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大学同学叫郭民(化名),与我同系但不同专业,不过当年大三时我介绍他出来做兼职工作。刚毕业时,我介绍他进入我当时上班的第一家公司,结果,干了不到三个月,他就离开了,理由是他认为老板太苛刻,打工很不爽。于是,他辞职回家,专门从事自由撰稿人的工作。
可是,我始终觉得刚毕业还是要在一家单位里磨砺一下,接触一下各种人才行,自由了固然不用天天朝九晚五,不用被老板喝五吆六,但是也可能会面临有上顿没下顿的境地。因此,我选择坚持着,在这家公司从小职员逐渐做到部门主管。后来又去了一家更大的企业坚持了四年,直到2009年12月31日离开,到如今这家公司当总监。
在这段时间内,我和郭民的联系不是很多,只是偶尔网上聊聊,知道彼此的一些大体情况而已。
2010年1月的一天,郭民突然在网上找我。他上来就一句:“少波,我觉得你变了!!!”我一愣:“啥意思?怎么个变了?”他说:“你记得当年你说你以后要自己开公司吗?怎么现在给人打工了?你变得没有理想了啊!”我一时无语。他接着说:“我最近集了几十万想开个公司,你过来当总经理吧,一人一半股份,给自己打工,多爽啊!”我当时也不好打击他,只能笑笑答曰:“我既然已经到了这家公司,肯定不会这样就走的。你那儿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我会尽力。”
这次谈话就这么结束,在后来一段时间他好像也从没找过我。在2011年3月,有一次我与另一同学约着喝茶聊天,说起了郭民,才知道他的一些近况。原来,他那个公司根本没开起来,很多想法完全不现实,还停留在空中楼阁之中。加上我也没过去,结果这个创业计划就夭折了。郭民现在继续在家过着自由撰稿人的纠结生活。
我默默听完同学讲述,喝了一口普洱茶,然后说:“其实,这早在我的意料之中,他去创业太不现实。他只记得我当年说过的开公司具备的三个‘子’,却不明白这三个‘子’是有条件的。也许有‘点子’,但尚未得到检验;也许有‘票子’,却是父母和亲朋好友的;也许有‘路子’,不过是局限于认识几个人而已。最关键的是,他完全没有正式的职场经验,毕业后就开始在家里当自由人。我毫不客气地说,他到现在为止都没有一个同事,因为与他接触的都是客户关系。他到现在为止都没有领过一个月的工资,因为他拿的是劳务费。这样的人能开成一家公司,我觉得除非奇迹出现!”
我同学听完我一番论证之后,深以为然。
大家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一个没正式去一家企业工作过的人,可以说连基本的与人如何打交道、怎么带团队、怎么面对失败、怎么保证公司有持续生产的能力……这些都不会的话,怎么可能去经营一个公司?注册、创建一个公司也许不难,很多情况下,也许有激情就可以,但是经营、管理一个公司却不是简单的事情。
一直被年轻人奉为创业神话的马云就认为,短暂的激情是不值钱的,只有持久的激情才是值钱的。1988年,马云从杭州师范学院(现杭州师范大学)外语系毕业后,任教于杭州电子工学院(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当英语老师,同时兼任学院外办主任,这段做老师的经历也教会了马云很多。马云后来回忆说:“在学校教书的5年,给我带来的好处就是知道了什么是浮躁,什么是不浮躁,知道了怎么做好点点滴滴,创业一定不能浮躁。”
《赢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的一档全国性商战真人秀节目,大型励志创业电视活动。由于获胜者可以获得企业提供的一大笔风险投资,所以吸引着不少有志创业的人前来参加。马云是其中颇有分量的评委之一。
在第一赛季晋级篇第五场中,来自美国的工商管理硕士、电子工程硕士陈跃武直接被马云否定了,出现这样的结果很令人吃惊,因为陈跃武也是带着周详的计划、创业的激情来到这个赛场的。
马云是这样陈述自己这样做的理由的:“第三位选手陈跃武,我很想坦然坦率地跟你讲,你最好别创业。这话听起来挺难让人接受,但是刚才吴鹰也讲了,创业很累,创业的失败率很大很大。从你的性格,我觉得你比较适合做一个工程师,或者是参与一个你比较适合且已经创业成功的团队,在里面承担一定的工作,因为你的条理、你的理性以及你的温文尔雅,而创业者都是疯疯癫癫的多一点。如果你真的要创业,我建议你MBA毕业以后最好找一份工作,到中国来干个5年,5年以后还想创业,你再创业。5年以后一般会消灭掉很多创业的想法,你这个项目什么时候需要熊总、吴总跟我们投资的时候,你找的1000个客户每人已经付你300美金的时候,我们再好好谈一谈,好不好?”
被人当面否定是很尴尬的,但马云这样说是有根有据的。在参赛的36强及108将的选手中,陈跃武几乎可以说是项目准备最不充分的一个。他的团队在当年5月才成立,6月初才开始找项目,6月10日左右面试通过进入108强,6月18日到北京参赛。36强的其他选手都有很强的项目,很多人有运营数年的公司,百万、千万的营收,项目上的劣势不言而喻。虽然陈跃武拥有满腔热情,想在网上为中国和美国的商业领导建立一个交流的平台,但这么短时间成立的团队,能否经受住创业风雨的洗礼呢?
