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性病变,一般是全身性疾患,但它好发于某些大、中型动脉,如下端腹主动脉,髂动脉或股、国动脉等处,上肢动脉很少见。病变动脉增厚、变硬、伴有粥样斑块及钙化,以后可继发血栓形成,以致发生动脉官腔狭窄或闭塞,使下肢缺血,患肢有发冷、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及趾或足发生溃疡或坏死等临床表现。中医认为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淤,各种不良的情志变化都可导致气滞血淤,而诱发本病或使病情加重。
气血虚弱
主要特征眩晕,动则加甚,劳累则发,神疲懒言,气短声怯,心悸怔忡,健忘少寐,纳谷不香,面色光白或萎黄,唇甲无华,舌质淡嫩,边有齿痕,脉细弱。
中药方剂:治法为补气养血益脑。方药:归脾汤加减。本方人参、白术、黄芪、甘草、大枣甘温补脾益气,以助气血生化之源;当归甘温养血;茯神、枣仁、龙眼肉甘平,安神益脑;远志交通心肾、宁心定志;木香理气醒脾,以防补益气血药滋腻碍胃。如此则气血得复,眩晕自止。若偏于血虚者,可加用熟地、阿胶、枸杞以助补血之功。
肝阳上亢
主要特征: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面色潮红,急躁易怒,失眠多梦,每遇恼怒或烦劳则加重,目赤,口苦,尿赤,便秘,舌红苔黄燥,脉弦或弦数。
中药方剂:治法为平肝潜阳,熄风清脑。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本方以天麻、钩藤、石决明为平肝熄风眩晕之药;黄芩、山栀清热泻火,使肝风肝火平熄;益母草利水,牛膝下行,杜仲、桑寄生补肝益肾,夜交藤、茯神以养心安神。方中可加用菊花,白蒺藜、夏枯草,以增强平肝潜阳之功。若肝火较盛者,可加龙胆草清肝火。
脾肺气虚
主要特征:眩晕、头重如蒙,胸闷恶心,呕吐痰涎,倦怠无力,舌苔白腻,脉濡滑。
中药方剂:治法为健脾燥湿,化痰熄风。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本方半夏燥湿化痰,天麻化痰熄风而止眩晕,二药合用,为治风痰眩晕之要药;白术、茯苓健脾燥湿,治痰之本;陈皮理气化痰;甘草、姜枣调理脾胃,使痰消风熄,眩晕自愈。若眩晕甚者且呕吐频频,可加代赭石、胆南星、竹茹镇逆止呕。
血脉阻滞
主要特征眩晕、头痛、面色黧黑;舌质紫暗,或舌边有淤点淤斑,脉弦涩或细涩。
中药方剂:治法为活血祛淤通窍。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本方桃仁、红花、赤芍活血祛淤,通窍止眩晕;川芎入血分理血中之气,麝香香窜开窍,使诸药入病所,大枣调理脾胃,防理血之品损伤中气,姜酒辛散,以助活血祛淤之功。本方中可酌加其他活血药及虫类药,如全蝎、蜈蚣、地龙搜剔之品,更增活血通窍之力。若兼寒邪阻络,可加用桂枝,细辛温经通络。
穴位按摩:1.患者坐位,以双手拇指分推印堂至太阳穴,揉眉弓。后五指分开,沿头正中线分搓,使患者有热感。再以两手捏拿风池、肩井穴。
2.患者仰卧,指揉推法作用于胸腹正中线,乳头直下及腋中线,往返4~6遍。再以一手按压中脘,一手按压关元,一起一伏,交替缓慢按压数次。
3.分别点按足三里、三阴交、脾俞及肾穴各半分钟。
食疗方法
1.总热量勿过高,宜食用低脂、低胆固醇、低糖饮食,以维持正常的体重。老年人尤应预防发胖,体重过重需要更多的血液供应能量,这对缺血的肢体是不利的。
2.提倡饮食清淡,多食富有维生素C的食物(新鲜蔬菜、水果),多食富有植物蛋白的食物(如豆类及其制品)。避免食用过多的动物脂肪及胆固醇较高的食品(如肥肉、肝、脑、肾、骨髓、鱼子、蛋黄、奶油、椰子油、可可油等)。
3.避免过食寒性和辛辣刺激性食品(如螃蟹、无鳞鱼、辣椒等);多饮白开水,少喝浓茶、浓咖啡;如发现某种食物诱发或加重症状后,则不宜再用;忌烟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