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皮肤科疾病 (1)
湿疹
湿疹是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的皮肤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无论男女老幼皆可罹患。
(病因)多因饮食伤脾,脾虚失运,或外受湿热之邪,或素体蕴湿,郁久化热,湿热蕴遏,客于肌肤所致。慢性多由急性失治转化而成,或因血虚、风骤,或因脾湿所致。
(症状)周身或胸、背、腰、腹、四肢等局部出现红色疙瘩,或皮肤潮红而有集簇或散发性粟米大小之红色丘疹或丘疹水疱,瘙痒,或皮肤溃烂,渗出液较多,常伴有便干溺赤、口渴、心烦等症。慢性多经常反复发作,缠绵不愈,且多出现鳞屑、苔藓样变等损害。皮损处有融合及渗出的倾向。
(疗法)
配穴方一脊柱两侧,肩上区,颈1~7与胸1~5及其两侧,或肘弯区,手掌区,或腰骶椎及其两侧,膝弯区,足背区。病变局部周围。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从颈1~7至尾椎)轻刮3行,肩上区轻刮1~3行,至出现潮红为止,再刮病变局部的周围。然后随病变部位刮治,上部病变:重点刮颈椎与胸1~5及其两侧5行,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刮肘弯区、手掌区;下部病变:重点刮腰骶椎及其两侧5行,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刮膝弯区及足背区。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湿疹(急、慢性均可用之)。
附记:程爵棠经验。临床屡用,效果甚佳。若配合药物涂擦患部,则疗效更佳。皮损处忌刮。
配穴方二大椎、肺俞、肝俞、脾俞、肾俞、肩髃、曲池、合谷、神门、血海、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
治法:用刮痧法。在上述穴位皮区依次刮拭至出现痧痕为止,每日1次。对慢性湿疹者在刮拭后,可在湿疹周围应用放痧与挑痧法。
主治:湿疹。
附记:陈志敏等经验。用之临床,均可取得较满意的疗效,忌用热水和肥皂烫浴。避免搔抓。
配穴方三大椎、肺俞、脾俞、曲池、内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背部大椎、肺俞、脾俞,再刮上肢部曲池、内关、合谷,然后刮下肢部足三里、三阴交。用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湿疹。
附记:王敬、杨金生经验。屡用效佳。
配穴方四分3组:一为肺俞、曲池、委中、阴陵泉、神门、大椎;二为大都、阴陵泉、脾俞、足三里、曲池;三为血海、三阴交、足三里、曲池、膈俞、郄门。
治法:用刮痧、放痧法。第1组先刮颈部大椎,再刮背部肺俞,然后刮前臂曲池、神门,膝部委中放痧(刺血),最后刮下肢内侧阴陵泉。用泻法,委中放痧,刮至出现痧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第2组先刮背部肺俞,再刮前臂曲池,然后刮下肢阴陵泉、大都、足三里。用补泻兼施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隔日1次。
第3组先刮背部膈俞,再刮前臂曲池、郄门,然后刮下肢内侧血海至三阴交,最后刮下肢外侧足三里。用补法,刮至微现痧痕为度。隔日1次。
主治:湿疹(第1组主治湿热浸淫型,第2组主治脾虚湿蕴型,第3组主治血虚风燥型)。
附记:王富春经验。分型施治,用之效佳。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中医多根据发生部位而命名,如发生腰部的,称“缠腰火丹”或“蛇串疱”,发生于头面或其他部位的,称“蛇丹”或“火丹”等。本病好发于腰胁、胸部和头面部。以春秋季节发病较多。
(病因)多因肝胆风热或湿热内蕴,客于肌肤所致。
(症状)皮肤局部出现绿豆或黄豆样大小水疱,累如贯珠,聚集一处或数处,排列形成索状,刺痛灼热,多局限。初起多伴有全身性症状。一般干者色红,多属肝胆风热;湿者色黄,多属肝脾湿热。
(疗法)
配穴方一分2组:一为大椎、风门;二为期门、内关、血海、三阴交、太冲、足窍阴穴。并随证配穴:肝胆火热配肝俞、胆俞和太冲;脾胃湿热配脾俞、胃俞、足三里;气滞血瘀配膈俞、太溪。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第1组穴,再刮第2组穴,均刮至出现痧痕为止。每日1次。然后随证加刮配穴。手法力度中等,操作范围较广泛,其中太冲穴以针点刺之。
主治:带状疱疹。
附记:王平经验。用之临床,可收到一定效果,若配合药物治疗,则效果较佳。同时,应保持局部清洁,忌食肥甘厚味。
配穴方二分2组:一为曲池、支沟、期门、血海、三阴交;二为合谷、中渚、内关、太冲、足窍阴穴。
治法:用刮痧、点揉法。先刮第1组穴至出现痧痕为止,再点揉第2组穴,每穴3~5分钟。每日1次。
主治:带状疱疹。
附记:陈志敏等经验。屡用有效。一般常须配合其他疗法同时进行治疗,其效始著。
配穴方三脊柱两侧,患部及周围异常表现部位,胸1~5与胸9~12及其两侧,肘弯区及膝弯区。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从颈1至悬枢)轻刮3行,至出现潮红为止,并重点刮胸1~5与胸9~12及其两侧5行,至出现痧痕为止,再刮异常表现的部位和肘弯区及膝弯区;然后用梅花针叩打患部及其周围。每日1次,直至痊愈。
主治:带状疱疹。
