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左手五指伸开,其中拇指和食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将针刺入左手拇指和食指的中间。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腧穴。
◎提捏进计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等面部的腧穴。
熟悉临床常用的7种针刺补泻手法
中医中补泻是治病的基本理论原则,补法是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是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根据《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针刺补泻就是通过针刺腧穴,采用适当的手法激发经气以补益正气,疏泄病邪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而恢复健康。下面介绍几种临床常用的针刺补泻手法。
1.捻转补泻捻转角度小、力轻、频率慢、时间短为补;捻转角度大、力重、频率快、时间长为泻。或左转时角度小,用力轻为补;右转时角度大,用力重为泻。
2.提插补泻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为补;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为泻。
3.疾徐补泻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为补;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为泻。
4.迎随补泻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
5.呼吸补泻患者鼻吸口呼,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口吸鼻呼,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
6.开阖补泻出针后用医用酒精棉迅速揉按针孔为补;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揉按为泻。
7.平补平泻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亦称为单式手法。
针灸对治疗脑血管病有8大注意事项
1.选择合适的针具现在多选用不锈钢针具。应根据高血压患者的体质、病情、体型和所取穴位所在的具体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如体壮、形肥、针刺部位肌肉丰满者可选用稍粗稍长的毫针;体弱、形瘦、针刺部位肌肉较浅者应选用较短较细的毫针。
2.选择适当的体位适当的针刺体位,有利于正确取穴和施术,还可防止晕针、滞针和弯针。精神紧张、年老体弱及血压较高的患者宜采取卧位,不宜采用坐位。
3.严格消毒穴位局部可用75%乙醇棉球从里向外绕圈擦拭。施术者的手要用肥皂水洗刷干净,然后用75%乙醇棉球擦拭。针具可用纱布包扎,放在高压蒸汽锅内灭菌。应做到一穴一针,若能使用一次性针具更佳。
4.掌握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可增强针感,提高疗效,防止发生意外情况。头面部、胸背部及皮薄肉少的穴位,一定要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穴位,可适当深刺。
5.过于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者,不行针刺体质虚弱者,刺激不宜过强,并尽可能采取卧位。
6.避开血管针刺,防止出血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7.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8.防止刺伤重要脏器《素问·诊要经终论》说:“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
症见口眼歪斜的针灸疗法
症状脑血管患者一侧眼睑不能闭合或起,嘴角下垂,伸舌偏向于患侧,口角流涎。
取穴太阳、四白、风池、合谷、地仓、颊车。
