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老年人常常感到自己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各种各样的疾病随之而来,严重损害着老年人的健康。下面简要介绍一下老年常见病的预防与保健方面的知识。
1.老年人常见病。
老年人常见的疾病有:
高血压:台湾65岁以上者,30%患有高血压。
心脏病:包括冠状动脉疾病、高血压及其他原因引起者。
动脉硬化症:可引起冠状动脉疾病、脑血管障碍及其他。
老年性痴呆:65岁以上占5%,75岁以上占10%以上。
脑血管障碍:在台湾最常可见到,也是老人常见死因之一。
关节疾病:就发生率而言,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可能是关节炎病,包括风湿性、类风湿性、退化性等。
骨质疏松症:女多男,65岁以上女性达35%之多。
糖尿病:45岁以上约6至8%,而老年人约20%以上(包括—GTT不正常者)。
恶性肿瘤:不是老年人专有,但年纪越大得病率越高。
感冒及肺炎:老年人得病较危险。
支气管炎、肺气肿:也很常见。
事故:老年人肌肉、关节功能较差、视力及反应动作也不好,故易生意外。
听力、视力障碍:会影响老年人之生活品质。
2.老年常见病的预防与保健。
(1)高血压。
世界卫生组织将老年人高血压规定为年龄在65岁以上(我国规定为60岁以上),血压持续或三次非同日测量,收缩压≥21.3千帕(16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12.7千帕(95毫米汞柱)。这些患者有动脉硬化的临床表现,如眼底动静脉交叉呈铜丝状或银丝样改变,主动脉、腹主动脉钙化(在X线片中能清楚地表现出来),听诊主动脉区有收缩期杂音,出现老年环等现象。胸腹部X线检查、心脏和腹部超声波检查对于评价这类患者的预后是非常有用的。
①特征。
一是老年人高血压的血压波动比较大,特别是收缩压。这主要是因为老年患者血管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减退所造成的。因此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期间应定期测量血压,随时调整用药量。
二是老年人高血压易受体位变动的影响,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率较高,特别是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中更易发生,这与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减退也有关系。因此应慎用能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的药物如胍乙啶、α1受体阻滞剂、速尿等。
三是老年人由于动脉硬化容易出现假性高血压现象,这类高血压患者对抗高血压药物的耐受较差,更易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和严重的并发症。同时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速度不应太快,不应降得太低。
四是老年人高血压以收缩压升高为主,对心脏危害性更大,更易发生心力衰竭,同时也更易发生脑卒中。
五是老年人β受体的反应性降低,因此对β受体阻滞剂的耐受性更好,但依然有引起心动过缓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危险。
六是老年人对血容量减少和交感神经抑制敏感,这可能是与老年人心血管反射损伤有关。
七是老年人高血压的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初始剂量、增加剂量比年轻高血压患者小,间隔时间也应比年轻高血压患者长。
八是老年人神经系统功能较低,更易发生药物治疗时的抑郁症,因此应避免选用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抗高血压药物如可乐定、甲基多巴等。
②防治。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利尿剂为老年人高血压的一线药物。长期使用利尿剂须注意低钾血症及室性心律异常的发生,有左心室肥厚者须预防心律失常的出现和淬死的发生。老年人不宜采用大剂量利尿剂、神经节阻滞剂、a1受体阻滞剂及册苯哒嗪等药物,以免发生体位性低血压,造成脑供血不足。
对于合并冠心病的老年人高血压可选用心脏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因其能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降低外周阻力,降低心室壁张力。但长期使用会引起抑郁症及与利尿剂类似的副作用。合并有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变、外周血管疾病、心动过缓、心室传导阻滞、心力衰竭、肝脏病变及患有急进型高血压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也应慎用β受体阻滞剂。
另外,钙离子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也是推荐的一线药物。
有资料报道老年人高血压的抗高血压药物的疗效顺序为: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
