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沟通与人际交往来看,区分为“独立的我”与“相依的我”对疏解不良情绪应该有一定帮助。
“独立的我”(INDEPENDENT SELF)就是未与任何人打交道,自己与自己单独相处时,例如在夜深人静自己独处时的我,那是真正的自己,就是“真我”。真我讲求的是自己内心所思、所想、所感觉的状态,可以仔细体会内心究竟是否舒畅、和谐。
“相依的我”(INTER-DEPENDENT SELF)指的是自己在与人相处或交流时的我,一定是需要他人的存在,在相互往来中发展出相互的依赖和影响,相互之间有某种程度的关系与意义。这时,“我”一定是在人生舞台上扮演着某种角色。例如沟通中,自己扮演着处长、父亲、丈夫、调解人的角色。相依的我就是指与他人互动的我,一定是正在扮演某种角色。“角色的我”一定有其职能、职权、功能、目的、次序、地位、定位。要把角色演好,一定要弄清楚这个角色的职能、功能、目的,才能演得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
先来看一个笔者实际经历的案例,会更容易学会用这个区分来瞬时转换不良情绪。
1993年,在美国成立才六年多就一下子窜起的电脑公司GATEWAY,带着一张准备采购2 000万美金关键零件的订单来到亚洲寻找供应商。整个东南亚有将近五十家公司在争取这张订单。GATEWAY打算先挑出六家厂商,请他们的负责人到美国爱荷华州的总部参加最后筛选。
笔者的公司最后挤进了前六名,进入最后遴选阶段。但是与前五名竞争者相比,规模差很多。我们只有四五百人,规模最大的马来西亚金狮集团员工有我们的二三十倍大。我们能够有幸被选为六家之一的原因,除了公司品保制度健全、员工素质很高外,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我在评估会议时,了解到握有评估与筛选大权的品保总监SCHULTZ具有高度高标准型的性格特色,评估笔者公司时,笔者针对他的沟通模式和情绪诉求做出了令其印象极其深刻的回应。
1993年年底,我们这六家进入筛选的公司代表纷纷飞抵GATEWAY总部,分别与采购总监展开一个半小时的面谈,最后由他来决定把订单交给哪家供应商。我被安排在10点这一场。这位手握2 000万采购订单的总监推门进来,我大吃一惊,他看起来只有二十三四岁,金头发,蓝眼睛,人高马大。我赶快站起来伸出手准备和他握手时,他把手一挥说“坐”,我只好坐下来。他坐在大会议桌的另一面,把后背往椅背上一靠,把双脚跷到桌子上,鞋底对着我摇摆。谈话的过程中,为了能够看到他的眼神和面部表情,我的头与眼睛只能跟着他鞋子的摆动来回晃。顿时,我感到一种被羞辱感,突生干脆离席以表愤怒与志气的想法。但是,一想到这么难得的商机,只好再忍一忍。
很快,他慢慢地跟我说:“我有三个要求,这三个要求如果你们能做到的话,才有资格和可能性成为我们的战略合作伙伴,如果你们做不到其中任何一个,我们就没必要浪费时间继续谈下去了。”我又是一阵懊恼,心里嘀咕“你这不是狗眼看人低,太欺负人了吗?”但是仍然强忍着,笑笑回答:“请说,我看看我们是否有这些本领。”他提出三个要求:第一,无条件、无保障性地提供三个月库存及专一条款。第二,随时增加订单后的“优先生产权”。第三,紧急订单的空运费要我们全部承担。我听完这些,情绪更加难以抑制,心想这不是欺人太甚的“卖身契”与贪小利的大小通吃吗?眼前这个盛气凌人、目中无人的毛头小子不但不承担任何风险,三个问题里面还埋着很多陷阱。我感觉到自己的屁股已经离开了那张椅子,头脑里也出现了自己带着几分气愤而不失志气地摔门而出的情形。不料心里又冒出一个声音,“表现一下我的精明智慧,不战而退好像不妥,争取一下机会吧!”但又冒出另一个声音,“这也太受气了,你的人格呢?”这些内心对话在心里交战,弄得我当时内心焦急,根本无法冷静下来。思路已经完全脱离了眼前的话题,而是一直在盘算是应该走出那个门还是留下来继续。