附记:程爵棠经验。多年使用,均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若配合药物治疗,可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配穴方四分2组:一为太阳、头维、阳白、攒竹、下关、翳风、颊车、地仓、曲池、外关、合谷、血海、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二为合谷、三阴交。
治法:用刮痧法。第1组先刮头面部头维、太阳、阳白、攒竹、下关、翳风、颊车,再刮上肢部曲池、外关、合谷,然后刮下肢部血海、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用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每日1次。
第2组先刮上肢合谷,再刮下肢三阴交。用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每日1次。
主治:带状疱疹(第1组)、单纯疱疹(第2组)。
附记:王敬、杨金生经验。屡用多效。
配穴方五分3组:一为阿是穴(皮疹水疱局部)、阴陵泉、三阴交、内庭、血海;二为阿是穴;三为阿是穴(皮疹水疱局部)、外关、曲泉、太冲、侠溪、血海、胆俞。
治法:用刮痧法。第1组先刮阿是穴,再刮下肢内侧血海至三阴交,然后刮足背内庭。用泻法,刮至出现痧疹为度。每日1次。
第2组刮阿是穴,依顺序刮拭,用平补平泻法至出痧为度。每日1次。
第3组先刮背部胆俞,再刮阿是穴,然后刮前臂外关,刮下肢血海、曲泉,最后重刮足部侠溪、太冲。用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每日1次。
主治:带状疱疹(第1组主治脾经湿热型,第2组主治瘀血阻络型,第3组主治肝胆火旺型)。
附记:王富春经验。屡用效佳。
荨麻疹
荨麻疹,又称“风疹块”,古称“隐疹”,是临床常见病。
(病因)多因内有蕴热伏湿,或血虚,复感风寒,湿热之外邪侵袭,客于肌肤所致。
(症状)局部皮肤出现鲜红色或苍白色风团,小如麻粒,大如豆瓣,扁平隆起,时隐时现,剧痒,灼热,或如虫行皮中,搔抓后,增大增多,甚则融合成环状等各种形状。慢性可反复发作,日久不愈。
(疗法)
配穴方一分2组:一为风门、肝俞、肩髃、委中;二为曲池、鱼际、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并随证配穴:风寒束表配风池、肺俞;风热客肺配大椎、风池、神门;脾胃湿热配脾俞、胃俞、肾俞;气血两虚配中脘、郄门、大都、膈俞;冲任失调配气海、关元、膈俞、内关、公孙、地机、气冲穴。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第1组穴,再刮第2组穴,均刮至出现痧痕为止。每日1次。然后随证加刮配穴。手法力度中等(其中气血两虚型较轻),操作范围较广泛。
主治:荨麻疹。
附记:王平经验。用之临床,有一定的疗效,若配合药物内服疗法,则可取得较佳效果。适寒温,调冷暖,尽早除去诱因。
配穴方二分2组:一为风门、肝俞、肩髃、曲池和鱼际;二为委中、阳陵泉、血海、足三里、三阴交。
治法:用刮痧、点揉法。先刮第1组穴(其中鱼际以指点揉),再刮第2组穴,均刮至出现痧痕为止。每日1次。
主治:荨麻疹。
附记:陈志敏等经验。屡用有效。在发病期间忌食鱼、虾、蟹等食物。病情严重者,如出现气闷、呼吸困难、腹痛、腹泻等症状时,应采取中西医方法综合治疗。
配穴方三脊柱两侧,胸1~5及其两侧,病变局部及周围,肘弯区,膝弯区。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从大椎至尾椎)轻刮3行,以至出现潮红为止,并重点刮胸椎1~5及其两侧,中度刮5行至出现痧痕为止,再刮肘弯区、膝弯区(均可适当延长),然后用梅花针在病变局部及周围,从外(正常皮肤)向内(患部)反复叩刺4或5圈。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荨麻疹(隐疹)。
附记:程爵棠经验。屡用效佳。若属湿热亦可重点刮腰骶椎及其两侧5行。
配穴方四风府、大椎、膈俞、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颈背部风府、大椎、膈俞,再刮上肢部曲池、合谷,然后刮血海、足三里。用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荨麻疹。
附记:王敬、杨金生经验。屡用效佳。
神经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古称“癞皮病”,属中医“癣病”范畴,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本病好发于头、眼睑、颈项、背肩、前臂外侧、腰部和阴部等处。
(病因)多因湿热邪毒,蕴于肌肤,阻滞经络,日久生风化燥,肌肤失养所致。
(症状)局部阵发性皮肤瘙痒,皮肤增厚,皮沟加深,呈多角性丘疹或苔藓样变。
(疗法)
配穴方一脊柱两侧和皮炎局部。皮炎在上肢者则为颈4至胸4及其两侧,双侧乳突肌,肘弯区,手掌,手背区,皮炎在下肢者则为腰骶椎及其两侧,股后区,小腿后侧区,膝弯区及足背区。
治法:用刮痧叩刺法。先在脊柱两侧(从颈椎至尾椎)轻刮3行,至出现潮红为止,并重点刮颈4至胸4及其两侧或腰骶椎及其两侧5行,均刮至出现痧痕为止,再随病变部位,加刮各配区。然后用梅花针在皮炎局部及周围由外向内进行叩刺。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神经性皮炎。
附记:程爵棠经验。屡用多效。临床多配用药物外治。具体选方用药可详见《百病中医熏洗熨擦疗法》。本病为顽固难治之症,二法并治可达到提高疗效,缩短疗程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