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类区,即底层。放置生活用品及其他物品。
工具箱内绝对不允许放置D类物品。工具箱定置图贴在工具箱门内壁。
4.仓库定置管理
要求做到“五五码放、四号定位”,区、架、层、位、账、卡、物相符。
(1)A类区。定置在发料口较远的位置,放置大量生产经常领用的物品。
(2)B类区。定置在发料口较远的位置,放置单件、小批量生产不经常领用的物品。
(3)C类区。定置在发料口最远的位置,放置很少领用或长期不用但尚不能处理报废的计划外物资等。
(4)D类区。即废品及长期不用、准备报废的物品。
5.质量检查现场定置管理
检验现场应分清合格品区、待检品区、待处理品区、废品区,凡生产好的产品先存放待检品区,经检验合格的存放在合格品区,报废的存放在废品区,需要返修及回用的放在待处理品区。
四、推行定置管理的方法
可分为准备阶段、整理整顿阶段、划格定置阶段、经常管理阶段等四个基本步骤,具体做法是:
1.准备阶段
(1)建立组织、明确职能;
(2)制定工作步骤和落实措施;
(3)组织参观学习、宣传、培训等工作;
(4)必要的物资准备。
2.整理整顿阶段
(1)运用作业分析和工艺分析,分析产品工艺路线及批量。据此确定是否要调整工艺路线,规定合理的物流流程,防止物流阻塞。
(2)做好生产现场物品的清理登记,要分清“要”、“不要”和“保留”。不要的要坚决清出,保留的要限时处理,凡本部门不用的可转其他部门。废品、返修品、有价值的废料、垃圾应分别处理。
(3)彻底清扫,做到六面光。根据分析生产现场人、物与场地的结合状态,初步划分相对的定置区域,规定毛坯、半成品和成品的合理安放位置,以便操作取放。这时可以不要急于划区域线,先试行一个阶段,若有不当之处还可以调整。
3.划格定置阶段
根据初步定置并试行后的情况,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补充,如果条件已成熟,就要绘制正式定置图,实行现场分类划区,各类物品准确到位。
4.经常管理阶段
(1)根据划定的定置区域要不断进行经常性的“5S”活动。
(2)采用合理的工位器具,各类物品根据其特点存放在工位器具中,绝对不允许随地乱丢。
(3)建立定置管理的信息系统,建立定置台账。
五、推行定置管理的注意事项
1.要坚持经常性的“5S”活动。做到不断地清除D状态,管好C状态,改善B状态,抓好A状态,使定置管理经常化、规范化、科学化,这是一个动态过程,四种状态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固定是相对的。
2.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依据定置管理的基本原理,制定不同的定置方法。并且要随着生产活动的变化而及时研究现场的人、物、环境三要素的变化,随时修改定置关系,实行定置的动态优化。
3.推行定置管理要同生产管理、工艺管理、技术管理、设备管理等工作相结合,相互促进,发挥企业管理的总体功能。
第四节 现场质量管理
产品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加强生产现场的质量管理,对于提高产品质量,增进企业经济效益意义重大。
一、现场质量管理及其目标
1.现场质量管理
企业现场质量管理指的是生产第一线的质量管理,也就是从原材料投入生产直至产品完成入库的整个制造过程中所进行的质量管理。它的工作和活动重点部分都在生产现场。
2.现场质量管理的目标
现场质量管理的目标,是生产符合设计要求的产品,或提供符合质量标准的服务,即保证和提高产品制造质量。
制造质量同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密切的关系。工业企业产品的制造质量高,就意味着产品的合格品率高;意味着制造过程的工艺条件稳定,能够持久地保持高的合格率;意味着制造过程中影响质量的各项因素都处于受控状态,能够预防产生不符合设计要求的产品。所有这些都必然带来不合格品减少、废品损失费用下降的结果,从而为企业增加经济效益。
二、现场质量管理的任务
根据产品质量的形成规律,以及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和要求,为了达到产品制造质量的目标,稳定、经济地生产出用户满意的产品,现场质量管理的任务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质量缺陷的预防
质量缺陷预防,也就是预防产生质量缺陷和防止质量缺陷的重复出现。质量缺陷,指的是产品加工后出现的不符合图纸、工艺、标准的情况。有质量缺陷的产品可能造成产品报废,返修、降等或回用,给企业经济上带来损失和生产的被动。所以,做好质量缺陷的预防工作,把产品的缺陷消除在产生之前,防止成批产品报废,是现场质量管理的重要任务。
2.质量维持
质量维持,就是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措施去及时发现并消除质量下降或不稳定的趋势,把产品的制造质量控制在规定的水平(即合格率或一次合格率)上。
3.质量改进
质量改进,也就是不断提高产品制造质量。任何领域都存在着可以改进、提高的机会。
生产和服务现场的质量改进,指的是要运用质量管理的科学思想和方法,经常不断去发现可以改进的主要问题,并组织实施改进,使产品合格率从已经达到的水平向更高的水平突破。
