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将人格或人的精神分成三个基本部分,即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简单地说,本我的目的在于追求快乐,自我的目的在于配合现实,超我的目的在于追求完美。
1.本我
人的动机归纳为饿、渴、睡、性等。性欲占主导地位。本我代表生活中所有驱力能量的来源。本我的功能在于寻求解除兴奋、紧张及释放能量。弗洛伊德说:“我们整个的心理活动似乎都是在下决心去追求快乐而避免痛苦,而且自动地受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的调节。”人的本能都在追求快乐、规避痛苦与寻求立即完全的释放。它具有一个被宠坏的孩子的品质:当想要得到什么东西时,就立即要得到它。本我追求幻想与实际的满足,它不顾及现实、没有顾忌、不能忍受任何挫折,是没有理性、逻辑、价值观、道德感和伦理信条的,是冲动、过分、自私、盲目、非理性、非社会化、纵情享乐的。
2.自我
个体从婴幼儿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学会了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逐步考虑现实作用与后果,这就是自我。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是通过后天学习和对环境接触发展起来的。无意识的本我不能直接地接触现实世界,为了促进个体与现实世界的交互作用,必须通过自我。本我依据“快乐原则”进行运作,自我则依据“现实原则”(REALITY PRINCIPLE)运作。本能的满足被延迟直到适当的时机。来自本我的能量被现实的要求和良知所阻碍、转移或慢慢释放。乔治·伯纳·肖说:“自我在发挥功能时,多是选择最大利益的路线,而不是朝阻力最小的方向去。”自我能够忍受紧张和妥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相应发展出知觉与认知技巧,察觉更多事物和思考更为复杂的问题。例如,人们能够从未来的角度考虑问题,并从长远来考虑什么是最好的。它修正了本我的不切实际与过分的特质。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一书中把本我与自我的关系比作马和骑士。马提供能量,而骑士则指导马朝他想去的路途前进。但是,我们却经常会发现在自我与本我间协调不太理想情况下,骑手被马带到马想去的地方。
3.超我
道德化了的自我就是超我,是人格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超我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行为,使其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它包含价值观念及在违背了自己道德准则时所预期的罪恶感与惩罚。童年时期人们会有某些行为因受到奖赏而得到强化,某些行为因被惩罚而受到阻止。在这些体验的奖赏与惩罚的内化模式中产生了超我,直到自我控制取代了环境与父母的控制时,超我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成为“良心”和“自我理想”两部分。良心负责对违反道德的行为以“内疚”作为惩罚;自我理想是儿童获得奖赏而内化了的经验,它规定着道德标准。
自我一方面努力寻找满足本我需要的事物,另一方面还得服从超我定出来的强制规则,确保所追寻的事物不能违反超我所定的价值观。由于超我永无止境地一直追求完美,它与本我一样不太顾及现实,又经常批评本我与谴责自我,如此导致三者凑起来的“我”有时会处于矛盾与相当疲劳的状态。
例如,你走在马路上肚子很饿,现在想吃东西(本我需求)。看看钱包里没钱,想等一下找个朋友借点钱买个包子吃(自我的想法)。一转头见到旁边路边一个卖包子的摊铺主人刚好不在,“去拿一个来吃吧”(自我的命令)。“绝对不可以,主人不在,那是不道德的”(超我的阻拦)。三者如果相互配合,人会喜欢自己,会处于一个相对快乐与满足的境界。而如果三者相互冲突,三种“我”争相出头,自己好比一个仆人奔波于三个主人之间,经常要服侍、协调与满足这三者之间背道而驰、互不相容的需求,内心常会处于矛盾与焦躁的状态,就会产生忧郁以及其他各种精神不适。
幸好,通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协调与平衡状态的,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失调的程度过于严重,甚至到了破坏的程度,就会产生精神病,危及人格的发展。本书在后面将提到几种内心状态与本我的差距,其中包括:察觉与测量真我与职业我的差距,真我与家庭我的差距,两种差距越大,就代表追求快乐、自在、自如的真我为了扮演好“职业我”与“家庭我”的角色与功能时,越要辛苦卖力演出,但是内心也可能会越加纠结与矛盾。差距过大时,内在的郁闷与压抑,长期下来可能会严重到强烈影响生理与心理健康。这个说法与弗洛伊德这个举世闻名的理论是相吻合的。
二、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
伯恩博士用家长、成年人、孩子分别与弗洛伊德的超我、自我、本我的概念相通。用下图来显示超我(家长)、本我(孩子)、自我(成年人)之间的关系。
1.超我———就如同在家里面给予规范性命令的父性“管理者”与母性“养育者”。弗洛伊德的超我处于人格结构最高层,是社会道德和规范内化的结果,负责抑制本我和监控自我,追求更加完善的境界,遵守的是社会化、道德化和规范化的道德原则。
2.自我———是指能够做出合理而现实的判断的成年人,处于人格中间层,从本我中分化出来,调节本我,受超我控制,追求现实目标,追求的是合理、适当的现实原则。
3.本我———是指稍微懂事一些、懂得对父母运用策略、获取所需的懂事的孩子或“自由豁达”的孩子。处于人格结构最底层,是本能和欲望组成的能量系统,是强大力量的性本能,一切追求快乐的感觉,遵循的是非理性、非社会化、混乱无序、无意识的快乐原则。
三、卡尔·荣格(CARL JUNG)
心理学大师荣格曾经被精神分析之父弗洛伊德视为精神分析学派的“王储”。然而他却选择了离开弗洛伊德,并另创了分析心理学,提出了人们所熟知的“性格决定命运”。
他对性格的研究有非常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人们为了适应社会,对外人所表现出来的模样,称之为“人格面具”。例如,想让自己给外人很开朗的印象,就会做出开朗的举动。这个“开朗”的人就是这个人所展示的“人格面具”。本书所强调的“角色”、“公众形象”都代表着自己想呈现于公众眼中的“我”。
荣格把人类的主要心理机能分为四种———思考、感情、感觉、直觉。而前二者被称为合理机能,后二者被称为非合理机能。因为前二者是做出客观判断事物的机能,后二者只是自己心里解释事物的机能。
1.思考(THINKING)是指人具有逻辑性的观念,表现为尽量以冷静、客观、合理的态度来应对周围环境或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思考会以其最简单的形式告诉你某物是什么,它赋予事物名称,使人们对事物加以理解和判断。
2.感情(FEELING)是人们内心进行价值判断的功能,它促使人们用感情判断一切,强调个人主观的看法与价值,能够引起快乐的就被看成善的,引起痛苦的就被看成恶的。荣格说:“它告诉你一件事合意还是不合意。它告诉你一件事对你有什么价值。”人们的反应与决定总是难免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
3.感觉(SENSATION)是感官的功能,由感官接受的刺激直接去体验外部世界,重视事实,缺乏理性,被看成非理性功能。荣格认为感觉“是一种实在的功能,是感官赋予人们的,用对外部事实意识的总和来解决外部”,他说:“感觉告诉我的是某种物质的存在,它并不告诉我这种物质是什么以及它与什么有关,它仅告诉我它的存在是直觉。”
4.直觉(INTUITION)是在人们缺乏实际资料可以利用的时候,仅凭借个人直觉,来决定自己的行动,而且不考虑行为的后果,对事情缺乏理性的判断,和感觉一样都被看成非理性功能。人们常说的“预感”就是直觉的体现,人们实际上看不到、做不到的事,直觉能做到,给人们带来信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