忽然,几周前看到的一本名为《真我与角色》的书里的一段话突然闪进脑海:每个人都包含两个我,一个我是独立我,也就是真我,讲的是和谐、自在的感受;另一个我,是当你与别人相处时的相依我,却在扮演某一个角色,最要紧的是一定要弄明白与表现好这个角色的职权、职掌、功能、目的。
我继而一想,我从老远飞来,坐在这里,我的角色是什么呢?我是供应商,供应商的功能就是好好提供研发、材料、产量、仓库管理、包装、品质检验、运输、清关、报关、美国内陆运输,我应该先专注于这个角色与这些功能,好好地表现。什么对方正在鄙视我、冒犯我、吃定我的问题根本不是当时的重点或议题。反之,对方问的每一个问题都与采购有关。人家身为大公司的采购总监,只不过表现出的风格比较犀利与专业而已。我是很不喜欢他的个性、傲气,但这是他个人的风格或是修养问题。如果我不允许他伤到我,他就没办法伤到我。
单单念头这么一转,不到十秒的时间,我突然发现自己没那么委屈、愤慨了,脑筋稍稍恢复冷静,情绪也回归本位稳定下来,理性思考的空间随之扩大,突然一下子产生一个灵感。虽然当时没空细想,但也边谈边想。我问他“如果我成为你的供应商,也就是你的战略合作伙伴,我下趟飞来与你们正式签合同时,我想跟你们的营销总监见个面,只问一个数字———请他告诉我明年度,你预估每个月最多可以卖几台,最少可以卖几台,这个数字可否给我?他作为营销总监应当有个谱,有个预估吧。”我告诉采购总监,一旦拿到这个数字,我们就会按照最高预估量来生产、建立安全库存。你们要给我提供仓库,而且你们到月底要对我为你们压着的剩余库存付货款。这样我们双方都相对有保障,而且谁来付空运费也就不再是问题。从他眉头的变化可以看出,他对这个创意非常满意,解决了他的一个棘手问题。虽然他的鞋子继续在桌上摇晃着,但我们开始有说有笑了。一周之后,我们公司被告知速来签约。我们一个小公司居然击败了其他超大的劲敌,拿到了这张2 000万美元的订单。
这个笔者亲身经历的案例,不但为笔者的公司赢得了数以千万美元计的大订单,更是提供了一个帮助瞬间转换不良情绪的思维。一旦在协调谈判时觉得受气、被找茬或感到受羞辱时,不妨提醒自己现在是在为组织扮演着某种角色,一定要把这个角色的目的、功能、职责发挥得淋漓尽致。任何随之而来的不良情绪,例如人身攻击、羞辱、批评等,根本不是此时角色的职责、功能与目的,自己应该好好专注于演好这个角色。如此一来,不良情绪就会减少很多,理性思考的空间就会扩大,谈判协调的气氛也会跟着好转,彼此一旦增加信赖与好感,协调成功的机会就会大大加增。另外,这个对于角色与真我的区分,有时也对压力疏解很有助益。
辨别真我与角色对安抚不良情绪的功效
每一天,人们扮演着各种角色走出家门时,就如同一位闯荡江湖的武士或勇士,在江湖上博弈与厮杀。角色的成败得失不过是一时的过眼云烟,只是一部分自己。但是,真我和内心的感受却是如影随形,是永远相伴的。人生,计划不如变化,外在的成败毁誉充满未知。角色在忙碌之余,一定要竭力确保内心的真我,把握当下,活得和谐、自在、开心,这才是人生的大智慧和真幸福。
角色是活在别人眼中,真我的感受却是最实在、无法愚弄、伪装或逃避的。“回归真我”,就是多去让真我感觉到平和、安逸、舒畅、自在。当前的资讯焦虑、社会框架、文化限制如同滚滚洪流把人拖着跑,挖掘或满足真我是需要付出勇气与代价的。
一项调查显示,台湾有72%的上班族不满意目前工作,其中68%的原因,来自“人生没有明确目标或寻找不到真正的意义”。很多人终日汲汲营营地忙于工作,却因未能觉察自己心中渴求、终极目标,才干能力与实际工作的要求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不但在人生罗盘上迷失了自己,内心也经常有一股莫名的郁闷,只得拼命地向外面世界去寻找所谓的“快活”。
欧美的高中生很喜欢选修戏剧课,通过身临其境,体会不同身份、地位、职业的角色的经历和感受,自由地在角色与真我中穿梭。或许是受了《圣经》“……我们都成了一台戏,演给世人和天使观看”的启发。西方思想认为,人的一生除了扮演各种角色,尽力发挥各种功能外,还要活出自我和善待内心真我,角色与真我是不应被混同的。因此,在沟通或矛盾时,他们比较容易做到“对事不对人”,甚至在办公室里为了公事争得面红耳赤后,私下仍可以成为好友。
