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外科疾病 (4)
附记:民间经验。验之临床,确有良效。孕妇禁用。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属中医“脱疽”范畴。本病好发于20~40岁之间青壮年男女。北方发病多于南方。
(病因)多因素体阳虚(以肾虚为主),或肝肾不足,外邪乘虚袭入,邪郁瘀阻,气血运行不畅,或邪郁化热生毒,由瘀变损所致。
(症状)患肢缺血,初起沉重、麻木、步履不便、疼痛、皮肤苍白,渐起黄泡、发紫、变黑,间歇性跛行,至晚期破溃腐烂,以至筋骨坏死。病发四肢,尤以下肢为多见。
(疗法)
配穴方一脊柱两侧,腰骶椎及其两侧,肘弯区及肘前、后侧区,下腹正中线,膝弯区,小腿后、内、外侧区,足背和足底区。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从大椎至尾椎)轻刮3行,至出现潮红为止,并重点刮腰骶椎及其两侧5行,至出现痧痕为止,再刮肘弯区(含前、后侧)、下腹正中线,然后刮膝弯区,小腿后、内、外侧区及足背、足底区。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早、中期)。
附记:程爵棠经验。对于本病早、中期之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若配合中药内、外治疗,则疗效更佳。应注意保暖,防止劳累。如已发生溃烂,应以药物治疗为主,辅以本疗法(但患肢局部不宜刮拭),可增强疗效。
配穴方二分3组:一为膈俞、风池、膻中;二为关元、委中、太冲;三为阳陵泉、承山、血海、足三里。
治法:用刮痧、点揉法。先刮第1组穴,再刮第3组穴,均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点揉第2组穴,每穴3~5分钟。每日1次。
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附记:陈志敏等经验。屡用皆效。注意事项:①注意保暖,防止劳累(行走)过度;②已发生溃烂者,则不宜在局部施治;③并需外科配合处理。
配穴方三曲池、内关、合谷、中渚、外关、孔最、足三里、三阴交、委中、血海、丰隆、太溪。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上肢部曲池、外关、合谷、中渚、孔最、内关,再刮下肢部足三里、丰隆、委中、血海、三阴交、太溪。用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附记:王敬、杨金生经验。应配合药物内外治疗,其效始著。
淋巴管炎
淋巴管炎,临床上较为多见。
(病因)常继发创伤后感染(以葡萄球菌及链球菌)所致。
(症状)局部皮肤有红线状突起,局部发热,触之硬韧而有压痛。
(疗法)
配穴方一脊柱两侧,炎症周围,胸1~5及其两侧及肘弯区(上肢炎症),或腰、骶尾及其两侧和膝弯区(下肢炎症)。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从大椎至尾椎)轻刮3行,以出现潮红为止,再随证重点刮胸1~5或腰骶椎及其两侧5行,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刮肘弯区或膝弯区。每日1次。
主治:淋巴管炎。
附记:程爵棠经验。多年使用,效果甚佳。若配合药物外涂患部,则疗效更佳。
配穴方二大椎、阿是穴(患部)。上肢炎症配曲池、孔最、合谷;下肢炎症配委中、血海、阴陵泉。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主穴至出现痧痕为止,再随证加刮配穴。每日1次。
主治:淋巴管炎。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验之临床,效果甚佳。若证重者,刮后在曲池或委中以三棱针点刺放血各1~3滴,则疗效更佳。
颈淋巴结结核
颈淋巴结核,中医称之为“瘰疠”。多见于儿童或青少年,中老年人亦有之(多因迁延所致)。本病好发于颈项部。多迁延日久不愈。
(病因)多因气血亏损,气郁痰凝结聚于颈项淋巴腺所致。现代医学认为是由于结核杆菌侵犯淋巴腺所致。
(症状)起病缓慢,初起有不规则的发热,有时有盗汗,局部并可触及单个或数个大小不等,或软或硬的淋巴结。初起多单个如黄豆大,继而渐大、串生。一般不化脓,少数化脓后皮肤转为暗红,溃破后流出黄水,夹有败絮物质。常此愈彼起,反复发作。
(疗法)
配穴方一脊柱两侧,肩上区,颈1~7及其两侧,枕后,颈前区,颈侧区,肘弯区及异常发现的部位。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从大椎至尾椎)轻刮3行,至出现潮红为止,并重点刮颈椎及其两侧3行及枕后区,至出现痧痕为止,再刮颈侧区、肩上区,颈前区施以拧痧法,然后刮肘弯区,最后以梅花针叩刺(中、重刺法)异常表现的部位20~30下。每日1次。
主治:颈淋巴结结核。
附记:程爵棠经验。坚持治疗,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若配合药物治疗,则疗效更佳。
配穴方二结核点(位于背部上起颈7,下至肩胛骨下角,两侧至腋后线的区域内)或大椎穴。
治法:用挑痧法。把结核点或大椎穴皮内的白色纤维样物挑断、挑净。挑的越彻底效果越好。
主治:颈淋巴结结核。
附记:笔者师授经验。临床验证,效果甚佳。一般挑后30~40天内,不要吃热性食物。
配穴方三肺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三阴交。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背部肺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再刮下肢部三阴交、太溪穴。用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隔日1次。
