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保持并非原封不动地保存。保持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变化。曾经有这样一个实验:40位富于观察力的心理学家在德国哥廷根开会。忽然一个村夫冲入会场,一个黑人持枪紧追而入。两人当众搏斗起来。然后一声枪响,两人便都跑了出来。这紧张的一幕只延续了20秒钟,给目睹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这是预先设计的一次实验,整个过程都有摄影资料可资核对。于是,会议主持者提议每个与会者立即写下自己目睹的情况。科学家的观察向来都是比较精确的,但是,在交上来的40篇报告中,错误率之高却令人震惊。有一半以上的人报告中掺有臆造出来的虚假情节。只有十分之一的人看清黑人是光头;其余的人或者说头戴便帽,或者说头戴高帽。有人把黑人的黑短衫说成是红色的,有人则说成是咖啡色的……这说明,即使是科学家,没有来得及进行正式观察,当让其回忆时,也掺进了许多非观察得来的东西。可见保持是有各式各样变化的。按信息加工的观点看,就是保持中仍在进行着信息编码。考察其变化的原因,则有以下几种:
①新旧知识经验融合为一体,旧痕迹改变了新痕迹。
②每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动机、情绪状态及储存知识经验的任务与内容不同,因而各人都可能有其自己的优势。
③知觉初期(即最初的识记)就发生了“泛化”,即混淆,未辨别清楚。这就是说,第一次留下了错误的印象,回忆出来的结果也必然是错误的。
④回忆时受(思维)不同目的性的影响,其所回忆起来的内容必然不同。
但是,保持的各种变化的意义却不能一概而论,其中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例如,有的颠倒、遗漏、曲解、夸大或缩小了;而有的却简化、省略、完整、合理,或者更加详细具体了……
保持中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记忆恢复。如刚学会就检查的成绩,反而低于识记后不经复习,但过一两天后再检查的成绩。这过后反而“涨”出的成绩是从哪里来的呢?研究证明,它既有前述编码中新旧知识融合为一体所“涨”出来的,又有因识记材料之间相互干扰所产生的抑制已经部分或全部解除而恢复起来的。中小学生在记忆困难材料中常有这种回涨。它属于保持中的正常情况。
人对已识记的事物不能(或错误地)回忆与再认称为遗忘。遗忘有不同的情况:暂时被抑制的称为暂时遗忘;搜索枯肠,似乎再也不能恢复的称为永久遗忘;数量上全部遗忘的称全部遗忘;数量上部分遗忘的称部分遗忘。其实,遗忘也是相对的。即使是人们认为已经全遗忘了的东西,在特殊条件下仍然可以恢复起来。这有以下的事实为证:
①死神面前的回忆。据文献记载,有许多人都曾经历过一次“死亡”,但又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这是由于车祸或其它事故造成严重脑损伤,极其突然地把他们带到了死亡的边缘!紧接其后多半是长期的昏迷。当醒来后他们报告说,在面临死亡的一刹那,他们的脑子里突然涌现出自己漫长人生所经历过的无数事物,其中包括自己确认早已忘记了的事物。
②我国传统的“临终遗嘱”。这是为更多的人所见过的现象。一个久病垂危的人,在其弥留之际,竟然能够十分清醒地对其亲属述说自己认为必须告知子女的事情,其中也有许多是早已忘却的事情。
③加拿大医生潘菲尔德的发现。潘氏曾在病人脑中植入微电极,以寻找大脑中引起癫痫发作的区域。病人在此过程中的头脑是清醒的。令潘菲尔德惊讶的是,当微电极导入电流时,他的病人竟然报告说忽然感到自己多年前曾经感受过的事情“再生了”,其时距竟然从童年一直到接受电刺激为止。这种情况在后来其他病人身上又一次一次地重复出现。当对病人所报告的事情进行核对之后,确认病人的报告都是真实的。潘菲尔德对这一发现做出解释:“再生”的事情似乎是储存在大脑的皮质之中。如果能够找到正确的方法,人们就有可能将自己生命历程中的每一件事物都重新“释放”出来。
④做梦。我们每一个人做过无数的梦,其中也有一些自己认为早已忘记了的事情。
(3)回忆与再认
回忆虽不在眼前,但曾经历过的事物在脑中重新出现映像的过程,也就是人们从自己的头脑中恢复原有知识经验的过程。这又有直接回忆和间接回忆的区别。前者是熟记之后不凭借任何中介,直接从记忆宝库中将知识经验恢复起来;后者则是需要凭借中介性联想乃至冥思苦想、搜索枯肠,才能把知识经验恢复起来。
