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发展,近年来电脑族的队伍日益庞大。长年的伏案工作和久坐于电脑让这类人过早地患上了颈椎病、肩周炎等职业病。而经常有意识地“摇头晃脑”,进行颈部运动,对防治此类职业病有良好的效果。
深受欢迎的“摇头晃脑”
如果当你看到一个人正对着电脑,上下左右不停地摇头晃脑,请不要吃惊,因为他很可能是在做“山寨颈椎操”。据说,这种“山寨颈椎操”时下相当流行,尤其受到办公室一族的欢迎。其实,此“秘笈”就是一幅文字躺倒的图片,想要看明白就得不停地摇头晃脑,据说在这种摇头晃脑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就锻炼了颈椎,可以起到治疗并预防颈椎病的作用。这让不少在工作中长时间使用电脑的人都跃跃欲试。
摇头晃脑的具体做法
摇头晃脑的具体动作要领是:将头部按照前、后、左、右的顺序进行摇晃。如此将头部摇晃一周,再向反方向摇动。如此多次,常年坚持。这是由于颈部是由颈椎关节、血管、肌肉韧带等组成,摇头晃脑可使这些组织得到活动。这样,不但可以增加脑部的供血,还可以减少胆固醇在颈动脉血管积沉的可能,从而有利于预防高血压、中风及颈椎病的发生。另外,摇头晃脑还有助于记忆力的提高。颈动脉是向脑部供血的管道,摇头晃脑可以增加脑部的供血,减少脂肪在颈动脉血管沉积,有利于提高记忆力。
摇头晃脑也有讲究
有节奏、有目的的摇头晃脑,可使颈部活动灵活有力,颈部皮肤不松弛,对防治颈椎病、肩周炎等疾病有良好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种摇头晃脑的“山寨颈椎操”有一定的锻炼作用,又不用花钱,还很简单易行。但是,由于颈椎病的发病原因有很多种,病情轻重也不一样,所以千万不能滥用,否则运动不当会导致头晕、恶心等,严重的甚至会晕厥。因此,若患有颈椎病、肩周炎等职业病的患者最好还是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外出散步讲究多
俗话说:行走是“百炼之祖”、“百炼之王”。散步有益健康,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但是散步有讲究你大概就不清楚了吧,比如四季散步有讲究,饭后散步也有讲究。
四季散步有讲究
散步随季节变化,有些小讲究。首先春天,春暖花开,鸟语花香,一片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们到大自然去走走,欣赏欣赏春天的美景,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可陶冶情操,令精神焕发。而夏天,天气比较炎热,心情容易烦躁不安。这时,人们适合到凉爽的地方去散步,可消除夏天人们烦热的心情。秋天,秋风瑟瑟,落叶满地,意志消沉、抑郁不乐之时,你一定要趁秋高气爽之良辰,外出郊游。当你穿越果林,观赏到各色水果,闻嗅到各色果香,会使你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冬天寒风刺骨,到处可见枯木败草、万物凋零的景象。空气干燥,灰尘增多,此时应该选择到山林中去散步。山林中空气新鲜,有较强的杀菌力。在山上呼吸新鲜空气,可使人们头脑减压、神清气爽,感到全身轻松舒适、精神抖擞。
饭后散步也有讲究
饭后散步有讲究:中医认为,人在上午阳气升发,到午时开始生阴,是养心的时间。午饭后,约11点到下午1点,静坐一刻钟,不但可以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而且有助于推动血液运行,间接起到养神、养气、养筋的作用。此外,晚饭后散步意义很大。忙了一天,晚饭后散步,轻松一下,对身体大有好处,但放下碗筷就走的习惯却并不可取。因为吃进去的食物需要在胃里停留一段时间,然后再缓缓从胃里排出,进入十二指肠。总之,午饭后要坐,晚饭后宜走,如果长期坚持,必然有益于身心健康。
饭后走不走应因人而异
散步,有人能走有人不能。有句话讲:“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有截然相反的一种说法:“要活九十九,饭后不要走。”表面上看,两者相互矛盾,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只是适合于不同的人。