主治:颈淋巴结结核。
附记:王敬、杨金生经验。应配合药物治疗为宜。若病发颈部,可加刮患处附近部位与穴位,其他部位亦同,效果亦佳。
腱鞘囊肿
腱鞘囊肿,是指发生于关节和腱鞘附近囊肿的一种病症。临床所见,以腕关节、踝关节背侧囊肿为多见。中医称为“腕结筋”、“筋聚”等名。
(病因)多因劳伤或伤后气血阻滞,血不荣筋,夹痰瘀凝结而成。现代医学认为,是滑液由关节囊或腱鞘内向外渗出而形成的疝状物,或是缔结组织内局部胶样变性等因素所致。
(症状)多附着于关节囊上或腱鞘内,可与关节腔、腱鞘沟通。有单房性或多房性,囊内为胶样黏液。外面出现一种发展缓慢的小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高出皮面。初起质软,能触有轻微波动感。日久纤维化后,即可变硬,多无症状,少数按之有酸胀、疼痛或自觉无力感。发于腘窝内者,直膝时呈鸡蛋大,屈膝时则在深处而不易摸清楚。有部分腱鞘囊肿可自消,但时间较长。
(疗法)
配穴方一太渊、大陵、神门、阳溪、阳池、养老、阳谷、解溪、委中、阴陵泉、曲泉、阳陵泉。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上肢腕部太渊、大陵、神门、阳溪、阳池、养老、阳谷,再刮下肢阴陵泉、曲泉、阳陵泉、委中、解溪穴。用泻法,刮出现痧痕为度。隔日1次。
主治:腱鞘囊肿。
附记:王敬、杨金生经验。屡用有效。刮治应以患处附近穴位为重点,余处穴位次之。验之临床,效果尤佳。
配穴方二脊柱两侧(颈椎1至命门)、颈椎1~胸椎5及其两侧、手三阴经、手三阳经。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脊柱两侧(颈椎1至命门)5行,重点刮颈椎1~胸椎5及其两侧5行;然后中刮手三阴经和手三阳经。均刮至出现痧痕为度。每日1次。
主治:腱鞘囊肿。
附记:引自《程氏医学笔记自然疗法》。屡用效佳。
滑囊炎
滑囊炎,多发生于肩、肘、髋、膝、腕关节部,但有关节左右前后不一其病位名也随之而定。
(病因)多因急、慢性损伤或炎症造成关节滑囊液渗出所致。
(症状)患处关节囊肿胀、疼痛,多呈持续性,当活动用力时疼痛加剧。
(疗法)
配穴方一巨骨、肩髃、阿是穴(痛点)、曲池、手三里。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肩背部巨骨、肩髃、阿是穴,再刮上肢部曲池、手三里。用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肩峰下滑囊炎。
附记:王敬、杨金生经验。屡用有效,久治效佳。
配穴方二秩边、环跳、阿是穴、阳陵泉。患肢腿长者配小肠俞、殷门、委中;患肢腿短者配箕门、血海、阴廉。
治法:用刮痧法。依顺序先刮主穴,再刮配穴。用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髋关节滑囊炎。
附记:王敬、杨金生经验。若配合按摩,穴位注射可提高疗效。
腱鞘炎
腱鞘炎,多发生于肩、肘、髋、膝等关节及附近腱鞘,为临床所常见。
(病因)多因急慢性损伤、劳损,复感风寒刺激而致发腱鞘创伤性炎症改变所致。
(症状)患处疼痛及功能活动障碍等。
(疗法)
配穴方一肩井、肩髃、曲泽。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上肢肩井、肩髃,再刮上肢曲泽。用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腱鞘炎。
配穴方二阳谷、阳池、阳溪、三间、二间、鱼际、劳宫、少府。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手背阳溪、阳池、阳谷、三间、二间,再刮手掌鱼际、劳宫、少府。用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指部腱鞘炎。
配穴方三手三里、温溜、偏历、阳溪、合谷、阳池、列缺。
治法:用刮痧法。依顺序由上向下刮至出现痧痕为止,用泻法。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
附记:上列1~3方均为王敬、杨金生经验。
颈肩纤维织炎
颈肩纤维织炎,又称颈肩肌筋膜炎,或称肌肉风湿病。属中医“痹证”范畴。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病因)多因外感风寒湿邪,留于肌肤筋肉之间,或劳力闪挫伤筋而致经脉气血凝滞所致。
(症状)一侧或双侧颈肩部疼痛或麻木,活动受限。
(疗法)
配穴方一分2组:一为风池、颈部夹脊穴、肩井、肩髃、肩贞、天宗;二为曲池、臂臑、尺泽、太溪。并随证配穴:风寒侵袭配合谷、列缺、人迎;气血瘀滞配气海、血海、天柱。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第1组穴,再刮第2组穴,均刮至出现痧痕为止。每日1次。然后随证加刮配穴。手法力度中等,操作范围较广泛。
主治:颈肩纤维织炎。
附记:王平经验。用之临床,可获满意的临床效果。若配合药物疗法,则效果更好。适劳逸,避风寒。
配穴方二脊柱两侧,肩上区,颈椎及胸1~5及其两侧,枕后区,颈侧区,肩胛区,肩胛冈及肘弯区。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从颈1至悬枢)轻刮3行,至出现潮红为止,并重点刮颈1~7与胸1~5及其两侧5行及颈侧区、肩上区,至出现痧痕为止,再刮枕后区、肩胛区、肩胛冈区,然后刮肘弯区。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手法多用中、轻度。
主治:颈肩纤维织炎。兼治肩周炎。
附记:程爵棠经验。多年使用,坚持治疗(一般1~3个疗程)多可获得较为显著的疗效。若配合药物外治,则疗效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