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勃7岁,上学时常常忘掉带午饭。每当此时,妈妈在繁忙中开车去学校送饭。受到自然结果法的启发,她认为儿子鲍勃如果领受到忘记带午饭的自然结果,会改正“健忘”的毛病。妈妈首先与鲍勃谈话,告诉他:妈妈相信跑武已长大,可以对带午饭负责,今后如果的武忘带午饭,妈妈不会再去送饭。这样他可以从中吸取教训,让孩子懂得这事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这一计划开始实行时受到了一些干扰,因为鲍武的老师借钱给他买了午饭,为此妈妈和老师协商,老师答应不再借钱给鲍勃,让鲍勃开始接受考验。一次,鲍武又忘记带午饭了,他向老师借钱,但老师说:“很抱歉,鲍勃,我们已讲好,你要自己解决午饭问题”。鲍武给妈妈打电话,请求她送午饭来。妈妈很和蔼但坚决拒绝了他的要求。鲍勃的一个朋友分给了他一半三明治,但鲍勃还是被饥饿折磨了一下午,体验到了因自己不带午饭而饥肠辘辘的感觉。从那以后,鲍勃很少再忘掉他的午饭。
鲍勃妈妈采用的逻辑结果法对于纠正孩子爱忘事这毛病效果很好。运用逻辑结果法是先和孩子讲清道理,对他的某种行为要采取的相应的行动,然后当孩子犯错误时如“法”执行,以此约束孩子的行为。如果你再不小心将牛奶洒了,你一定要自己把地板擦干净。在运用这一方法时,要合理,对孩子要有足够的尊重,就事论事不夹杂羞辱、体罚的成分。例如:孩子将牛奶洒在地上,如果大人大声斥责:“你怎么这么笨,这是我最后一次让你倒牛奶。”这样就很伤孩子的自尊心,同时也是对他主动求学态度的一个打击。如果换句话说:“啊呀,你把牛奶弄洒了,该怎么办呢?”一般孩子知道该如何去做,会主动拿纸将牛奶擦掉。
自然结果法既表达了家长对孩子的信任,也是让孩子体会到他们的行为所带来的自然结果,没有任何家长的干涉。例如:不容足够的衣服会冷,甚至感冒;不吃饱饭会俄等。在这种情况下,最忌讳的是家长埋怨,例如说“我和你讲过吧?你不听,怎么样?”本来孩子可以从这些自然结果中得到教训而自动改正,但因家长的参与而改变态度,将注意力转到保护自己不受谴责和维护自尊心上,甚至有意反其道而行之。
此外,为孩子提供一个属于个人的小角落,从学习物归原处、整理个人物品的过程中,逐渐建立秩序感。在日常生活作息上也应有规律,生活规范更要建立。在执行过程中,家长要严格而不严厉。
有一位母亲,她喜欢画图画,所以,她将早上准备工作的顺序和应携带的东西写在一张纸上,并加上了图画表示。
在七点的地方,她画上一只鸡,旁边写着“起床”,接下来按顺序是“有没有上厕所?”、“有没有洗脸?”最后“有没有忘了带东西?”,而且都用很大的问号标示出来。据说,这张图画一直贴在孩子房间的墙壁上,直到上了初中才取下来。这对健忘的孩子而言,的确是个好方法。
就因为这样,以后母亲不再唠叨,孩子也会自动自发地去做该做的事。这并不表示完全不理会孩子的管教问题,相反地母亲对孩子的顾虑非常恰当,以这种图画加上文字的幽默表达方式是相当理想的。
(7)不爱护公物、环境、粮食
在生活中常可以看到一些孩子不爱惜公共财物设备,如在公厕里用过水,水龙头不关紧,随便让水白流;乱涂乱画,把墙弄脏;乱丢乱扔公家的玩具;撕掉贴在阅报栏里的报纸;饭后随便撒面包、馒头,折毁公园里的花朵,践踏草坪等等不良行为,这些对于成人来说是没有公德心的表现,但对于孩子来说则要具体分析。
首先,孩子年纪小,知识经验缺乏,感觉和思维都直观具体,他们的行动多同他切身利益相联系,公共财物对社会的作用,孩子并不一定能直接感受到,因而容易用个人的爱恶来处理,有时就造成公共财物的损失。例如,公园里鲜艳的花朵,孩子对它能供广大游客欣赏和能改善环境素质等作用不易体会到,也不易理解,相反,花朵的美丽可爱是他直接感受到的,因而采摘下来,使公物受到破坏。
另一方面,便是深受成年人,甚至自己家长的影响。如一对母女边说边笑走着,为首的妈妈居然若无其事似的,将手中刚吃完的口香糖盒抛向远方,做女儿的似乎也有点不甘示弱,有样学样地吐出口中的口香糖。眼见横陈在人行道上的口香糖盒及口香糖,让过路人不禁有着说不出的悸动。
