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记忆的实质和意义
1.科学地认识记忆的本质
在人的心理活动中,记忆是人的智力活动的组成因素之一。智力活动的水平(包括记忆)将影响整个心理活动的水平。平时人们说某人记性好与不好,所指的就是记忆。也就是在需要的时候,某人对他所经历过的事物和学过的知识是否能够正确地反映出来。但这还不够确切,必须给它以明确的定义:记忆是人所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人积累知识和经验并使其得以应用的前提或基础。它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所接触过和认识过的事物、知识和经验,或体验过的情绪,或做过的动作,在头脑中留下、保持、恢复痕迹的过程。
记忆包含两个方面;储存资料及提取资料。“储存资料”是指大脑将输入的资料储存起来;“提取资料”是指有需要时,将资料从储存库提取出来。
比如我们阅读,书中的资料便慢慢输入大脑储存;日后考试时,我们便从大脑资料库中,提取所需的资料。
这好比一间公司的资料储存架,秘书小姐每天都将公司的文件摆放在此架上;一旦有需要时,就从架上找回有关文件。
以前提过,大脑的记忆容量是相当惊人的,一般人在有生之年也用不着它的1%。我们的意思是说,大脑这个“资料储存架”的容量是很大的,我们不用忧心大脑没有足够的地方摆放资料。
但我们仍常常抱怨自己的记忆力不好;现在我们知道,大脑的记忆容量是极高的,可以摆放很多资料,只是在“提取资料”方面出现问题。
比如,在考试期间,想了半天也记不起法国大革命的细节内容;但当考试结束,步出试场的时候,我们读过有关法国大革命的资料便一一涌现。明显地,不是我们“记不下”所读的东西,而是我们已记了,只不过考试时不能随心所欲将资料提取出来罢了!
为什么会有这个情况出现?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问题出在我们储存资料不得其法——因为资料库的资料摆放没有系统,以致寻找时便出现问题。
若我们储藏资料时,有系统,有条理,分门别类,到要寻找资料时,便容易多了。
秘书学教人将资料分类储藏,秘书小姐懂得这些技巧,故此当她的上司需要某某资料时,她即时可提供。
人类记记亦是一样。若我们懂得一些记忆的原理和技巧,使记忆变得有系统,则到需要资料时,便可即时提取。
2.人记忆的若干特性
人类的记忆,有以下五个特性:
(1)初段的记忆较强——我们对任何事的开始,都有较强的记忆。比如,上课首10分钟的内容,我们会记得较好。此外,我们对事物的第一个印象也会较深,比如和某人初相识时他表现得不太友善,那么即使他日后变得随和,我们也很难改变对他的印象。
(2)后段的记忆亦强——我们对任何事的结尾,亦会有较强的记忆。比如,上课末5分钟的内容,我们会记得较好。因此,教学技巧好的老师,通常都会利用下课前的5分钟,总结课堂内容,重申要点。
因此,总括(1)及(2)两点,我们的记忆曲线会如下。
在开始记忆及结束记忆时,记忆保留的百分比均较高。在两者之中的时间,记忆保留的百分比则较低。
(3)有联系的事情较易记忆——互相关连的资料,较零碎的资料容易记忆。比如要记着以下的数字:1,1,2,3,5,8,13,21,34,55,89若你勉强记下会很吃力。但若你知道这些数字的关系——即前两个相加等于下一个,那么记忆便容易许多。
(4)突出的事物较易记忆——我们对特别、古怪、荒谬、与众不同的事,皆有较强的记忆。比如现在叫你回想小学的日子,可能你已记忆模糊;但你一定能忆述那些较特别的事情,如忘记带书被老师批评、考试成绩优异给父母称赞、代表学校出外参加朗诵比赛等等。
(5)经常温习记忆较强——许多心理学家相信,记忆就是大脑细胞间形成电路;若这些电路的电流较强,则我们提取资料就会较易。要增强电流,可通过重复电路达成。换句话说,经常温习,可增进记忆。
3.记忆对人类实践活动的意义
我们能否设想:一个人对其所接触过的事物,思考过的概念或理论,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做过的动作等等(统称为知识经验),全部忘掉,忘到“颗粒不剩”、“片甲不留”的程度。这样,这个人就既不能将昨天和今天的事情联系起来,也不能将刚才一刹那的事情和现在一瞬间的事情联系起来。于是这个人就既不能行动(因为他刚才做的事情,甚至走到哪里都可能忘掉了),更不能思考他将要做什么……这样的人的心理就永远只能停留在刚出生时的水平。但事实上人们谁都不是这样的。我们不仅可以反映当前的事物,而且还能反映过去和未来的事物。而把当前与过去和未来连接起来的心理活动,正是记忆。正如诗人所说:“记忆把往事超越年华而相接。”对于人类来说,记忆就是储存知识经验的无穷宝库。因此,它被誉为“人类心灵之仓”。