(2)心脏病。
人进入老年阶段各种器官都步入逐渐衰竭状态,心脏体积会缩小,心室收缩速度减慢,每搏量减低,容易导致不同程度的心动过速。心动过速会使各重要脏器供血不足。
①常见类型。
老年人易发生的心脏病有:一是冠心病。表现为心绞痛和老年性心肌梗死。二是老年心脏淀粉样变。轻者无特殊临床症状,重者会发生心力衰竭。三是老年人风湿性心脏病。四是心律失常与心力衰竭等等。
②防治。
医学专家经临床应用后指出:速效救心丸具有降脂、改善血液粘度的作用,可增强纤维蛋白质溶解活性,溶栓抗凝,预防血栓形成,防止心肌小血管内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性和微循环,防止心肌梗塞形成,改善已梗塞心肌的状况,减少心肌损伤;缩小梗塞范围,预防再梗塞,还具有抗心率失常的特殊作用。因此,长期服用速效救心丸,一日三次,可以有效地预防冠心病、心绞痛等各种心脏病的发生。
老年人心脏病,关键在于预防,重要要注意五个问题:
一要控制体重。肥胖者患心脏病的比例远远高于正常体重的人,特别是“‘苹果形’”身材(即腰臀肥胖)的人更危险。只要老年人减肥三到五公斤,心脏状况就会有很大改善。同时,专家告诫身体较胖的老人,不要指望自己一下子变成超级模特,要通过平衡饮食和锻炼逐渐达到减肥的目的。
二要注意饮食,特别是少吃蛋黄。平时生活中坚持吃低脂肪食品,如瘦肉和低脂乳制品等;而一个普通大小的蛋黄约含胆固醇200毫克,老年人胆固醇较高的话,一周最多只能吃两个蛋黄。
三要坚持运动。每天适度运动20分钟,可使患心脏病的几率减少30%,快走的效果最好。脾气暴躁,遇到突发事件不能控制自己,也容易诱发心脏病。
四要戒烟戒酒。吸烟者患心脏病的比例是不吸烟的两倍。研究发现,戒烟2至3年后,患心脏病的风险就会降至与不吸烟者一样的水平。而每周喝3至9杯酒为适量,对心脏有好处,但要注意别贪杯,因为饮酒过量会引发心脏病。
五是警惕糖尿病。是当心糖尿病。有糖尿病的人患心脏病的比例是其他人的4倍,因此,老年人要定期体检,对糖尿病早发现早治疗。
(3)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秋冬季节为发病高峰。该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50岁以上人群高达15%左右。
①主要症状。
咳嗽、咳痰、喘息或气短,尤以清晨或夜间为重,痰量增多。当并发肺气肿时,除有咳、痰、喘等症状外,逐渐出现呼吸困难。起初仅在劳动时气促,随着病情发展,以后静息时也感气短。
②发病原因。
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清楚,研究认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是病毒和细菌所引起的感染;二是粉尘、大气污染、刺激性烟雾、长期吸烟的慢性刺激;三是气候寒冷、过敏等因素;四是人体本身抵抗力弱,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
慢性支气管炎常年反复发作,导致腺体增生肥大,分泌功能亢进,支气管粘膜上皮磷化、稀疏、脱落,支气管壁破坏、塌陷、扭曲变形或扩张,形成不可逆转的病理改变。同时患者呼吸功能也会减退,表现为气道狭窄、阻力增高、残气量增加等。慢性支气管炎如果防治不好的话,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为肺气肿乃至肺原性心脏病。
③预防和护理。
一是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耐寒能力和机体抵抗力。冬天坚持用冷水洗脸、洗手,睡前按摩脚心、手心,都有一定帮助。
二是注意温差变化。在气候变化和寒冷季节,注意及时添减衣服,避免受凉感冒,预防流感。注意观察病情变化,掌握发病规律,以便事先采取措施。如果病人出现呼吸困难,嘴唇,指甲发紫,下肢浮肿,神志恍惚,嗜睡,要及时送医院治疗。
三是保持环境卫生。室内空气流通新鲜,有一定湿度,控制和消除各种有害气体和烟尘,戒除吸烟的习惯,注意保暖。
四注意科学饮食。饮食宜清淡,忌辛辣荤腥。应戒烟多茶,因为吸烟会引起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反射性支气管痉挛,排痰困难,有利于病毒、细菌的生长繁殖,使慢性支气管炎进一步恶化。茶叶中含有茶碱,能兴奋交感神经,使支气管扩张而减轻咳喘症状。
五坚持腹式呼吸。腹式呼吸能保持呼吸道通畅,增加肺活量,减少慢性支气管炎的发作,预防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的发生。具体方法:吸气时尽量使腹部隆起,呼气时尽力呼出使腹部凹下。每天锻炼2至3次,每次10至20分钟。
六是积极控制感染。在急性期,遵照医嘱,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复方磺胺甲醛异恶挫、强力毒素、红霉素、青霉素等。治疗无效时,也可以选用病人未用过或少用的药物,如麦迪霉素、螺旋霉素、先锋霉素等。在急性感染控制后,及时停用抗菌药物,以免长期应用引起副作用。
七是促使排出痰液。急性期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的同时,应用镇咳、祛痰药物。对年老体弱无力咳痰的病人或痰量较多的病人,应以祛痰为主,不宜选用强烈镇咳药,以免抑制中枢神经加重呼吸道炎症,导致病情恶化。帮助危重病人定时变换体位,轻轻按摩病人胸背,可以促使痰液排出。
(4)糖尿病。