通过正确的教育和指导,提高儿童对公共财物的社会意义认识,是使孩子爱护公共财物的首要条件。这种教育应该是具体、形象的,而用具体形象的语言事物来讲清楚公物的社会作用。这种教育还应该是正反两方面相结合的,既要说清楚爱护公物的好处,又要揭示出破坏公物的害处,使孩子得到深刻认识。其次,要重视榜样的教育作用。社会上爱护和保护公共财物的人和事很多,家长要重视对儿童进行宣传教育,使这些鲜明的形象成为鼓舞孩子爱护公共财物的力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值得指出的是,我们的家长也应该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做好爱护公共财物的工作,成为孩子学习的典范。再次,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组织儿童参加爱护公共财物的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受到教育。家长可以从住地附近找到适合儿童活动的公物场地,组织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或保护活动。如场地的清洁、花草的淋水、物体的保护等等。由于孩子年龄小,组织这些活动只能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等循序渐进地进行,让他们在力所能及的实践中受到教育。
(8)爱哭、爱撒娇
无论在家中还是在孩子园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的孩子动不动就哭,甚至哭起来没完没了。真叫家长和老师头痛。哭是精神不愉快的一种表现,孩子哭除了可能是孩子身体不舒服等生理上的感觉的表现外,还可能是属于心理上的毛病。治疗这类孩子的心理上的毛病,可从以下方面下手:
1)不能溺爱
娇生惯养的孩子往往因为什么事儿都让家长包办了,依赖性很强,很怯弱,如果在家中或孩子园里遇到不顺心的事,就要大哭一通,用以要挟家长和老师。对这种爱哭的孩子,关键在于不能溺爱。要使孩子从小就了解到,他的要求不能全部满足,有的要求是对的,而有的要求是做不到的。
2)实行注意力转移
孩子感冒,流着鼻涕,看到店里的冰淇淋,吵着要吃。这时父母第一个反应,一定是拒绝。于是一场亲子战争就难免了。
如果这时候,妈妈蹲下来,问道:
“妈妈的自行车是什么牌的,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好吗?”
然后数着满街的车子,很快,他就忘了要吃冰淇淋了。同时,别忘了,买一个他能吃的东西替代一下,也许他的肚子饿了。
有时,父母不妨用欣赏的目光注视远方。小孩子善于模仿,爸爸妈妈怎么做,他们也跟着做。这样一来,可以减少他们无理取闹的机会,间接地告诉他:“我这样做,不也很好吗?”
孩子期的孩子情感表现最大的特点是冲动、易变和外露。孩子越小这种表现越明显。“转移法”就是借助孩子“易变”的特点,转移他注意的中心,用另一件新鲜事吸引他,使他忘记原来那件事。“转移法”对制止孩子的哭闹很有效,但对5-6岁的孩子就不能滥用,对他要晓之以理。在家长明确的态度面前,加上讲清了道理,孩子慢慢会认识到,哭没那么大的作用了。以后他就不会以哭作武器。
3)实行“约法三章”
一到超市,小女孩站在电动车前不肯走了。妈妈弯下身对她说:“你想坐电动车,对不对?等一下你可以每一部坐一次,坐完一定要下来,知不知道?”小女孩还不会说话,只是点了一下头。
约法三章的效用很大,事先告知他允许的限度,然后履行诺言。等到事后,他必定感到心满意足,他就不会有顽皮的行为了。所以,偶尔可以衡量经济能力,满足他小小的需求。放轻松些,会让孩子更听你的话。
要让孩子在平日多和外人接触。如果孩子生活闭塞,整天关在家中,那就容易“怕生”爱哭;相反,如果孩子生活的环境开阔,接触的人较多,他们就很少“怕生”。很难想象,一个“怕生”的孩子,他的意志怎能坚强起来。作为年轻的父母,从孩子懂事起,就要让孩子多接触人。上朋友家玩时可以带上孩子,让他和朋友的孩子在一起玩。平时在家中,要鼓励孩子和别的小朋友游戏,不要老关在家中。另外,要有目的地带孩子上一些公共场所,听听讲演,看看演出。久而久之,孩子会感到,社会是多么广阔,人是各种各样的,并不可怕。总之,当孩子突破了自己的小天地之后,当他能逐渐参与群体活动时,他就再也不会“怕生”,不会那么爱哭了。
4)让他觉得自己长大了
小孩因为身体的行动不太灵活,经常在平地上也会跌倒,但是这种连大人也会觉得痛的跌倒,却很少让孩子哭泣不休,通常我们所看到的,大都是满不在乎地爬了起来,又蹒蹒珊珊地走回去。但是他只要一看到妈妈的脸,就像火山爆发似地哭了起来。
只要看看这种孩子的行为,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孩子的“哭泣”,并不是我们一般所认为的是因为忍受不了疼痛或折磨才有的表现,这种“哭”应该解释成孩子对父母的撒娇行为。
改正这种撒娇的毛病,先是做父母的看到孩子哭泣时,绝对不要流露出“啊!好可怜!”的同情脸色,他们经常是为了要撒娇才哭的。父母的表情告诉孩子,没什么可值得哭的。孩子也就不会总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