回忆也可以有无意和有意之分。无确定目的,又不需要任何努力而自然发生的称为无意回忆,如看见一个同学,就想起他学习好、乐于助人的形象和事迹;有确定目的,而且需要经过一定努力才恢复起来的,称为有意回忆,如考试和回答问题,常常需认真努力才能从自己记忆宝库中找出确定的答案。
再认是人们对曾经历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识别出来的过程。如对自己的老同学、老相识,多年未曾见面,也回忆不起来,当有一天忽视出现在自己面前时,尽管可能已经叫不出名字,但你对他还有“熟悉感”——还能认出他是自己的老同学、老相识,这就是再认。考试中辨别是非或选择形式的题目,实际考查的也是再认。
再认的速度和质量(确信的程度),取决于两个条件:其一,对旧事物识记的巩固程度。凡是熟悉、巩固的,可以立即认出并确信;否则将出现一定困难。不能再认或错误再认就是遗忘。其二,当前出现的事物与已识记过的事物的类似程度。类似程度大,则再认容易;反之则难。再认发生困难时常常需要借助于中介性联系,这样,再认就转化为回忆。所以,再认中有回忆,再认与回忆常常是相互交织的过程。
可见,回忆所要求的巩固程度显然比再认要高。常常人们不能回忆的内容,却可能再认。这是因为凭借呈现在眼前的对象,而把原来所记忆的内容恢复起来的缘故。但也有相反的情况。即对已正确回忆了的内容却反而不能再认。如已写出某字(回忆),但自己又怀疑是否正确(不能再认)。
回忆与再认中常常出现干扰与错误。所谓干扰,是指某种程度不但没有帮助人们回忆与再认,却反而使回忆与再认更加困难,或导致错误的结果。通常,不适合的经验和情绪紧张都起干扰作用。因为旧经验中不适合的部分和紧张情绪都引起一定的抑制,因而妨害了回忆与再认。此时,越着急越抑制。正确的做法是稍微放松一下,或者转移注意,暂时不回忆原来的问题而想想其它的问题;或者如前所说,调整回忆与再认的方向,待抑制解除后,反而不能进行正常的回忆与再认。这就是在回忆与再认发生困难时所应采取的策略。
回忆与再认错了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可能是由知识经验的“泛化”(混淆)及未将知识经验纳入应有的体系中去造成的。所以,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就要对知识建立起必要的“分化”,即把类似的内容严格、彻底地区别开来,然后再分别纳入相应的体系之中。这是十分必要的。
(4)记忆的生理机制
研究表明,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人的感觉器官就会将客观事物各种物理的、机械的、化学的能量,转化为人的神经兴奋,并由人的神经系统将这些神经兴奋传递到大脑皮质上,以形成暂时的神经联系。这时暂时神经联系在客观事物停止作用后,可以神经兴奋“痕迹”的形式留存于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这些神经兴奋的痕迹可以重新活跃起来。这就是关于记忆的基本生理机制的一个假说。
关于记忆的生理机制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还将有许多新的发现和解释。但真正揭开记忆之谜,尚须待以时日。
总之,我们应当树立科学的记忆观。应该确信:生理学和心理学(逻辑学及其它科学)所揭示的大脑活动规律,已经基本说明了人的心理(包括记忆)的活动规律。这些科学知识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和记忆,即科学地用脑。只要你遵循这些规律去学习和记忆,加上勤学苦练,你就完全有可能提高自己的记忆力。
2.记忆的种类
记忆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为不同的种类。按记忆的内容,分为形象记忆、词语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按记忆有无目的性,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按记忆是否理解事物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分为意义记忆和机械记忆。按储存时间的长短,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1)形象记忆