而中国文化却不同。当我们形容某个人“很会演戏”时,往往带有一种批评和嘲讽的意味。中国人常常把角色跟真我混同,很难区分清楚。将真我完全等同于“戏”里的角色,往往把角色的追求和所获得的赞美、恭维、成就当成自己的全部,完全依靠外在角色的扮演来换取或等同个人内在的幸福和价值,导致很多人的一生没办法走出看别人脸色行事的无奈与苦闷。
美国一项研究印证了这一差别。东方对真我的解读是“相依的我”(INTER-DEPENDENT-SELF),含有高度的相互依赖性,个人的价值、成功、毁誉都与周围的人相关联。对于成败、职业、幸福等的认定,必须考虑很多因素,如亲人期盼、社会责任、文化传统等。很多人几乎是为别人套在自己身上的期待、责任、义务而活着。偏偏众口难调,永远有很多人对自己失望或不满。西方对真我的定义则是“独立的我”(INDEPENDENT-SELF)。突显自我个性、抱负、兴趣,较少考虑周围的期望与看法,强调人得为自己好好活着,自己接纳也喜爱原本的自己,与自己和谐开心地相处,而不是一心表现给别人看,努力让别人肯定自己。
人们的交流互动,经常只是角色与角色在对演。遇到对自己有所误解、冒犯的情况时,应学会先弄清楚是冲着自己的人格还是角色而来的。遇到立场、利益、价值观有所冲突时,不妨立即告诉自己“这些不过是角色与角色之间在‘演戏’,与真我无关”。受伤的程度与疼痛感就没那么严重。对方也容易被我们的大度、大器、宽容所感召。情绪是有感染力的,对方也会跟着平静下来。
因此,区分这两者是用来作为情绪管理工具,促使人们看待冲突只是角色间的对立矛盾,不一定是针对自己人品的污蔑。帮助自己退一步海阔天空,思维或角度一转,情绪焦点也跟着转,心情就容易平静。从双赢心态、认知转换、不良情绪的管理、满足双方三大情绪需求,一直到区分角色我与真我,一环扣一环,帮助我们活得更和谐、自在、开心。
人一定要为自己的真我找到避风港或是寻找一处“心灵的秘密花园”,一定要接纳与欣赏拿掉角色修饰后的自己,活在当下,真我必须经常进入这个避风港或属于自己的一方净土,享受完全的清新和宁静,拂拭掉心灵上功名利禄带来的尘土,欣赏和品味真正的、没有角色修饰的自己,重新思索和定位人生的优先次序,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以知足的心沉浸在自在的幸福感中,让自己心灵如同做了换心手术,重新得力、焕发生机。偶尔可以到公园漫步,走到郊外、登上高山,找一个没人的角落沉思;也可以在宗教、音乐、美术、书法、文学、阅读、打坐里面寻求陶冶与美善。有些人比较有创意,其做法是偶尔坐到急救室或殡仪馆的外面,观察人来人往,静静体味人生的无常,获取知足的心境。总之,只要是有心人,必定可以在喧嚣杂乱的环境中找到使真我获得安宁和活力的避风港。我们的人生都在追逐外在世界所带来的成功、有意义的事业与内心的愉悦与幸福的感觉。事业是用角色来获取成功,朝向未来。真我则强调当下的感受,是现在式,要把握当下,多注重内心感受、疏导不良情绪,活得自在自如,享受真正的幸福。不能等到人生达到成功的地位、目标、境界后才开始享受人生。最有智慧的人就是在每阶段都学会珍惜与享受手中已经拥有的一切。
§§第十一章 性格管理——胜任愉快的人生
“我是谁”是古今中外最常被人们在心里思索与探讨的命题。《圣经》提到“人一生的效果乃是由心发出来的”。中国古语有云“人者心之器”。人心包含了佛教的所谓心最内在的体性的“心性”与“凡夫心”。心性被凡夫心包裹,与根本内在的纯净与觉醒相对,表现出来的就是《圣经》所说的“人心比万物诡诈”。心会思考、谋划、欲求、操纵、暴怒、会制造和沉溺于负面情绪与思想。它会不停地改变,也始终受制于外在影响、习性和境遇,时常被急速变化的心念和情绪蒙蔽,使得人的一生要费很多精力去探索“我究竟是谁”与“怎么样或是什么才能真正使我的需求得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