人脑有140亿个神经细胞。每一个神经细胞通过其接触与其它任何一个神经细胞均可建立起联系的网络。如果把这140亿个神经细胞的功能全都发挥出来,则可储存1015比特(信息单位)的信息。这到底是多大的容量呢?有人鉴定,一个汉字按10个信息单位计算,一个人每小时读10000个汉字,一天读8小时,那么,大脑的容量就相当于一个人读300万年所接收的信息量。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啊!这相当于当今世界上最大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全部藏书(约1亿册)的四五倍。从人脑可能的总容量说,当今世界上记得最多最好的人,也不过只使用了它的百分之一二而已。20世纪20年代有一个叫舍列舍夫斯基的俄国人,是个新闻记者。专栏编辑每天都要向记者们布置一个长长的地址和任务的清单。但编辑发现,舍列舍夫斯基竟然没有在纸上写一个字。编辑本来打算训斥他,然而舍列舍夫斯基却准确无误地复述出了地址和任务。于是,一个“记忆非凡的人”被发现了!心理学家鲁利亚对此进行研究,要舍列舍夫斯基记住多达70个的一列词或一列数,舍列舍夫斯基稍事停顿便开始检查自己记下的东西,接着就丝毫不差地复述出来。更有甚者,他还能将70个词和数倒背如流。十六年后,当问到他(当年的)实验作业时,他往往先坐下来蒙上眼睛,稍停一会儿就回答道:“……那次实验是在您的住宅里进行的,您坐在桌边,我坐在摇椅……您穿一件灰上衣,就这样一直盯着我……至今我依然历历在目。”接着他就再次一字不差地将70个词和数以及其它有关情节复述出来。如此多次询问他某年某月的事,他都照样将详情细节说得准确无误。像这样记忆非凡的人固然极其稀少——一个自发应用“直观”、“形象”纺织成一幅幅合乎逻辑的或逆逻辑的图像的人。他记下了他所经历过的那么多事情,也并没有将他的脑子塞满。因此,可以说人脑至今还只是一块刚刚开发的处女地!它有无限潜力可供人尽情使用而不会枯竭。因此,任何人对自己记忆持悲观、否定的态度,都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4.记忆是思维的工具和源泉
思维是人脑间接和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心理过程。它更是须臾不能离开记忆。
就思维的间接性而言,其所借助的(间接)内容,只有一部分是当前的(属瞬时记忆),其余绝大多数则是非当前的,即(短时和长时)记忆中的内容。人们应用思维的目的是获取理性的知识。这就必须通过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等思维过程,对当前和非当前所提供的原材料反复、仔细地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工作。即舍弃事物某些非本质的东西,而同时又保存那些本质的东西(抽象);并将这些本质的东西综合起来,以词语的形式固定下来(概括)。而最后概括的结果通常就是对概念下定义。从其过程及内容与结果看,也只有记忆才能提供充分、详实、有据的“原材料”,并作为工具,以保证过程的连续性和内容的可靠性,从而得出关于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而借助已有认识进行“推理”,其实就是在记忆宝库中做深化知识的工作,以获得更多的理性知识。学生学习一个新的公式与概念,无一例外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获得的,也就是在记忆中的知识的基础上获得的;而新知识仍有赖于记忆加以储存。否则,何从积累得起系统的知识。因此,记忆是思维的工具、源泉和储藏所,思维须臾不能离开记忆。
思维对于记忆亦有同等重要的作用。须知,记忆的目的、方向和内容,以及记忆的方法与时机的选择等,都是由思维决定的。因而,不能设想没有思维的记忆。
