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刁某看了诗后,明知自己不对,还千方百计文过饰非。他回信说,青楼之内,妓女接客,钱都归了老鸨。妓女本人要想多得,就得靠嫖客另给私房钱。遇有一毛不拔者,妓女只好伺其熟睡之后,从其衣袋内窃之,是谓“嫖窃”。有了这个结论,刁某反唇相讥,写道:“你也太孤陋寡闻了。”居然讥笑纪晓岚是少见多怪。
纪晓岚接到回信后,感觉此人真是不可理喻,顺手写了一首打油诗见赠。诗云:
刁公今年六十七,三度春秋到古稀。
莫道年迈身手老,犹从衣袋窃东西。
打油诗诙谐尖刻,刁某无话可说。听说这件事的人无不捧腹大笑。
和纪晓岚一起受业于董邦达的大都是些十几岁的少年,风华正茂,意气飞扬。他们经常汇集在董先生家的东厢房里谈古说今,畅谈理想。增长了学识的同时也结识了知己朋友。晚年的纪晓岚经常回忆起这段学习生活。其中,最令纪晓岚难忘的是结识了知己陆青来。陆青来平时沉默寡言,不喜言谈,当大家高谈阔论时,他一般在一旁洗耳恭听,最多报以微笑。纪晓岚则生性健谈,锋芒毕露,并经常嘲弄陆青来。不过,陆青来从来不生气,而且喜欢与纪晓岚交往。纪晓岚颇以此为怪,而且有点瞧不起陆青来。后来,有一次偶然的机会,纪晓岚从别人那里听说陆青来这样评价自己:“晓岚易喜易怒,属于率直的性情人,这既是他的短处,也正是他的可爱之处。所谓: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意;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纪晓岚听了以后非常感动。从那以后,两人也成了人生知己。
在从学董邦达先生的日子里,纪晓岚交游名师名士,生活充实,学力日进,渐渐长成了一个风度翩翩的青少年。
挫折后的崛起
乾隆五年(1740年),纪晓岚已经十七岁,这个年龄也是士子开始参加科举考试的年龄。
对于中国士子来说,科举是一条人生必经的路径,少儿时代的种种学习,无不指向那辉煌的金榜题名,并把金榜题名时作为人生的至乐之一。
然而,要取得金榜题名又是一条非常坎坷而狭窄的道路,多少士人在这条道路上摔得头破血流,心灰意冷。即使如纪晓岚这样的“神童”,也难以在科举途上春风得意、一帆风顺。
清代的科举考试是一个攀登金字塔阶梯的过程。每个读书的士子都必须通过县试才能获得参加府试资格,只有通过府试才能获得参加由省级教育主管学政主持的院试的资格。只有通过院试考试才可获得秀才资历,这才有了士人的资格。由此起步,再参加三年一次、由钦派大臣主持的乡试,再考取举人。有了举人资格才能参加礼部主持的会试,中试者再参加以皇帝名义主持的殿试,考取进士。到此,士子的路才算走完。由进士出身任官的叫做“正途”,是最受人羡慕的。因为它同那些靠“恩荫”即父祖有贡献,荫及子孙者不同,同与那些捐钱捐物买来的“官”更是有天壤之别。清代满族人员不重考试,但文人不走“进士当官”的路,似乎终生抬不起头来。晚清的左宗棠由举人出身,终生还以为耻辱。强盛的乾隆时代对科名的重视就更不用提了。
一般说来,士子在考中举人后即获得了入仕的资格,尤其在清初官吏队伍缺乏的情况下,举人都有做官的机会,而到清中期以后,随着这些准官员队伍的不断扩大,有举人名分的士子便很少有做官的机会,到后来,甚至连进士出身的人也需要等待选用,叫候选。所以就有一些人虽已中进士,但因生活困难等诸种因素不得不含恨离开官场,而早谋出路。
乾隆五年(1740年),纪晓岚自京师返乡应童子试,此时他已十七岁。
他并没有一路顺风地通过三级考试,获得秀才名誉和参加乡试的资格,直到四年后,也就是二十一岁时,纪晓岚才以优异成绩夺魁,并被取入河间郡就读。即使如此,已并非早成的表现。在那个时代,十三四岁和十五六岁考取秀才者大有人在。这大概是纪晓岚早年杂学旁搜、博古通今,对八股文不太重视的缘故。当时的科举考试有其固定的规矩形式,要符合某些条条框框,不需要超常的智力。越发挥创造力越不利。“跌倒之后再爬起来”,这句话被人重复过无数遍,往往成为众所周知的成功法则。其实,任何困境和压力没有什么了不起,只要你敢于迎上去,就可以战胜它。纪晓岚是一个有耐心的人,他在困境和压力面前反而变得更加坚强,因为他相信出头之日都是建立于耐心和坚强基础之上的。一个人不学会在苦昧中体会甘甜,其人生根本就是苍白一片,根本没有什么突破点。
在初次获得考试成功的喜悦激励下,纪晓岚原想在本年乡试一举夺魁,岂料张榜后名落孙山。据说,当纪晓岚顺利地通过了科试时,曾以优异的学识得到督学大人的赏识。但督学也深为纪晓岚的才高气盛担心,所以在离开河间府前,曾特别将纪晓岚传到寓所加以教诲。见面行过师徒大礼后,督学大人即要求纪晓岚和他对个对子,因为纪晓岚是远近闻名的对对子高手,他想借此给纪晓岚以教育。纪晓岚接过督学要他对的一副上联,只见上面写道:
县考难,府考难,院考更难,当名秀才不易!