阿里巴巴的创立是从十几个有激情有理想的年轻人开始的,他们怀抱着一个创建一家大公司的梦想聚集到了一起。年轻的团队容易产生激情,但是更容易因为挫折而失去激情,尤其要做是一件从未有人做过的事,难度将会更大,将会有很多从未想到过的、出乎意料的困难,而显然,如果没有持久的激情,在这些困难面前,会很容易退却。
因此,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创业,不是每个人身上都有老板的因子。其实,不管打工还是自己当老板,都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途径,年轻人一定要摒弃“给人打工很可耻”这样的错误观念。打工有“前途”,也有“钱途”。真正的强者,打工就会打出高水平,打出奇迹,打出辉煌。如果你真的想创业,那也得先为创业做好准备!
与其修正不足,不如塑造优势
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放弃自己最熟练的手艺,而去另谋财路,就是拿自己的劣势与别人的优势抗衡。宝石放错地方就是废物,在人生的坐标系里站对位置,才能经营出有声有色的人生。要取得成功,最好的办法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让优势成为你强势的依靠。
曾经有一家国外的专业机构做过一项调查:先是激励人们塑造自身优势,之后让他们在“塑造优势”与“修正不足”两者间做出选择。此时,仅有41%的美国人选择“塑造优势”作为成功的关键。该调查还表明,与美国相比,其他国家选择“塑造优势”的比例更低。比如,在英国和加拿大,仅有38%的人相信优势会促进自身的成功;而在日本和中国,这一比例跌至24%。
如果置自己的优势不顾,认为自己能为所有的人干所有的事,那你在公司里一定找不准自己的位置,也就不可能真正实现你的价值。比如你要做一名合格优秀的财务人员,这就是你在公司里的定位。在这个位置上,你不仅要处理好人际关系,熟悉更多相关公司方方面面的业务情况,最重要的是你必须认真提高你的专业技能,因为这才是你在公司里的价值体现,是你在公司里安身立命的根本。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个人价值不断得到实现,谁也不会希望自己的身价廉价到可以像过剩产品一样被倒掉,那么就要认真分析目前所面临的情况,如果现有的职位已经没有更高的发展空间,限制了自己的优势发挥,那么跳槽、另选工作就是急需考虑的事情。但并不是只有跳槽才可以增值,一个员工有多少职业价值并不是非要拿到市场上去才能够得到衡量和体现的,如果能在原公司进一步获得发展机会,那么如何横向积累经验、纵向建立核心竞争力就是我们能否最终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的关键。无论跳槽与否,始终都要牢记:你需要选择的是能够发挥你优势的职位。因为只有这样,你的职业价值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和发挥,你的职业理想才能更快地实现。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禀性和天赋,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实现人生价值的切入点。只要你在工作中按照自己的禀赋发展自己,避开自己的不足,不断地发扬或者加强自己的优势,你就不会湮没在他人的光辉里,你将释放出你自己的独特光芒。
一个人不可能面面俱到,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需要认真确定自己的长处。只有找准了自己的最佳位置,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调动周遭的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并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获得成功。
国家发展五年一规划,个人成长三年一计划
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东西,而要着手做身边清楚的事。不必把目标制定得太远,过好每个“三年”就是最好的“活法”。“三”是门槛,过了就是一扇“门”,没过就成了一道“槛”。
我们都知道,我们国家的发展是五年一个规划,到了现在正是“十二五”。其实,国家的发展需要规划,个人成长更需要计划。相对来说,我比较喜欢以“三年”来作为个人成长的周期。
我曾经听过一位职业经理人提出一个叫“目标三年更新”的见解。他说:“每个人的职业生涯一定要有良好的规划,不能盲目努力。有的人只知道努力工作,但是没有规划。其实这样没有目标地工作,再勤奋也没有用,而且5年、10年以后,你会发现你还在原地踏步。有些人有规划,但又不切实际。而我一直给自己订规划,且是三年左右订一个规划,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规划区间。如果时间定得太久的话,我会看不到自己的未来,但是三年我一定可以看得到,只要我努力,我相信离我的目标会越来越近。”
就这样,在方向不动摇、目标三年更新的指导下,这位职业经理人以三年为一期,用了6个三年,从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到留洋博士,到创办自己的公司,到加入一家著名的跨国公司,从公司总部的普通职员,到公司的总裁,后来又跳槽担任其他大公司的CEO。他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他的目标很明确,他的话绝对值得思考。
相信每个年轻人都有鸿鹄之志,都有远大抱负,都想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那么,职场就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土壤。一定要给自己确立一个清晰的可以预见的目标。
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有个智障的儿子,每天夜里12时都要起身,因为怕儿子着凉,大江健三郎必须跟着起来,帮儿子披上衣服。
这样的日子,大江健三郎坚持了四十多年。
73岁时,他回首往事,颇多感慨,他说:“二十多岁时,如果我知道这种日子会成为永远,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人生,我也许会没有勇气面对;四十多年后,回头看真实的日子,我反倒不觉得悲苦。对儿子的照顾,增添了我无穷的精力,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我们做事常常半途而废,往往不是因为困难太多、阻力太大,而是觉得成功距离我们太远。换言之,我们不是因为放弃而失败,而是因为倦怠而失败。目标定得离现实近些,才更容易脚踏实地,才能稳稳当当地前进。
我们要做的,是为自己确定一个终生不动摇的人生愿景,然后根据愿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1~3年的短期目标并实现,是更可取的方法。好比你的愿望是登上天界,为此你必须先一块一块垒石头,造一座通天塔,如果你能造出通天塔,那么登上天界的愿望自然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