5.记忆在注意中扮演什么角色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它只是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的一种“状态”:或者是与认识过程难分难解的状态,或者是与意志和情感密切相关的状态。既然人的认识、意志和情感都不只是“当前”、“瞬间”的,而是继时性地,即与记忆的内容密切相关的,那么,注意之离不开记忆也就不言而喻。然而,注意对于记忆(全过程)所起的定向作用却常常被人们忽视。这是不合理的。因为有意记忆必须靠有意注意来保证,而无意记忆却正是由无意注意所引起才记忆下来的。
从人们应用智力活动的目的来看,人们应用智力活动不外是为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和增长品德,或应用它解决实际的问题,乃至发明创造。而所有这些方面,都与其已有的知识、技能等水平有关,也与智力活动的水平有关。无论从前者还是后者看,记忆都是其必不可少的基础。我们不能设想离开记忆的观察和注意,也不能设想离开记忆的思维和想像。记忆在所有智力活动中都有其重要的作用。但是,也不可忽视观察、思维、想像与注意对于记忆的作用。如果把人的智力活动比作“摄像”,那么,记忆就是摄像的“底片”,观察是摄像机的“镜头”,注意是调整摄像机焦距的“光圈”,而思维与想像则是构思画面并支配手去摄像的“大脑”。它们既各有其单独的作用,但又是相互配合之下人的整体心理活动之中的单独作用,谁离开谁都不能发挥自己的单独作用。
二、对记忆的全面认识
一个人要学习和记忆,盲目行事不可取,应先将学习和记忆的理论问题搞清楚。记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它有没有规律可循?这就是记忆的基本知识。记忆的理论与其它众多的理论一样,产生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任何一个有志于学习的人,都不可忽视学习与记忆理论对自己学习活动的指导作用。
1.记忆的过程
记忆是一个完整而又统一的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及回忆(再现)与再认三个环节。识记并且保持下来,是回忆与再认的前提;回忆与再认则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从当代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就是信息的输入和加工、储存以及提取和输出的过程。
(1)识记
识记是记忆的起始环节。它是指识别和记住事物的特点及其间的联系,从而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人们要想记忆任何事物,都必须先与它接触,把它辨别、认识清楚,然后才将它记住。这里所谓“接触”,也就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或皮肤)触摸,以及用鼻子嗅,用舌头品尝滋味等等。这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感觉和知觉活动(简称“感知”),即观察。人们首先通过一次或多次的感知而获得对事物的映像;再通过思维与想像等心理活动的加工,获得理性的即深入事物本质的认识;体验到本人对客观事物和他们关系的情感;以及做过的动作等等。这些通通都可能在人的心灵上留下痕迹,这就是识记。学生的识记大量的是在课堂上通过听课、复习、作业和其它教育与教学活动实现的。但除此以外的各种活动同样渗透着识记,而其内容与前述识记的内容,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中,共同起着作用。
就识记的识别方面而言,则既有识别的目的、任务与什么样的内容的问题,又有采用什么样的方式与方法进行识别的问题。就识记的记住方面而言,也有目的、任务与复习的方式、方法及复习的数量等问题。这些问题通通都影响到识记的效果。这些暂留待后文讨论。
(2)保持
保持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映像在头脑中得到巩固的过程。也就是知识经验于识记后和恢复前,以暂时神经联系痕迹的形式留存于头脑中。而知识经验是否得到保持,则有赖于回忆和再认加以检验。正如学生学了许多知识,是否保持在自己的头脑中需要用考试的方式来检查其保持的情况。考试就是将原先识记过并留存于头脑中的知识经验,以回忆和再认的形式恢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