糖尿病是指由于胰岛素分泌的减少,引起人体内部糖、脂肪和蛋白质等的代谢紊乱,而导致血液中糖分(即血糖)增加和排泄糖尿的一种疾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难以根治;同时也是一种全球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老年人患者占总糖尿病人的40%,且随年龄而增加。
①发病原因。
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原理目前尚未完全阐明。肥胖是该病的重要诱因,因为糖尿病患者的体重大多数超过正常标准;饮食习惯也与糖尿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有人发现其发病率与人口食糖消费量成正比。遗传也可引起糖尿病,国内报道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患者占8.7%,国外占25%左右,如夫妻双方皆为糖尿病患者,其子女患病率高达50%以上。在遗传因素存在的前提下,手术、感染、体力活动减少、长期进食过量、精神紧张或刺激等也是糖尿病常见的诱发因素。
②临床表现。
糖尿病的主要特征是血糖过高并有糖尿现象。作为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糖尿病起病隐匿,早期无明显症状,症状期中则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即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由于机体血糖浓度增高,大量的糖以尿液形式排出,带走大量水分,形成多尿;尿量增加、为补充失去的水分而导致患者多饮;而且,胰岛素分泌不足使大量葡萄糖流失,机体常处于饥饿状态,因而食欲亢进、多食;但是,由于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尽管多饮多食,仍然体重趋减、逐日消瘦。另外,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身体困倦、耐力减弱、视力减退、腹泻便秘、全身瘙痒等症状。
③预防与治疗。
合理饮食、劳逸结合、心态健康是预防老年人糖尿病的积极、有效的手段。暴饮暴食是老年人的一大忌,膳食结构应以淡素食为主,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和瓜果,少吃甜食,少食多餐;过于劳累或缺乏运动也不利于预防,老年人日常生活应该有劳有逸,劳逸适度;情志不舒、气郁不展、急躁忿怒均是糖尿病的诱因,所以老年人应该心情舒畅、胸怀宽广、遇事乐观。此外,由于糖尿病早期无明显症状,所以老年人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关注血糖的变化情况,也是非常必要的。
在治疗措施方面,饮食疗法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因为饮食控制是一切糖尿病治疗的基础,1/3的老年患者只需饮食治疗就可控制,平时以多食蔬菜、豆类食品为宜,严格限制糖类和辛辣刺激性食物。体育疗法的康复效果也较为显著,因为体育运动可以加强糖代谢的调节和提高葡萄糖的利用率,从而降低血糖和减少糖尿,老年患者每天应安排适量的锻炼活动,如步行、慢跑、健身操、太极拳等,其中步行是最好的运动方式。如果饮食和运动疗法不能使血糖降到正常水平,可以结合口服降糖药物来治疗;另外,大约有20%的老年糖尿病病人需以注射方式来接受胰岛素治疗。中医对治疗糖尿病也有一定疗效。
(5)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指老年人因骨质疏松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疾病。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内的骨量降低,骨质减少,骨强度减弱,诱发骨质疏松。据统计,60岁以上老人%患有骨质疏松症的达10%,70岁以上达21%,80岁以上达近100%,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
①发病原因。
因为老年人的钙摄入量相对减少,对钙的吸收功能减弱。同时由于老年人性激素减少导致内分泌失调,也加速了骨质流失和疏松过程,这在更年期后的妇女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因此女性的发病率往往高于男性。此外,如果老年人缺乏一定的体育锻炼或体力劳动,骨内血液循环衰退,也会导致骨质疏松。
②临床表现。
骨质疏松症的主要临床症状是腰背疼痛。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呈坐姿时疼痛减轻,直立、弯腰、伸拉、咳嗽、大便用力时疼痛加重;一般白天疼痛不明显,夜间和晨起时则加重。另一典型症状是骨折,骨头的脆性增大还使老年人易患骨折。
③预防与治疗。
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主要在于饮食和运动。多食用高钙、高蛋白、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如鱼类、猪骨汤、牛奶、豆制品、土豆、萝卜、绿叶蔬菜等;同时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促进骨内的血液循环,从而增进对钙的吸收,如气功、太极拳、健身操等。治疗方面,老年人可以服用一些钙片和维生素D,前者补充钙质,后者可促进钙在肠道的吸收、维持钙平衡。针对性激素缺乏的情况,可以应用性激素治疗以减少骨质的流失。出现骨折情况的,可以服用或注射药物,以刺激骨生长,加速骨折愈合。
