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认为,人之所以生病,是因为体内邪气有余而正气不足,脑血管病也不例外。那么,如何才能匡扶脑血管病患者体内的“正气”呢?经络作为气血运行的通道,能沟通人体表里、脏腑,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利用经络颐养健康的针刺、按摩就责无旁贷地成为你防治脑血管病搭乘的“健康快车”。
针刺疗法
针刺治疗脑血管病依据的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辨证原则,进针后通过补、泻、平补平泻等手法的配合运用,刺激体表穴位,并通过全身经络的传导,来调整气血和脏腑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病保健”的目的。
针刺治疗脑血管病效果好
现代医学认为,大多数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是一个自然过程。大量临床与实验证明,针刺对脑缺血后的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可以减轻脑水肿,减少梗死体积。针刺可抑制缺血性神经元凋亡,提高缺血后脑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合成或释放。早期针灸干预治疗的方法,能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改善其运动功能及认知功能。脑卒中患者早期及时进行针刺治疗,可阻止病情继续发展,提高神经系统的自我修复与代偿能力,加速自然恢复过程,缩短病程,为功能恢复打下良好的基础,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
因此,只要患者生命指征平稳,认识清楚,病情稳定,早期就可进行针灸治疗。脑梗死患者可在发病48小时后即进行针灸治疗;脑出血患者可在发病1周后进行针灸治疗。
针刺前宜选择正确体位
针刺时患者体位选择的是否适当,对腧穴的正确定位,针刺的施术操作,持久的留针以及防止晕针、滞针、弯针甚至折针等,都有很大影响。如病重体弱、精神紧张或畏惧针刺的患者,如果体位不当,易使患者感到疲劳,易于发生晕针,而且不易于医者取穴。又如体位选择不当,在针刺施术时或在留针过程中,患者常因移动体位而造成弯针、带针甚至发生折针事故。因此,在选择体位时,应以医者能够正确取穴、施术方便,同时患者感到舒适自然,并能持久留针为原则。临床上针刺时常用的体位,主要有以下几种:
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仰卧位舒适自然,全身放松,不易疲劳,易于持久,是患者的最佳体位。
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的部分腧穴。
俯卧位: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尻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
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
专家小贴士
消除初诊患者的紧张情绪;施针腧穴的部位充分暴露;体位选定后,患者不要随意改变或移动;对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有条件时,应尽量采取卧位;如因治疗需要和某些腧穴定位的特点而必须采用两种不同体位时,应根据患者体质、病情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把握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取穴的正确性,不仅指其皮肤表面的位置,还必须与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结合起来,才能发挥腧穴的治疗作用。临床上针刺同一个腧穴,如果角度、方向和深度不同,那么刺达的组织结构、产生的针刺感应和治疗的效果,都会有一定的差异。对于临床医生来说,针刺操作的熟练程度,是与其能否恰当地掌握好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密切相关的。在针刺操作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是获得针感、施行补泻、发挥针刺效应、提高针治疗效的保证,还能够防止针刺意外发生。
临床上针刺的角度和深度,要根据施术腧穴所在的具体位置、病人体质、病情需要和针刺手法等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角度
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所刺穴位皮肤平面所形成的夹角。其角度的大小,是根据腧穴所在的位置、手法要求和针刺所要达到的目的结合起来而确定的。一般分为以下3种角度:
(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o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o左右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或是关节部位的腧穴,施用某种行气和调气手法时常常用到。
(3)平刺:即横刺、沿皮刺或卧针法。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o左右或沿皮以更小的角度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面部的腧穴等。透穴刺法中的横透法、头皮针法和腕踝针法都是用的平刺法。
◎深度
针刺的深度是指针身刺入人体内的深浅度数,每个腧穴的针刺深度,主要根据穴位所在部位而定,同时,还要结合患者的体质、年龄、病情、部位而决定。
(1)年龄:气血衰退的年老体弱和稚阴稚阳的小儿娇嫩,均不宜深剌;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可适当深刺。
(2)体质:形瘦体弱者相应浅刺;形盛体强者宜深刺。
(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4)部位:头面、胸腹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以免伤及重要脏器官;四肢、臀、腹及肌肉丰厚处的腧穴宜深刺。
毫针的构造、规格、检查、保藏
