品加工精度高,操作方法严格;再加上生产过程中有着精细分工,要求有严密的配合和协调。这些大生产特点对生产环境和生产秩序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遵照这种要求去做,就能获得大生产的高产、优质、低成本的良好经济效益;如果违背了它,将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轻则影响劳动效率,降低产品质量,增加设备故障,增大物资消耗;重则甚至可能污染周围环境,损害员工健康,甚至造成重大安全事故,机毁人亡。
2.加强工作地文明建设是培养员工大生产的意识和习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我国现代工业企业的员工,一部分是从手工业生产转移过来的;还有一大批没有经过大工业严格训练的农民、青年学生也相继加入到现代工业生产的员工队伍中来。在他们的身上,还程度不同地残存着小生产的意识和习惯,诸如单凭经验干活,不守纪律,不按操作规程办事,不要规章制度,不注意整洁卫生等。为了提高员工队伍的素质,不仅要提高他们的文化、技术素质,还必须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培养尊重科学,遵守纪律,服从集体的大生产意识。通过加强文明生产的实践,不仅可以改善生产环境和生产秩序,而且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逐步克服小生产习气,强化大生产的意识和习惯。
三、工作地文明建设的内容
工作地文明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严格劳动纪律,遵守操作规程和安全规程;
(2)保持厂区和车间内的清洁和卫生;
(3)厂区绿化,消除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
(4)工作地布置合理,物料堆放整齐,便于生产操作;
(5)配备必要的工位器具;
(6)坚持安全生产,消除各种事故隐患。
由于企业的生产技术条件和具体情况不同,不同企业抓文明生产建设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例如,钢铁冶金和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环境绿化就比一般行业显得更为突出;而加工装配行业的工作地的合理布置及工位器具的管理就具有重要的地位。
[案例思考八]
常州拖拉机厂现场质量控制的实践
一、概述
常州拖拉机厂是生产小型拖拉机的专业工厂,是机械工业部的骨干企业之一。根据机械工业部有关文件精神,常州拖拉机厂1984年参加了农机行业“生产现场质量控制的课题研究”、厂内企业变速箱体加工自动线现场质量控制的研究和实施工作,1986年取得成果,1988年通过了上级部门的鉴定验收。
二、现场质量控制活动的步骤
1.技术准备
(1)现场难点调查与工艺整顿。生产技术准备、工艺验证、工艺文件的整顿是完善现场质量控制的基础,该厂在企业有关工艺人员进行现场调查时,发现由于原制定的工艺方案和生产技术已满足不了产量增长和质量的要求,为此,厂部研究确定进行工艺路线调整和局部技术改进、补添一些新设备和工装、对工艺文件进行全面修订,同时,验证所使用的工装、设备、检测工具和工位器具是否能满足修订后的工艺方案和质量的要求,为开展变速箱体现场质量控制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2)进行产品质量特性值重要度分级。该厂根据原机械部标准枟JB/Z220-84工序质量控制通则枠和有关资料,制定了东风手拖系列产品质量特性值重要度分级企业标准,规定的重要度分为A级(关键特性);B级(主要特性);C级(一般特性)三级。
(3)工序质量控制点设置。该厂是由工艺科根据设置控制点的3条原则提出控制点设置明细表,经总师办、全质办、设计科、检验科、设备科、计量科及车间人员评审后确定。变速箱体本厂共设置控制点34个,其中A级特性设置10个,工艺上和质量上需要设置控制点24个。
2.“质保文件”的编制与管理
“质保文件”编制与管理应纳入到工厂工艺管理制度中作为工艺文件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经批准便具有严肃性和纪律性,作为工艺纪律严格考核。
3.对设置控制点的设备(工装)进行机械能力查定
(1)设备机械能力查定。对控制点的设备,定期地收集机器设备所加工的零件数据进行计算,并求出Cp值,然后判断设备是否满足工序质量要求,由设备科提出改进措施,记载在设备技术档案中。
(2)控制点工艺装备验证。目前该厂采用的办法是在验证工装时,所加工的产品零件质量控制在产品尺寸公差的3/4、形位公差的4/5范围内。
4.建立与完善现场质量管理规章制度
(1)完善了工序质量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明确规定有关科室、车间在工序管理中的质量职能、工作程序和考核办法。
(2)完善了质量检验制度和工作程序,明确规定检验人员、计量人员的职责,检验工作程序以及质量事故分析赔偿等制度。
