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让孩子了解父母也是别人,是断绝孩子撒娇的出发点。
美国的母亲把尚不会说话的小孩,都当成是一个成人看待,不管婴儿是否能理解自己所说的话,自顾地以大人的口吻与之说话的父母,在美国到处屡见不鲜。
要使孩子养成不会撒娇的优点,一定要在孩子还是在襁褓时期时,就把他当成是另一个人看待。在某个杂志上,有人谈起自己的亲身经历说:俄国人的家庭,在教导学语的小孩子说话时,首先就是教“担特”(不)这句话。
另外,让孩子去照顾比他小的小孩;以及常给孩子看他小时候的照片,这些作法,都有助于孩子的心理早日成熟,从而避免它爱撒娇。
(9)某些不健康小动作
一个小学三年级学生,个性有些拘谨,但很温顺的,算得上是随和。不过,他的动作有点儿迟钝,所以在一、二年级时,母亲时而责备他,时而勉励他,就在这种周而复始的情况下,到了三年级那段时间,母亲决定改变态度,采取启发的方式,等待孩子有所自觉,但在这之前,孩子养成了不良习惯。
这孩子接二连三地显示出坏习惯,包括脖子左右扭转,时常自言自语、不断地点头、眼睛四面环视、手掌向脸不住晃动、喉咙中发出沙沙声等。
每当在一习惯快要改好时,另一种习惯又出现了,每种习惯大多维持一至一个半月左右。不但在家中母亲时常阻止他,提醒他“不要那样”甚至在学校同学嘲笑他,还替他取了很多绰号。这些习惯并非出自他本人的意愿,多半是在无意识情况下做出的,故母亲绝对不可过急地指责孩子,若母亲不住地责骂他,反而会在他的潜意识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更难阻遏这种坏习惯。
也有年纪幼小的孩子养成了常见的吸吮手指坏习惯,母亲一直喋喋不休地责备道“你看,又来了。”或是以打手心的方式阻止,孩子反而会更执著于这种吸吮手指的行为。
也许此时母亲觉得这种习惯既不卫生又不雅观,便刻意要纠正他的坏习惯,于是以平易的话告诉他:
“你那样吸吮手指,会吸进一大堆细菌,然后肚子就会痛,妈妈只好带你去打针了”!
孩子听了这话,只会哭叫着“我不要去打针”而已。
孩子吸吮手指的习惯,多半是心中感到不安、不平或不满时造成的,如果母亲因心中焦虑,在孩子的小手指头上涂抹了苦口的药以阻止这种行为,这算不上是根本解决的办法。
在这种状况下,母亲应仔细地观察孩子的状况,并自己多方思考,是不是因为自己改变作风,对刚出生的孩子较为注重,忽略了较大的孩子,以致令他觉得寂寞?如果发现错误的原因出在自己身上,就应该多陪陪孩子,念书给他听,或者偶尔陪他做题等,这都是比较有效的适当方法。
另外还一种比较常见的坏习惯,就是抚弄性器。如果这时母亲不住地责骂孩子,反而会使孩子更加强其潜意识,效果不彰。孩子之所以会有这种习惯,可能是没有什么事引发他的兴趣,因此,做母亲的不妨替他找几个年纪相仿的玩伴,或者是自己陪孩子玩耍,引起他对别样事情的兴趣,让他的双手忙着有事做,注意力一经转移,自然会好转。
又如全身抖个不停的坏习惯,也是会因母亲的责骂更不易纠正的病好之一。在这种时候,母亲应分辨出何时该让孩子意识到,什么事不该让孩子意识到。
平时,孩子若有什么需求,应教导他使用明白的语言表达出来,在有意识的情况下,孩子才能自我控制其感情和行动,也就是将其培养成能够克己的人。另外,孩子本身都无可奈何的坏习惯,不可脱口指责,刺激其潜意识。
家长对于孩子的这些“小动作”“小毛病”,最重要的是不能妄下判断,以为孩子身体出了毛病,因为儿童很多小习惯的成因,都是基于心理问题如紧张、烦恼等等。例如尿床、遗便这两种坏习惯,据专家的统计显示,只有很少数是真正由于器官出了问题而形成的,多半是由于情绪上的纷乱而起,有时候只要经过短期的心理治疗就可以解决。但父母若发现这些小动作有持续或恶化的趋势时,便应向医生求教。
孩子是纯真的,只要给他们一个希望,他们就会朝这个希望不断努力、前进。同样,父母在教育孩子改掉小毛病的时候也可以用这样的办法。先给孩子一个改掉毛病的希望,那么他们就会自己自动地行动起来,根本不用父母的强制。
“大”的毛病非改不可
在孩子的成长中,有些毛病不可忽视,例如偷东西、说谎,如果对这种小毛病不严加管教的话,有可能日后发展成犯罪,那么父母就成了真正的罪人了。所以象这种“大”毛病是非改不可的。
有的孩子私自偷偷地拿家里的钱;有的孩子“顺手”骑走了马路上的自行车;有的孩子拿小朋友的玩具,玩完之后悄悄地藏起来……,对此类行为该如何定性才对?