(6)老年痴呆症。
老年痴呆症是指老年人因生理、心理机能衰老,在外界强烈刺激下引起的缓慢发展的智力缺陷症。它是人体脑功能失调的表现,是以脑组织的退行性变化和智力衰退缺损为特征的一种高级神经活动功能障碍。痴呆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精神障碍,患者记忆力、智力、情绪、人格、行为等整个心理活动都受到损害,病情呈进行性发展,社会功能逐渐丧失。据统计,60岁以上老人的痴呆患病率为3%左右,65岁以上为4%,75岁以上急剧上升,每增龄5岁,痴呆的患病率增加一倍,到80至85岁时的患病率达20%以上。估计目前全世界有老年痴呆病人2900万,而我国已达到400万。老年痴呆症主要有老年性脑变性痴呆和多发梗塞性痴呆两种,前者又以阿尔采末氏病为多见,包括早老年性痴呆(指65岁以前发生的痴呆)和老年性痴呆(65岁以后发生的痴呆),因此,老年痴呆症和老年性痴呆症是不同的,经常容易混淆。
①发病原因。
一是随着年龄增长,脑本身出现退行性变化,如脑细胞和组织萎缩等,使脑功能出现失调。
二是与脑血管相关的一些脑部疾病,如帕金森氏病、脑外伤后遗症等,以及酒精中毒、营养失调等其它因素,也可能导致老年人发生痴呆。
三是本病有一定的家族倾向,可能具有遗传因素,而且一般女性比男性的发病率高。
②临床表现。
老年痴呆最早往往以逐渐加重的健忘开始,同时还可能伴有比较明显的情绪和人格的改变以及整个机体的衰老。与年龄相关的智能损害多在65岁以后加速。根据该病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遗忘期(初期)。主要表现为记忆力明显减退,但患者本人未必意识到,比如,上街买菜,走到半路发现没有带钱,折返回来进了家门,又忘了回来干什么,于是又出去,反反复复;性格也有所改变,有些患者一反病前的性格,变得主观、任性、多疑、敏感、自私、暴躁等;还会出现有如神经衰弱的症状,感到头晕目眩、容易疲倦、食欲不振、心慌失眠等;部分患者一般还伴有轻度的智能障碍。第二阶段称为混乱期(中期)。这一时期的病人,除了第一阶段的症状加重外,很突出的表现是对时间、空间的辨认障碍明显加重,记忆力严重衰退。例如,出门认不得回家的路,分不清东南西北,刚吃完饭又要进餐,亲人乃至自己的姓名和年龄也想不起来。此外,患者在情绪、人格、智力等方面也出现了严重的障碍,精神日益衰退,行为紊乱,言语重复,食欲亢进,动作幼稚,甚至出现一些怪异和不知羞耻的行为,如把别人扔掉的垃圾视为珍宝并收藏,当众大小便或非礼异性等,生活自理能力越来越差,睡眠时间明显减少,睡眠节律发生紊乱或颠倒。第三阶段称为极度痴呆期(晚期)。患者进入全面衰退状态,智能完全丧失,情绪反应迟钝或缺乏,运动障碍日趋明显,终日卧床,大小便失禁,丧失言语能力,身体日益消瘦,生活不能自理。
③预防与治疗。
一是保持心胸豁达。老年人保持一个良好、积极的心理状态尤其重要。老年人须注意调畅情志,要乐观自信,豁然开朗,心胸开阔,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养成多看书、勤思考的好习惯,同时要保持广泛的社会联系,坚持社交活动,使脑细胞处于活跃状态,防止脑功能的退化,延缓智力的衰退。许多患者性格内向,不善交际,没有兴趣和爱好,无所事事,长期处于寂寞和孤独之中,这与他们的发病关系密切。
二是维护家庭和睦。老年人的家庭关系也是调节其晚年生活的重要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体力下降,疾病增加,需要家庭和亲人的关心和照顾,儿女要理解老年人的心理变化及需要,从物质和精神生活上给予保障,帮助老年人做好心理保健工作。同时,也要尊重老人,切莫冷落或轻视老人。许多子女在成家后独立居住,对老人关心不够,这也是加快老人智力衰退的因素之一。
三是坚持适当锻炼。老年人空闲时间较多,一定要合理安排时间,生活作息要有规律,这对维护身体健康很重要。前面介绍过,老年人的智力衰退并不是全面衰退,主要是与生理因素相关的液态智力的衰退,所以,老年人应该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加速血液循环,增强脑的活动,延缓痴呆的发生。手、脚等部位的运动对大脑特别有益,如转动手腕、抛球接球、左右旋转脚腕、脚尖绷直回收等,经常性的咀嚼活动也可以预防痴呆。
四是注重饮食调养。老年人在饮食方面应提倡清淡,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以及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和胡萝卜素的食品,以满足大脑营养的需要,对防止脑细胞的衰老和老年痴呆症有特殊的作用。老年人应少吃油腻、辛辣、过咸的食物,戒除烟酒,忌暴饮暴食。
五是有病及时治疗。该病目前在医学领域尚无特效的疗法,因此,早发现、早治疗就显得更为重要,在老年人出现先兆性症状如记忆力明显下降时就应及时治疗,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药物治疗对于老年痴呆症是不可缺少的,可以常用一些B族维生素、脑复新等来提高大脑功能,减缓智能衰退,或适当选用一些精神药物来控制精神症状,改善患者的智能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