(3)完善了工序质量信息反馈制度和反馈程序,明确一般信息反馈最迟两天给予答复,紧急信息随叫随到立即处理。
(4)完善了现场文明生产和考核规章制度,明确生产现场要经常进行整理整顿,保持清洁整齐的要求,由车间技术组根据工艺料的工艺流程图编制“生产现场整理整顿平面区划图”。1988年在此基础上推行了定置管理。
三、现场质量控制的实践
1.对工序控制点上“人”的管理
(1)对控制点的操作者和检验人员进行质量管理教育。使他们熟悉和掌握控制点的质量要求、操作要求、检测方法、控制图表的使用方法、需要特殊控制的特殊因素以及质量责任等管理制度,并经过考试达到要求。
(2)贯彻实行工序质量管理嘉奖办法。对控制点工人和检验人员按多劳多得的原则,根据工序质量控制的效果每月进行嘉奖。长期控制有效的,实行一次性重奖以及对骨干员工的工资升级等方法。
(3)严格进行质量监督和工艺纪律检查。工厂质量监督组每月两次对全厂生产车间进行质量监督,抽查工序质量和工艺纪律执行情况,对工序质量达不到标准的人员和部门进行通报批评与处罚。
2.对工序控制点上设备的管理
(1)控制点上设备应由设备科列入重点关键设备进行强化管理,按照设备定期检修表规定,对设备本身精度进行周期检修,定期供应设备易损备件,及时更换。
(2)操作者按照日点检表的规定每天进行点检,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维修人员进行解决。
(3)做好预防维修,保证控制点上设备处于完好状态,完好率要求达到100%。非控制点设备完好率也要保持在90%以上。
3.对控制点上的工装管理
(1)由工装管理部门编制周期检定表,按期进行同期检定,发现问题及时维修,工装精度合格率达到100%。
(2)根据工装易损件的磨损极限标准更换周期表,做到及时更换,保证工装质量要求。
4.对控制点上计量器具管理
(1)由计量科编制周期检定表,按期进行周期检定。
(2)在机械加工车间设立检定站定期下班组对使用的量具进行现场校对。
(3)控制点上量具精度合格率要求达到100%,非控制点量具精度合格率要求在97%以上,工艺文件上选用的计量器具是否满足检测能力指数MCP精度值要求,由计量科评审确认。
5.现场的文明生产管理
(1)车间根据编制的“生产现场整理整顿平面区划图”,把与生产有关的设备、工位器具、通道、毛坯、半成品、成品存放地、废品区、待处理品区、工具箱及必要的班组园地,都按平面图规定定位,及时清除和生产无关的东西,做到通道畅通,区域分明,整齐美观。
(2)在制品流转用的工位器具由生产科定期清洗、维修、更新与管理。
(3)工厂成立现场管理监督组,(现为定置管理检查组)每月定期监督检查,并与经济责任制挂钩考核。
6.现场质量信息的处理
(1)现场质量控制过程中,出现的异常信息要及时协调处理。该厂对生产工序出现的质量异常波动,首先由操作者自己处理;操作者不能解决的,向车间质量管理员反馈,由车间进行处理;车间不能解决的,向有关责任部门和全质办进行反馈,由全质办、总师办直至厂长协调处理。
(2)工厂每月召开一次质量信息反馈会议,对一些倾向性的质量波动信息进行协调处理,作出决议,责成有关部门协同解决,并与经济责任制挂钩考核。
7.强化质量检验系统
(1)质量检验仍是生产现场质量控制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该厂检验科及时调整充实检验人员,平均技术等级6.25级,充实中间库抽检人员,技术等级为8级。
(2)严格质量把关,加强首件、巡回和完工检查工作。入库前又按照GB2828-81进行抽样检验,符合要求方可入库,并判断质量等级,实行优质优价,对确保产品零件入库质量取得一定成效。
四、所取得的效果
1.经济效果
(1)产量逐年大幅度增长(每年增长速度为20%)。
(2)单台废品损失金额逐年减少,从1984年的1.11元/台降到1987年的0.89元/台。
(3)设备故障停机率逐年下降,从1984年的6.5%降到1987年的3.9%。
(4)单台工具易耗费用逐年减少,从1984年的0.86元/台降到了1987年的0.79元/台。
2.质量效果
产品质量比较稳定,产品质量零件项次合格率一直保持在优等品水平上。
3.管理效果
(1)改革了传统工艺管理、发挥了工艺部门在现场质量管理的主导作用。
(2)促进了与现场质量管理有关部门的质量职能的落实。做到了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方法来改革深化各部门专业管理,并在生产现场做到了质量管理与各专业管理的一体化即“一张皮”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生产现场管理?加强现场管理有什么重要意义?
2.什么是“5S”活动?“5S”活动有什么具体要求?
3.什么是定置管理?定置管理有什么作用?
4.生产现场定置管理可划分为4个区,各区的含义与标志是什么?
5.现场质量管理有哪些任务?
6.什么是“三自检验制”?企业生产现场质量控制实行“三自检验制”有什么意义?
7.加强企业工作地文明建设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