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前5年是带薪学习
低调进入新单位,上任需要“三盆水”
刚开始进公司的时候低调一点,人家都给你有一个定位,但是你要把自己变得低调。如果摆出一副救世主的样子,那就很难融入企业中。因为成功的企业不需要救世主,而是需要你提供一种管理理念,希望你提供一种管理方式,是希望你来帮助它,而不是来改变它。
2010年有一本创业类型的杂志采访我,对我有这么一段描述:
看着他繁重的工作、单薄的身体,不免有些为他担心。但事实证明,他可以,他的能力让他在多重身份的变化中游刃有余。
初到公司的林少波,听他说得最多的话就是“温和改良,用中药而非用西药”。他如是说,如是做。并且成效明显。终究中药是不伤人的,还能把疾病根除。
“发脾气”三个字仿佛天生就与他没有太大的联系。在林少波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好脾气”的老板并不等同于“事事好说话”、“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老板。对于一个策划项目的实施,他并不要求员工一定要怎样,他能在最大限度内为员工提供发展的空间,帮助他们成长。对于建议的采纳与讨论,如果发现问题,他并非强硬地要求按照他的说法去做,而是摆明他的道理,说出改变的初衷,员工在明晓缘由,衡量利弊之后,自然愿意服从。
先是改改口号,然后改改工作时间,再慢慢将自己的理念融入公司整体当中……日子一久,业绩有了,员工的整体风貌变了,团队也更加具有凝聚力了。
林少波的温和改良让他远离了苛刻的改革者,同时成功地收服了员工们的心。
的确如此,我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有着自己的理解。我认为,进入一家新企业至少要待三年,不要着急实施你的治理方案,而要采取循序渐进的中医疗法。
很多人到一家新公司上任后,就风风火火地搞改革,“新官上任三把火”没有错,但是有时要看怎么烧、烧多大,还要看风向适合不适合。关于这个,我曾经在杂志上看到一个说法更有趣。“新官上任三盆水”:一盆水冲头,保持头脑清醒;二盆水洗手,干干净净用权;三盆水泼脚,腿脚勤快干实事。
第一盆水是冲头。大凡一个人身临仕途升迁,除了感到责任加重的压力之外,可能还会有一点踌躇满志的感觉。这种情绪的“火星”,在奉承话盈耳、讨好者趋附的环境中,若不加警惕和抑制,就可能烧成“熊熊大火”,使人头脑发热,脾气大长,正确的价值观发生错位。所以上任之初,在头脑最易发热、自我评价最易失衡的时候,当头泼下一盆“冷水”,有利于头脑冷静,摆正自己的位置。
第二盆水是洗手。走上领导岗位,手中有了一定的权力,但权力从来就是一柄“双刃剑”,既可以办好事、实事,也可以为己谋利,搞歪事、邪事。关键是看握权的人头脑是否清醒,手是否干净。因此,在上任之初,就该加倍珍爱自己的双手,时时加以清洗,保持干净,不该伸手的事不伸,不该办的事不办,不该得的利不要。
第三盆水是泼脚。脚上穿着新鞋,用水一泼,岂不“掉价”?其实,有点生活经历的人都懂得,脚上如果穿着贵重的鞋子,就会怕磕着碰着,怕沾水沾泥,“贵足不踏贱地”,对风里去雨里钻,更是视为畏途,久而久之,为“鞋”所累,脚便变娇变懒了。“足下”功夫如何,事关“千里之行”的成败,不可小视。如今在上任之初,就索性泼上一脚水,很有点预先自警、未雨绸缪的清醒和矢志不骄、不畏艰苦的决然气度。
与这个“三盆水”类似,我曾经提出一个“总经理新解”:总是为员工谋福利,经常为老板分忧愁,理应为公司创利润。也就是说,一个人一定要明白自己的定位,企业聘请你来,是想让你来改变、改进或改善现状,但不代表你可以全盘否定之前的所有东西。
不同的企业有着它不同的理念、不同的管理方式在里边。进入一家企业,你不能想着去否定它,也不是去说改造它。那应该去做什么呢?我觉得应该是融入它,而不是改变它,因为一个公司能在这么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与经营这么久,肯定有它成功的地方。因此,如果你去对着老板说:你做了很多过去不应该做的,所以我要改变你,我要重塑你。那么,所有的老板肯定是都不会接受的。