“饭后百步走”,适合平常活动较少、长时间伏案工作、形体较胖的人。然而“饭后”是指饭后大约20~30分钟之后,而不是刚吃完饭就“立刻”、“马上”出去散步,此时散步有助于减少脂肪堆积和胃酸分泌。“饭后不要走”,主要指体质较差、体弱多病,特别是患有胃下垂等疾病的人,他们饭后非但不能散步,还应平卧10分钟;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步行锻炼最好在晚餐后两小时,以没有气急、气短、身体微出汗为最大限度,每次可行走15~20分钟,中途还可依据自身情况休息。所以,饭后走不走应因人而异,活动量也要因人而异。
总之,散步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尽可能避开人声嘈杂,远离畜禽牧场和工厂,应选择风和日丽的天气,找个空气清新、舒爽宜人的安静环境散步。
登山远眺,身心双重愉悦
登山是一种有氧运动,能通过吸入的氧气燃烧体内的葡萄糖和脂肪,从而达到提高心肺功能和消耗多余脂肪的目的。另外,山上树木郁郁葱葱,鸟语花香,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赏心悦目,能给人一个好心情。登山的另一项好处是对骨骼的刺激比较大,对促进钙的吸收、延缓骨质疏松有很大好处。
登山时注意事项
1登山时应选择熟悉的路线,中老年人爬山主要是为了锻炼身体,而不是探险,应选择熟悉而又有很好台阶的路线。
2要尽量少带行李,轻装前进。可带一根手杖,既可节省体力,又有利于安全。
3登山前做些准备活动,如快步走或原地踏步走等热身活动,活动好脚腕很重要。
4上山速度以20分钟/公里为宜,下山的速度以20~25分钟/公里为宜。
5控制每分钟的脉搏次数,40~49岁为115~140次;50~59岁每分钟脉搏次数为110~135次;60~69岁每分钟脉搏次数为105~125次。超过了就要停下来休息,并放慢速度。登山时速度不要太快,并且要调节好呼吸节奏。按照一定的呼吸频率,逐渐加大强度,避免呼吸频率在运动中发生突然的变化。
6爬山时要注意力集中。走路要稳,时刻留神脚下,并注意脚下石头是否活动,以免踏不实。
7登山时要有正确的姿势。腿稍弯曲,身体略前倾,应挺直上体,抬腿时用髋部带动下肢,会较省力。脚落地时全脚掌着地。
8每半小时要休息5~10分钟,可适当补充点儿水,但切忌一次喝水太多。在每次休息时,可按摩腰腿部肌肉,防止肌肉疲劳。
9休息时不要坐在潮湿的地上和风口处,出汗时可稍松衣领,准备一块干毛巾,擦干汗水,不要脱衣摘帽,以防受风着凉。进餐地点应在背风处,先休息一会儿再进餐。
10爬山应该量力而行,切不可一上来就用全力爬,要循序渐进,因为超负荷的运动对心脏会有损害。
11不小心失去平衡时,应面向山坡,张开两臂,伸直两腿(脚尖翘起),使身体重心尽量上移。
12下山时比上山时更容易发生事故,身体要向后倾。最好能扶着护栏。下山不要走得太快,这样会使膝关节和腿部肌肉承重太大,而使膝关节受伤或肌肉损伤。
13山中遇到雷雨,不要到山顶或高树下躲避。把带在身上的一切金属物拿下放在背包中,金属框的眼镜也一定要拿下来,以防雷击。正确避雷方法是:蹲下,双脚并拢,手放膝上,身向前屈,千万不要躺在地上,也不要接打手机。如能披上雨衣,防雷效果就更好。
为什么说“上山容易下山难”
首先,对于患有膝关节、骨关节病的人来讲,下山很难。在下山时,人的膝关节往往处于半屈状态,关节腔内的压力较高,膝关节骨关节病患者关节内软骨磨损,甚至有关节积液,在下台阶时由于体重的冲击力以及关节腔内刺激的双重作用,会产生不适症状。
其次,对于患有腰椎管狭窄症的人而言,下山很难。人在下山时,身体的重心往往后移,因此出现躯干后倾的情况,而躯干后倾相当于人体的腰部处于后伸状态,在这种体位下,人体腰椎管前后直径缩短,造成腰椎管比平时更狭窄,进而导致腰腿痛症状加重。
第三,对于患有骨质疏松症的老人,下山很难。对这些人来讲,由于缺钙导致神经、肌肉、韧带、关节的协调能力下降,在做下山的动作时尤为突出,往往会产生腿脚发软、脚下没根的情况,很容易崴脚、跌倒或是发生抽筋,因此下山很难。
第四,上山时往往专注于攀爬台阶,而且上山时多耗费了大量的体力,导致上山、下山的体力无法平分,在下山时边走边浏览风景,容易踩空或腿部力量不足而受伤。
绝妙支招,让上山容易下山也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