例如,使产品合格率从已经达到的90%提高到95%的过程,就是质量改进的过程。
4.质量评定
质量评定,就是评定产品符合设计、工艺及标准要求的程度。从一定意义上说,正确、及时而经济地评定质量,要靠恰当的检验才能实现。单纯的质量检验只能从完工的产品中鉴别出不合格的产品,使之不转入下道工序、不入库、不出厂。而不合格产品已经出现,其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对正常生产活动造成的影响已成事实,无法避免。因此,质量评定的作用要在质量检验的基础上加以扩展。
质量评定的目的有三个:一是鉴别质量是否合格,或鉴别质量的等级,使不合格的原材料、半成品不投入生产线,不合格的产品不转入下道工序,不合格的产品不出厂;二是预防质量缺陷的产生;三是要为质量维持和质量改进提供有用的信息。
三、一线生产员工在现场质量管理中的职责
每一个生产员工都担负着一定的工序加工任务。而操作者的技能、工作质量是影响产品质量的直接因素。生产员工应认真执行本岗位的质量职责,坚持“质量第一”,以预防为主、自我控制和不断改进的思想和方法,把保证工序加工的制造质量作为自己必须完成的任务;争取最大限度地提高工序加工的合格率和一次合格率,以优异的工作质量保证产品质量,使下道工序或用户满意。在现场质量管理中,生产员工要认真做好以下几点。
(1)熟悉设计图纸、内控标准和工艺,正确理解和掌握每一项要求,分析达到要求的可能性和存在的问题。
(2)按图纸标准和工艺要求,核对原材料、半成品,调整规定的设备、工具、量具、仪器、仪表等加工设施,使之处于完好状态,严格遵守工艺规程。
(3)研究分析工序能力,预防和消除异常因素,使工序处于稳定的控制状态,对关键部位或关键质量特性值的影响因素,进行重点控制。
(4)定期按规定做好加工原始记录及合格率、一次合格率的记录与统计,并将其同规定的考核指标比较,进行自我质量控制。
(5)研究提高操作技能,适应质量要求的需要,练好基本功。
(6)严格“三按”生产,做好“三自”和“一控”。
“三按”是按图纸、按工艺、按标准生产。“三自”是工人对自己的产品进行检查,自己区分合格与不合格的产品,自己做好加工者、日期、质量状况等标记。“一控”是指控制自检正确率。自检正确率是专检人员检验合格数与生产员工自检合格数的比率。操作者应力求自检正确。
(7)做好原材料、半成品的清点和保管。做到限额领料;专料专用;余料、废料及时退回;严防混料,严防材料变质。
(8)搞好原材料、工夹具、模具和计量器具的维护、保养和正确使用。
(9)坚持文明生产,做好经常性的整理、整顿、清扫和定置管理,保持良好的环境条件,为操作方便做到工作地、设备、工具、材料、半成品、成品等清洁、整齐;走道通畅,消除造成产品磕碰、划伤、生锈、腐蚀、污染、发霉的一切可能因素。
(10)做好不合格品的管理。对已经产生的不符合标准的不合格品要严格管理,对于不合格品要做好记录、标志,按规定予以报废、降级、筛选或按规定程序经核准后,予以返修或回用。要严格防止以次充好,将不合格品作为合格品处理。同时,对不合格品进行统计分析,查清原因,制定改进措施,争取减少不合格品,预防不合格品的再发生。
(11)坚持均衡生产,正确处理好质量和数量的关系,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争取高速度,做到日均衡、时均衡。不应为赶任务而不顾质量。
(12)积极参加质量管理小组的活动,不断开展现场改善活动。每一个生产工人都要树立不断进取的思想,永不满足已取得的工作成绩;要不断努力去寻找、发现本岗位的不良、不稳定、不均衡、不充分、不合理的现象或问题,制定新的进取目标,挖掘潜力,不断提高质量水平。
四、现场质量控制方法——“三检制”
“三检制”是操作者“自检”、“互检”和专职检验员“专检”相结合的检验制度。
1.“自检”
“自检”就是“自我把关”。操作者对自己加工的产品或完成的工作进行自我检验,起到自我监督的作用。自检又进一步发展成“三自检验制”,即操作者“自检、自分、自作标记”的检验制度。
2.“互检”
“互检”就是操作者之间对加工的产品、零部件和完成的工作进行相互检验,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互检的形式很多,有班组质量检验员对本班组工人的抽检;下工序对上工序的交接检验;本班组工人之间的相互检验等。
3.“专检”
“专检”是指专职检验员对产品质量进行的检验。在专检管理中,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专检、巡检和终检。
第五节 工作地文明建设
工作地文明建设是班组作业现场乃至整个车间现场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工作地文明建设,对于提高企业文明生产的程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工作地文明建设的含义
工作地文明建设是指在生产现场管理中,要按照现代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为生产现场保持良好的生产环境和生产秩序所需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