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祖先,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仰观日月星辰变化,俯察四时寒暑交替,悟出了养生真谛——顺应四季变化而养生。
按照天体运行规律,每年公历2月4日前后,太阳到达黄道315度时,便进入了立春这个节气。中国人习惯把这一天作为春季开始,这时中原流域土地逐渐解冻,气温缓缓上升,万物开始萌发。谚云:“立春三日,百草发芽。”虽然各地转暖的速度并不一致,但物候法则起作用是勿庸置疑的。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把一年分成二十四节气,这种方法是非常科学的,它十分准确地表达出地球围绕太阳旋转所产生的四季变化,以及太阳对地球万物的影响。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重点是谈四季气候不同,人类亦相应调节起居、情志,与自然保持和谐、统一。现引证如下: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倶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
春三月,指的是用节气划分四季的春季,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每个节气半个月,共三个月。也就是从立春这天开始,到立夏的前一天为止。春季的特点是“生”,即“生发”之意。其相应的脏器是“肝”。
这段话的意思是:春季三个月,是生发的季节,天地倶稟生发之气,万物开始滋润繁荣。人类应该天黑就休息,早晨早起床,在庭院里散步,把束着的头发打开,把衣服上的带子放宽,让身体舒展轻松,以使情志顺应于生发之气。心存悯生灵而少杀戮,多施舍而少索取,多赏赐而少惩罚等善良意念。这是适应春天之气,养“生”的养生方法。倘若违背就会伤及肝脏,到了夏季会生寒病。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瘆疟。”
每年公历5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黄道45度时,就进入立夏,意味夏季开始。夏季指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夏季的季候特点是“长”,即“万物生长”之意。其相应的脏器是“心”。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夏天的三个月,此时阳热之气为主,阴阳于此时交替,夏至阳气始衰,阴气初生,万物于此时处于生长旺盛时期。人类则应天黑就休息,早晨早起床,不要厌恶日长。调节情志,不要生气,顺应万物生长开花的生长规律,放松心情则郁气得以宣泄,将所吝惜的东西看成是身外之物。这就是顺应夏季之气,养“长”的养生方法。否则,会内伤于心脏,秋天患疟疾。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倶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每年公历8月7日前后,太阳到达黄道135度时,便进入立秋,秋季就开始了。秋季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秋季的季候特点是“收”,即“秋收”、“收获”之意,也指秋季收敛、肃杀之气。其相应的脏器是“肺”。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秋季的三个月,此时万物已成熟。秋风骤起,大地由绿变黄。人类应像鸡那样早睡早起,使神志得以安宁,以缓解秋天的肃杀之气。人应收敛精神,控制欲望,注重情志陶冶,肺气就可以清净、平和。这就是应秋天之气,是养“收”的养生方法。不如此便会伤肺,冬天患腹海,冬日藏精的功能就降低了。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每年公历11月7日前后,太阳到达黄道225度时,就进入立冬,冬季就开始了。冬季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冬季的季候特点是“藏”,就是“收藏”、“闭藏”之意。其相应的脏器是“肾”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冬季的三个月,此时万物闭藏,水结冰,地冻裂,到处是阴盛阳衰的景象。人应早睡晚起,待日出而作,以避寒气。调节情志,抑制私欲,总像已有所得一样满足。远离寒冷,注意保暖,不要过分劳累或出大汗,使阳气被寒气所袭。这就是适应冬季之气,是养“藏”的养生方法。若不如此,就会内伤肾脏,到春天患手足痿弱,手足逆冷之类疾病,春天生发的功能便减弱了。
《四气调神大论篇》一文,主要是讨论人类怎样适应四季变化,文中论及起居、情志与四时的关系。后文论述,可视为其精神的核心:“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意思是说阴阳的相互作用,产生四季交替,这是世间万物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所以圣人春季、夏季养阳气;秋季、冬季养阴气,与世间万物和谐共处。
试想今日之退耕还林,退田还湖,治理沙漠、江河,保护野生动物,何者不是“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唐代王冰在解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时说:“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滋(养)苗(禾苗)者必固其根,伐下(损伤苗根)者必枯其上(枝叶),故以斯(此)调节,顺从其根。”王冰注释,深得《黄帝内经》要旨。
文章的最后说道:“是故(所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用药物治疗),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兵器),不亦晚乎!”就养生而论,诚中的之言。
宋代真德秀曾撰《四季歌》,以明四季阴阳变化之机,以定起居坐卧行走之要,颇合医道,可与《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法互参,现录于下:
《春月歌》
尝闻避风如避箭,春风多厉须防患。
况因阳发毛孔开,风才一入成瘫痪。
《夏月歌》
四时惟夏难调理,阳神在外阴在里。
心旺肾衰何所防,特忌贪欢泄精气。
《秋月歌》
时到秋来病疟痢,浣漱沐浴宜暖水。
瓜茹生菜不宜飨,卧冷枕凉皆勿喜。
《冬月歌》
伏阳在内冬三月,切忌汗多阳气泄。
阴雾之中勿远行,冻雪严霜宜早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