如果企业快要破产了,确实请你来力挽狂澜,那么,就需要大刀阔斧改革。如果企业是良性运转的,就宜采用渐进式改良,喝汤药的中医疗法远比动手术的西医治法:渗透到企业内部,而不是强行攻入企业内部。
在我看来,民营企业一般来说实力不强,但也能生存下去,“动手术”的方式就不适合。如果自己不熟悉情况,没有被企业认同时就对企业“动手术”,企业的员工可能就会说你“只会动刀”。而“动手术”也意味着全面否定企业的现状,其实是一种浪费。而在外企,他们的管理很成熟,新的职业经理人进入则需要动手术才能改变。中国的民企更需要用中医的疗法来治病。
以渐进的方式,慢慢帮公司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管理模式。有的时候,温和地改进比强硬地改革具有更大的力量。
薪水之外的收获
一个人对于职业的心态一定要摆正。比如关于薪水问题,目光一定不能太短浅,只盯着薪水,而是要看到其他更多的成长机会。你的内心深处一定要响彻着这样一种声音:“我不仅是在为老板打工,更不单纯为了赚钱,我是在为自己的远大前途而努力。”
生活中,有这么一条让人匪夷所思的定律:越是在乎的,越是得不到;如果看清、看淡,反而该来的都会来。这个道理同样也适用于我们的工作。作为职场中人,无不希望自己享有较高的工资、较好的福利、较大的收益,但又有谁见过那些斤斤计较的人获得了大的收益呢?
在一本杂志上,我读到了一个叫飘雪的作者写的一篇文章,让我感触很深。文章原文是这么写的:
大学毕业后,我到一家私企打工。因为企业小,不规范,老板什么活都让我干,说是文员,分给我的工作就是打杂。每天,我要完成多种琐碎的工作,连好好吃饭休息的时间都没有,我觉得自己在浪费青春和生命。
我把烦恼倾诉给一个远方的同学,她寄来一本《奇缘此生》的书,是台湾教育界、财经界久负盛名的李模先生的自传式回忆录。
一天晚上,我翻开了这本书。年轻时,李模先生是流亡学生,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时,离开家园。当时,李模连高中学业都没有完成,在一个税务机关当临时工读生。他从收文工作做起,因为工作认真、努力勤奋,很快,他就把收文的工作做得非常热练了。就这样,他不断扩大工作范围,最多的时候,他一个人兼了七份工作。他认为,世上竟有这么好的事,可以在工作中学本领,不但不交学费,还可以拿到薪水。别人给你埋单,自己获得成长的机会。真值!
看到这句话,我豁然开朗。
以前,老板交待工作,我表面上做着,心里却在抱怨。现在,我把新工作视为新的学习机会,高高兴兴地接受,努力迎接新挑战。
那些以前被我视为痛苦的事情,如今不再痛苦。随着工作量的增加,我手脚利落,灵活干练,对新事物能迅速上手。很快,我成为单位备受倚重的首席战将。
后来,我被大公司挖走,扶摇直上,做到公司上层。
现在,我经常对年轻人说,人生这笔账,不能光看眼下得利,你在多做中得到的能力、认同,都不是金钱能衡量的。再说,未来隐藏的机遇,也不是现在能计算出来的。
当我们获得了一份工作,就应当珍惜机会,感谢领导对自己的栽培,将感恩付诸行动,通过努力用效益回报企业,用成长回报自己。
在工作中,千万不要问:“我为什么要付出?对得起这份薪水不就可以了吗?”而要说:“我要努力,我要把工作做到最好!”只有如此,我们在为企业创造更高收益的同时,才能将自己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在职场中,薪水的差异是由社会环境、个人能力、行业经历、企业体制等多方因素造成的。先让自己好好成长、成熟起来,相信有一天,一旦你具备了更高的工作能力,自然有机会得到更高的薪水。
你也许会经常抱怨薪水太少,但是却很少想过:薪水只是职场中一点小小的回报,只为薪水而工作,就会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让自己的人生路越走越窄。而那些不太考虑薪水高低的人,把视野放得更远,就能拾到更多的机会,让自己快速成长起来,比别人更早地走出毕业这几年的“蘑菇期”,奔向更大的成功!