针法太阳穴可沿颧弓内缘进针,向颊车透刺;四白可直刺触及骨孔,有放电感出现;风池可刺向结喉,深达1.5~2寸;针刺合谷,应与皮肤呈20°夹角,向腕掌关节方向斜刺1~1.5寸,以有局部酸胀可向上扩散,有时可到肩、肘为宜;地仓与颊车可相互透刺。
症见失语的针灸疗法
症状脑血管患者听不懂问话或不能回答问题,不能讲话,不能正确叫出物品名称。
取穴上星、百会、风池、金津、玉液、通里、天柱、廉泉。
针法上星与百会可互相刺透,金津、玉液可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廉泉可深刺向舌根,使酸胀感直抵舌根。
症见上肢不遂的针灸疗法
症状脑血管患者早期上肢软弱无力,后期上肢拘挛、患肢不能自由屈伸。
取穴极泉、合谷、尺泽、肩髃、曲池、外关穴。
针法针极泉应使放电感传至手指,刺合谷使针感传至手指。其余穴可用平补平泻法。
症见下肢不遂的针灸疗法
症状患肢不能抬起,常伴有足内翻,足掌不能着地。
取穴委中、阴陵泉、昆仑、环跳、三阴交、阳陵泉、解溪、丘墟、照海穴。
针法针环跳、委中、三阴交时,均应使针感传至足。可透刺照海。余穴可施平补平泻法。
症见尿失禁的针灸疗法
症状尿液不自主地流出。
取穴关元、气海、太溪、阴陵泉。
针法关元、气海施以毫针补法,可加灸,太溪宜用补法,阴陵泉宜用泻法。
按摩疗法
按摩疗法又称推拿疗法,是我国古老的祛病健身方法,它是通过按压、拿摩等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特定的穴位或部位,以调节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方法。按摩疗法简便易行,不需耗费过度的精力,不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也不会产生明显的不良反应,所以深受广大脑血管患者的欢迎,是临床中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
按摩治疗脑血管病疗效好
按摩疗法不仅可治疗跌打损伤、腰膝酸痛,对防治心脑血管病也能起到调节神经、肌肉,扩张局部血管的作用,具有一定的降压和改善头晕、失眠等症状的效果。这一点已为大量的临床报道所证实。用双手拇指指腹分别按揉足心涌泉穴100下后,不仅会顿觉头部轻松,复查血压也可降低4.5~10毫米汞柱。那么,为什么按摩疗法会有降血压作用呢?实验证明,按摩可导致一部分细胞内的蛋白质分解,产生组织胺和类组织胺物质,使人体内的毛细血管扩张开放,使肌肉断面每1平方毫米中的毛细血管数由按摩前的31个增加到1400个。由于毛细血管的增加、管径的增大,使血液循环得以改善,血压得以下降。通过按摩,可以调整微血管的收缩和舒张作用,能扩张皮肤等组织的毛细血管,开放肌肉中闭塞的毛细血管,降低血管的外周阻力,解除脑部小动脉痉挛,促使血压下降。有学者研究认为,按摩疗法可以缓解大脑的紧张度,促使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达到平衡,有助于缓解头晕、头痛,改善睡眠,同时有利于血压下降,防治脑血管病。中医认为,得当的按摩方法可以疏通经络、通畅气血、平肝潜阳、醒脑安神、滋补肝肾、调和阴阳,所以对各种类型的脑血管病均有一定的疗效。
掌握正确的取穴定位方法
人体穴位分布都有一定的位置,在取穴时应当采取正确的方法。穴位的定位方法有以下4种:
◎骨度分寸定位法
骨度分寸定位法又称骨度分寸法,即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来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并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骨度分寸法的优点在于取穴准确,不论男女、老幼、高矮、胖瘦等体型的人均能适用。
◎自然标志取穴法
根据人体自然标志而定取穴位的方法称“自然标志定位法”。人体自然标志有两种:一种是不受人体活动影响而固定不移的标志。如五官、指(趾)甲、乳头、肚脐等,称为“固定标志”;一种是需要采取相应的动作姿势才会出现的标志,包括皮肤的皱襞、肌肉部的凹陷、肌腱的暴露处以及某些关节间隙等,称为“活动标志”。自然标志定位法是常用的取穴方法,如两乳中间取膻中,握拳在掌后横头后取后溪等。
◎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以自己的手指为标准来定取穴位的方法称为“手指同身寸取穴法”。因各人手指长度、宽度与其他部位有着一定的比例,所以可用本人的手指来测量定穴。
(1)中指同身寸法:是以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宽度作为1寸,可用于四肢部取穴和背部取穴。