我们每一个人,即使长久离开了自己的故乡,但回忆起来,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仍然历历在目;曾经游览过的名胜古迹,接触过的自然景物和人造物,乃至识别过的一幅图画或插图,都可以在自己的头脑中留下鲜明程度不同的形象。由于这些内容都是形象,故称为形象记忆。也叫表象记忆。
形象记忆又有多种,上列各种可称为视觉形象记忆,还可以有听觉形象记忆、味觉形象记忆、嗅觉形象记忆、触觉形象记忆和动作形象记忆等。通常正常人的视觉形象记忆和听觉形象记忆发展得较好,而且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起主要的作用。特殊的职业和残疾人,则可能在嗅、味、触、动作等形象记忆方面获得高度的发展。其实,为了发挥记忆的综合效益和全面发展人的心智能力,学生在使用和提高视、听形象记忆的同时,也应该多多使用嗅、味、触、动作等形象记忆。
(2)词语逻辑记忆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渠道掌握了许多构成万事万物的规律,即道理。学生则主要通过在校的学习获得以公式、概念和原理所组成的学科知识体系,这也是道理。这些道理通常都是以词语逻辑的形式表达出来并记忆下来。这就是词语逻辑记忆,也叫抽象逻辑记忆。由于词语具有高度的抽象概括性,因而它既可将记忆的内容大大地简化和压缩,又可将各种记忆内容进行最合理的编码,故其功效是无可估量的。自人类使用语言以来,词语逻辑记忆就在各种记忆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它在学生记忆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3)情绪记忆
人非草木,焉能无情!这是说人对他所接触的人和事物,或多或少、或明或暗都是有情感(情绪的)。有时,人们对产生某种情绪的原因可能已经忘记了,但当某一情境出现时,某种情绪却自然涌出。这就是情绪记忆。它有时可以表现得比其它记忆更为深刻和持久,但它对人的意义却有消极与积极之分。
(4)动作记忆
又叫运动记忆。从小学会用筷子,以后学会做体操,学会骑自行车和游泳,乃至学会操作机器等等,都是以人的肌肉、骨骼、关节、韧带的运动(动作)为基础的,这就是动作记忆。其动作的形象就是前述“动作形象记忆”中的形象。它的持久性优于其它种记忆。虽然长久不用,但在需要时却仍然可以恢复起来。
以上四种内容的记忆实际上是相互交织、掺杂在一起的,很少单独出现。
这些种类的记忆随人的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青少年形象记忆和词语(抽象)逻辑记忆发展的趋势是:
①低、中年级小学生具体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其后词语抽象记忆才逐渐超过具体形象记忆。
②各年级小学生的记忆效率,都是形象高于具体词,具体词又高于抽象词;但发展速度则是抽象词的记忆快于形象和具体词的记忆。
③初中学生对实物图形的形象记忆成绩,高于对抽象图形形象记忆的成绩;对具体词语的记忆成绩,高于对抽象词语记忆的成绩。
④高中学生对抽象图形的形象记忆成绩,高于对实物图形的形象记忆成绩;对抽象词语的记忆成绩,高于对具体词语的记忆成绩。
由此可见,青少年由初中到高中期间,其记忆是从形象性向抽象性发展的。
(5)有意记忆
“意”指的是目的性。根据一定目的、任务,并采取一定的方法、步骤,经过一定意志努力的记忆称有意记忆。如学生有目的地学习科学知识,力图掌握其基本内容所进行的记忆即有意记忆。这在学生的学习中应居于主导的地位。
(6)无意记忆
这是事先没有自觉、明确的目的,也没有经过特殊的意志努力的记忆。也就是人们没有想记住而又记住了某些事物的记忆。这在人们日常活动中经常出现。例如,偶然接触的事物,仓促的动作,道听途说,小道消息之类,乃至耳濡目染,都有可能留下或深或浅的痕迹。浅的,常常事过境迁,痕迹消失;深的则可保持久远,甚至终生不忘。什么情况下的无意记忆有可能留下较深的痕迹呢?这大致与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要和兴趣直接相关。即开始接触某种事物可能并无记忆的目的意图,但那事物与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有关,于是便不自觉地并且也没有费多大力气就留下了较深的痕迹;而偶然接触的事物,若与自己某种特定活动目的与任务相适合,并激起情绪活动的内容,也可留下较深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