首先,3~6岁的孩子正处在“自我中心期”,这一时期的孩子,心中尚无“偷”的概念,只有对新奇物品的占有欲望,因此,与偷不相干。
比如,一天下午,吉米妈妈去孩子园接吉米,老师气急败坏地说:
“前几天,你们家吉米‘偷’小朋友的玩具飞机,被我们发现;昨天他的柜子里‘多’了一瓶胶水;今天他又‘偷’了好几位小朋友的彩色纸。这种事真令我们伤脑筋。”只见吉米妈妈脸色一阵红一阵白,眼睛直盯着吉米看于是,吉米妈妈一路不停地骂:
“好哇,你这么小就会‘偷’东西,还养你干嘛?”
“你这么爱‘偷’东西,我把你送到警察局去,永远都不要回来。”
“丢脸丢到家了,我们家竟然养了一个‘小偷’。从今天起,不准……不准……不准……”
这还不够。吉米妈妈从此便不时地向亲朋好友说:“他常常‘偷’东西,这么小就是小偷,长大不成强盗?你说我该怎么教育他?”
而吉米,不管妈妈怎么骂,总是不断地哭着说一句话:“我没偷,我没偷,我只是拿来玩玩……”
杰克午后出家门闲逛,刚步出小巷,一崭新的山地车占据了他所有的视线。
“好久没骑车兜风了。啊!没上锁,太好了,可是……。哎呀,反正我只骑一下,待会儿送回来不就得了。”跨上坐垫,握紧车把,人带车迅速没入了无尽的夜幕中。五分钟后杰克被送到警察局,罪名是“偷窃”。
然而杰克在警察局的态度不好,因为他不承认是故意偷窃,只不过是未经车主人许可,自己“顺手”骑了一下。
对于这种“自我中心期”的偷拿别人东西的行为。父母一定要注意:
一定让孩子知道被拿走东西的孩子此刻正在不高兴,要由家长带领孩子亲自把胶水和彩纸送还给人家,让孩子亲自对人家说“对不起”;
自小灌输物件的所有权的概念:在平常生活中教导孩子认识、辨别自己的和别人的东西。例如妈妈收衣服时,告诉孩子“这衣服是爸爸的。”“这袜子是妹妹的。”“这是你的校服。”然后请孩子帮忙收到各人的衣柜中。从具体事物中学到物件所有权的概念;
平常带孩子到商店时,孩子选了要买的东西,可以让他把钱放到柜台上付账,慢慢学会东西是要用钱交换回来的;
尊重孩子的所有权:容许孩子有自己的收藏品,如果父母要拿取,也必须得到孩子同意。
而对于顺手牵羊的少年,则可从两方面考虑:一是社会环境的引诱,一是父母管教方式不当;另外,学校教育也要负相当的责任。这种种原因,使孩子缺乏对物品的所有观念,只要一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产生非分之想,以“只拿一点(或只用一下)而已,没什么大不了”为借口,趁别人不注意就顺手牵羊。
对于这类孩子,父母应该从长计议,辅导并灌输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念、判别是非的能力,让孩子彻底悔悟,不再重蹈覆辙。下面提供几个可行的办法:
教导孩子分辨自己和他人的物品,让孩子对物品有人、我之别的观念;
告诉孩子“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要收获必先耕耘;要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必需付出代价;
教导孩子“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并以举例说明的方式,让孩子知道重大的过失大多源于微小的错误;
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有欲望,但有时必须适当地克制,否则任性而为。终会犯下大错。
总的说来,如果孩子纯粹因为无知而将东西拿回来,问题倒易解决。但假如孩子存心偷东西这毛病就大了,就非同小可了。
孩子偷窃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父母疏于照顾,孩子感到被忽略,所以借偷窃激起父母的愤怒和注意。面对这种情况,父母应该静下心来和孩子谈心,纠正他们的错误思想,并和他们商量,分配一下父母的时间,对孩子做出适量的照顾和陪伴,一起来改善孩子的情绪及行为。
另一个原因是外界物质、同学的引诱,以孩子小小年纪要应付外间世界的诸多诱惑,不是没有困难的。父母除了要及时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念外,对于一些日用品及零用钱,最好能供给孩子,否则,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向孩子灌输零用钱的使用方法,鼓励节约、储蓄等良好习惯,可以分析物质享受的意义,让他们明白到追求高度物质生活及盲目崇尚名牌的不智。纯粹责骂孩子,而不加以分析,难以令孩子心服。
不管怎么说,无论是小孩子还是少年,当发现他们有这些毛病时,除了给以教导之外,都不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要看到他们还有优点,有长处,家长务必不要忘记,对于有毛病的孩子也同样要使用赞美的手段,激励他们自尊自爱,改掉坏毛病,做个好孩子。
教子笔记:
世上有成就的人,在少年时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怪癖。至少他的思考形态与大人不相同。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当别人意见与己类似时,绝不积极发言,但等意见相左,他就开始大唱反调。所以,对顽皮孩子,千万不要责骂他无理取闹,千万不要以大人的道理抹煞了孩子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