(2)拇指同身寸法:以拇指指间的横向宽度作为1寸,适用于四肢部。
(3)横指同身寸法:又名“一夫法”,是将食、中、无名指、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画一水平线;横向宽度为3寸,适用于头、躯干、四肢部。
◎简便取穴法
简便取穴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如垂手中指端取风市,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端到达处取列缺等。
按摩治疗脑血管病的10大注意事项
无论是治病还是保健,进行穴位按摩时均应注意以下事项,以保证按摩的安全和疗效。
(1)室内要保持清静、整洁、避风、避强光、避免噪声刺激,保持空气新鲜。
(2)对于长时间服用激素和极度疲劳者,不宜进行穴位按摩。
(3)按摩者的手、指甲要保持清洁。有皮肤病者不能给他人按摩,也不能让他人为自己按摩,以防相互传染。
(4)按摩者在按摩每个穴位和反射区前,都应测定一下针刺样的反射痛点,以便有的放矢,在此着力按摩,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5)饭后、酒后、洗澡后、大运动量后,不宜立即进行按摩。
(6)治疗时应避开骨骼突起部位,以免损伤骨膜。老人的骨骼变脆,关节僵硬,儿童皮薄肉嫩,在按摩时不可用力过大。
(7)淋巴、脊椎、尾骨外侧反射区,一定要朝心脏方向按摩,以利于推动血液和淋巴循环。
(8)治疗过程中,如有不良反应,应随时提出,保证治疗的安全可靠。如出现发热、发冷、疲倦等全身不适症状,属正常现象,应坚持治疗。
(9)足部按摩后,不可用冷水洗脚,可用手纸擦去多余的按摩膏,穿上袜子保暖。晚上睡前洗净油脂并用热水泡脚15分钟。
(10)在按摩后半小时内,必须喝开水500毫升以上。严重肾脏病患者,喝水不能超过150毫升。
脑血管病恢复期患者的按摩
按摩对偏瘫肢体的恢复十分有利,不仅可刺激神经营养功能,促进肢体血液循环,放松肌肉,降低肌张力,减少肌肉挛缩和萎缩,同时还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使白细胞总数增加,吞噬作用增强,血清补体效价增高。
按摩部位和范围:一般来说,患侧肢体凡能够按摩到的地方,都要进行按摩。其顺序可先从头部开始,用拇指揉摩患者头部5次,用手揉拿患者上肢5次,然后再用手指在肌腱部位做弹指法1~2次。同时捻揉和活动各指关节。下肢屈曲数次,并用拇指揉按足背面各趾间数次。按摩的时间和力量,应因人而异。年龄大和体弱者,按摩的力量要轻,持续的时间要短,反之,对年龄较小,偏瘫程度较重的患者,按摩的强度要大,持续的时间要长,每次按摩一般持续20~30分钟,每天1次,15天为1个疗程。
按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肌肉萎缩无力
【取穴】
(1)足阳明胃经上诸穴。
(2)足太阴脾经上诸穴。
(3)手阳明大肠经上诸穴。
【方法】
依次按摩大肠经、胃经、脾经上诸穴30~50次,力度适中,以产生酸胀感为宜。
专家小贴士
按摩治疗卒中后遗症肢体肌肉萎缩首先是恢复气血,也就是恢复患者的进食能力与消化吸收能力,而要恢复患者的进食与消化能力也就是恢复患者的胃、脾与大肠的功能,当胃能够受纳而脾不能正常运化也达不到效果,而当胃能受纳,脾能正常运行,而大肠不能正常排泄也会造成麻烦,所以按摩时一定要三经兼顾。而且胃经与大肠经同属阳明经,按之有相辅相成的效果。
按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
脑卒中后遗症往往见半身不遂,即一侧肢体瘫痪、舌强语涩、口眼歪斜。早期患者单侧肢体软弱无力、知觉迟钝或稍有强硬、活动功能受限,以后逐渐趋于强直、挛急,患者肢体姿势常出现畸形等。按摩可以用于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方法如下:
【取穴】
膏肓穴、天宗穴、肺俞穴、肾俞穴、承扶穴、曲池穴。
【方法】
膏肓穴取卧位,用双手手指指腹端按、揉、压膏肓,每次2分钟左右。
天宗穴取俯卧位,用两手手指指腹端按揉天宗穴,每次2分钟左右。
肺俞穴取卧位,用两手手指指腹端按摩肺俞穴,每次2分钟。
肾俞穴取卧位,用两手手指指腹端按揉肾俞穴2分钟。
承扶穴用拇指、食指、无名指三指用力按压承扶穴,每日2次,每次4分钟左右。
曲池穴用双手手指指腹按压曲池穴,如果是自我按摩,可以用双手食指互按对侧穴位,每次2分钟左右,每日2次,力度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