针刺的工具种类很多,如毫针、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电针、耳针、水针等,其中毫针是最常用的,下面主要介绍毫针的构造、规格、检查和保藏。
◎构造
现在常用的毫针多为不锈钢,不锈钢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针体挺直滑利,能耐热和防锈,不易被化学物品腐蚀的特点,临床上广泛采用。也有用其他金属制作的毫针,如金针、银针。
毫针的结构可分为5个部分,即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针尖亦称针芒,是针身的尖端锋锐部分;针身亦称针体,是针尖与针柄之间的主体部分;针身与针柄连接的部分称为针根;针体与针根之后执针着力的部分称为针柄;柄的末梢部分称为针尾。针柄与针尾多用铜丝或银丝缠绕,呈螺旋状或圆筒状,针柄的形状有圈柄、花柄、平柄、管柄等多种。其中花柄又称盘龙针,较粗大,常用于火针,有利于散热,使用时不烫手。
◎规格
毫针的规格,主要以针身的直径和长度来区别的。
(1)粗细规格
(2)长短规格
一般临床以粗细为28~30号和长短为1~3寸的毫针最为常用。短毫针主要用于耳穴和浅在部位的腧穴;长毫针多用于肌肉丰厚部位或腧穴做横向透刺。而毫针的粗细与针刺的强度有关。
◎检查
毫针形如“松针”,针尖要端正不偏,圆而不钝,无毛钩,光洁度高,尖中带圆,使进针阻力小而不易钝涩;针身要光滑挺直,圆正均匀,坚韧而富有弹性;针根要牢固,无剥蚀、伤痕。针柄的金属丝要缠绕均匀,牢固而不松脱或断丝,针柄的长短、粗细要适中,便于持针。毫针是治病的工具,在使用前要认真检查。
◎保藏
保藏针具,是为防止针尖受损、针身弯曲或生锈、污染等,因此,对针具应当妥善保存。可以用专用的针盒或藏针夹,多垫几层消毒纱布,将消毒后的针具,根据毫针的长短,分别置于或插在消毒纱布上,再用消毒纱布敷盖,以免污染,然后将针盒、针夹盖好备用。
5大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
针刺治病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但是,如果由于患者的体位不适当、精神紧张等;或者因为针具质量不好,或操作不慎、手法不正确等原因,可能出现如下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晕针
症状头晕、恶心、心慌、面色苍白、出冷汗等。严重者会发生四肢厥冷、神志昏迷、二便失禁。
原因主要由于患者处于饥饿、劳累等虚弱状态,或患者取姿不舒适,术者针刺手法不熟练等;或患者心理准备不足,对针刺过度紧张。
处理立即停止针刺,起出全部留针,令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解衣带,闭目休息,并饮少量温开水。若症状较重,则可针刺或掐人中、内关、足三里、素髎等穴。处理后如不见效,应采取相应急救措施。
预防首先应该注意患者的体质、神志,以及对针刺反应的耐受性;对于初次接受针刺治疗和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尽量采取卧位,对于过度饥饿、体质过度虚弱者,应先饮少量水后再行针刺;对于刚从事重体力劳动者,应令其休息片刻后才针刺。一旦出现面色苍白、神呆、胸闷、泛恶等晕针先兆,应及早采取措施。
◎滞针
症状将针在穴内进行捻转、提插或出针时感到十分涩滞困难。若强行针,患者感到疼痛。
原因行针时用力过猛;捻转、提插时指力不均匀,或向一个方向连续捻转,使患者的针刺处发生肌肉强直性收缩,致肌纤维缠裹在针体上。
处理出现滞针后,不要强行行针、起针。让患者全身放松,并用手按摩针刺部位,使局部肌肉松弛。然后,轻缓向初时行针相反方向捻转,提动针体,缓慢将针起出。
预防对初诊患者及精神紧张者,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紧张和顾虑。进针时必须避开肌腱;行针时捻转角度不宜过大过快。更不能单向连续捻针。
◎弯针
症状针刺在穴位中的针体,于皮下或在皮外发生弯曲,提插、捻转及出针时均感困难,患者感觉疼痛。
原因医者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或针下碰到坚硬组织;或因留针时患者体位移动;也有因针柄受到外物的压迫和碰撞;有的因滞针后未能及时处理等造成。
处理先令患者将变动的肢体缓慢恢复到原来进针时姿态,不可再行提、插、捻、转,并在针刺穴位旁适当按摩,轻摇针体,顺着弯曲方向将针退出;如果针体弯曲不止一处,须视针柄扭转倾斜的方向,逐渐分段退出,切忌强行起针,以免钩撕肌肉纤维或发生断针。
预防患者应取舒适的体位,留针期间不要变动体位;医者施术手法要熟练,凡针刺部位和针柄不能受外物的碰撞或压迫;如有滞针现象应及时处理。
◎断针
症状出针时,针体部分或全部折断在针刺穴位内。
原因针具质量差;医者行针时,猛力提、插、捻、转,致使肌肉剧烈挛缩;外物压迫碰撞针身和针柄;另一个原因是因滞针、弯针处理不当或强行起针,造成部分针体断在皮下或肌肉组织中。
处理令患者肢体放松,不得移动体位,对于皮下断针,可用左手拇指、食指垂直下压针孔旁的软组织,使皮下断针的残端退出针孔外,并右手持镊子捏住断针残端起出断针。若针体折断在较深的部位时,则需借助于X线定位,手术取针。
预防注意在针刺前仔细检查针具,对于针柄松动、针根部有锈斑、针体曾有硬性弯曲的针,应及时剔弃不用。针刺时,切忌用力过猛。留针期间患者不应随意变动体位,当发生滞针、弯针时,应及时正确处理。
◎血肿
症状出针后,在针刺部位引起皮下出血,皮肤隆起,局部呈青紫色或肿胀疼痛。
原因针刺时损伤小血管,尤其是针尖弯曲带钩时。
处理出现皮下血肿时,应先持酒精棉球压按在针孔处的血肿上,轻揉片刻。如血肿继续增大,可加大按压并冷敷,然后加压包扎,48小时后局部改为热敷,消散淤血。
预防针刺前应仔细检查针具,针尖有钩的不能使用。针刺时一定要注意仔细察看皮下血管走行,避开血管再行针刺。
常用的针刺手法宜先知
临床常用的进针法通常是双手进针法,即刺手和押手互相配合,左手为“押手”,右手为“刺手”。协同进针,常用的进针法有以下几种。
◎直切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切按所要刺的穴位,右手是以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针尖紧靠左手指甲刺入腧穴;行针时便于左右捻转,上下提插或弹震刮搓以及出针时的手法操针的进针。
◎夹持进针法
又称骈指进针法,是用左手拇和食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或捻入腧穴直至所要求的深度。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舒张进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