马云说过:“在职业上升期,不要把钱看得太重要,而要将钱看‘轻’,一个人头脑里面老想钱,那他成不了大事。”
“今天的成就是昨天的积累,明天的成功则有赖于今天的努力。”把工作和自己的事业联系起来,对企业负责,时刻站在企业立场,你就能容忍工作中的压力和单调,觉得自己所从事的是一份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并且从中可以体会到使命感和成就感。如此,晋职加薪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你也终将成为企业最需要的员工。
因此,越是明智的人就越不会找借口,就越珍惜企业给予自己的一切,这其中并不仅仅是薪金和福利,还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比任何人都强烈。当然,企业自然不会亏待这些忠于企业并能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优秀人才。
提要求的“资格”与谈条件的“资本”
一个人在一个团体中的位置,一定是与他的作为相挂钩和匹配的。有什么样的作为就有什么样的职位,没有“作为”就很难“有位”,想要坐上满意的职位,拿到希望中的薪水,就必须有所作为。你要想拥有与老板谈判的“资格”,就得有强大的“资本”。
两年前,我招聘了一位员工。面试很顺利,双方都谈得很愉快。这个女孩虽然已经毕业了一年,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是相对于我们公司的要求,还是需要进一步提升的。好在这个女孩态度非常好,最后我问她对待遇的期望值时,她很谦逊地说:“我知道,我刚毕业,对于第一份工作我还没有资格来提什么要求,我先愿意努力学习,先让自己提升起来再说……”
那一瞬间,我有点感动,现在这样的年轻人不多了。
我笑了笑:“不,你错了,你有提要求的‘资格’,只是还没有谈条件的‘资本’。你可以提出你想获得的待遇,每个人都有这个‘资格’,这是你的权利。但是,你提出的要求我会不会满足你则是我来定。提要求的‘资格’每个人都可以有,谈条件的‘资本’则未必所有人都有。待遇与付出是成正比的。如果有一天你能跟我提出要20万年薪,那我会非常高兴。因为,这意味着你将会为公司创造高出许多倍的价值。”
最后,我把手伸出去:“好好珍惜这份工作,把这里当做你职业生涯的起点,不断努力,珍惜我们这份缘分,帮助公司发展,实现自己的成长,我们一起走向辉煌。欢迎你的加入!”
做成事的人,才会被称为能人。考试榜上有名的学生才会被称为学习能手;径赛跑在前面的运动员才会被称作运动健将;能出色地完成工作的人,才能被认为是工作能手。
一位房地产销售总监说:“所有企业的管理者和老板,只认一样东西,就是业绩。员工希望老板给自己高薪,凭什么呢?最根本的是要看员工所做的事情,能在市场上产生多大的业绩。”当今是以业绩论英雄的时代,以业绩作为标准来检验一切的时代。
邹当荣曾写过一篇小小说──《老总给我擦皮鞋》,内容是这样的:
“我”进入一家公司,该公司由于经济下滑,其下属的稠酒厂负债累累。为了打好翻身仗,公司领导做出决定,提出了销售产品直接进家庭的方案。
所谓的“直接进家庭”,就是员工踩着人力三轮车进入居民小区现场叫卖而已。但是这种做法是不是可行还不确定,于是公司老总想派一个人去验证一下。“我”自告奋勇成了这个业务员,并且当场表示,不仅要现场去销售酒,还要在市区的各小区建立销售网络。当“我”决定把皮鞋擦亮去做销售员的时候,公司老总说:“如果你能在居民小区打开稠酒的销售市场,你的皮鞋我帮你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