纪晓岚心中疑惑起来,以为学政大人,没有将他这名秀才看在眼里,便自恃年少才高,要对上一副表明心迹、抒发志向的下联,随即写道:
乡试易,会试易,殿试更易,中个进士何难?
学政大人皱起了眉头,随即说道:“为学之道,谦虚严谨,切不可恃才傲物,尔当牢牢记住才是!”
这年乡试,纪晓岚所作之题,因考官不欣赏,考卷被置入劣等。果然如学政大人所言,纪晓岚名落孙山。这是他生平第一次遇到这么大的打击,于是想起了学政的话,心中感念不已。回到家中,痛悔自己恃才傲物,于是闭门谢客,发愤攻读经义,夜以继日地将自己埋在书堆里,一盏寒灯夜夜闪亮,伴着他度过了上千个夜晚。
功夫不负苦心人,扬眉吐气自有时。乾隆十二年(1747年)丁卯科,纪晓岚再应顺天乡试,终于扬眉吐气,以第一名解元夺魁。这一年的顺天乡试,主试官为阿克敦,副考官为刘统勋。他们初见同场应试的朱跬之文,大为赞赏,拟定为首卷,及见纪晓岚卷,不禁拍案称绝,改定纪晓岚为乡试第一。
阿克敦是康熙四十八年进士,他与雍正宠臣年羹尧为同年,此次考试,即为纪晓岚座师。也因为有这层关系,纪晓岚与阿克敦之子、乾隆之际重要人物阿桂成为了好朋友,两家关系极为密切。这是纪晓岚仕途中极为关键的人物。在旧时代,门生与座主是辈分清楚而又关系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也是士子交往圈中的核心层面。
刘统勋字延清,号尔钝,山东诸城人。他是雍正二年进士,性刚直,励清节,曾以弹劾大学士张廷玉、宗室讷亲而声震朝野。曾多次勘视黄河、运河河工,四任会试正考官,充《四库全书》正总裁。后来纪晓岚在仕宦中受他的教诲和影响也很大。因此之故,他与刘统勋之子刘墉一生相交最契。
此次乡试对纪氏家族来说,确实值得庆贺,因为不仅仅是纪晓岚拔得头筹,而且纪晓岚的堂兄纪昭也得中举人,一场联中两人,这是不多见的,况且纪氏家族虽是书香门第,但真正走入仕途的人并不多,所以喜讯传来,合家欢腾起来,前来贺喜的人也络绎不绝。
第二年,纪晓岚踌躇满志地入京应会试。在聚集于京城的各地俊才中,他显然是一位引人注目的人物。然而,在崎岖坎坷的科举道路上,谁也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纪晓岚中举后,应礼部会试时却未能考中。好友董曲江也同样败下阵来。俩人于同病相怜、垂头丧气之际,常聚在一起以海天阔地的鬼怪之谈来解除郁闷,诚所谓:“青灯话幽修,狂来抵夜分,吃吃语不休。”
要营造自己的交友大本营,要打造自己的交往圈子。首先要对自己的交往圈子做一个基本的定位。而后还要以各种灵活变通的手段来扩大这个圈子,加固这个圈子。纪晓岚交友最重才气,只要有才,他都乐于结交,并能容忍性格爱好上的差异。纪晓岚这次赴京,虽然会试未中,但却在来京应试者中结识了许多新朋友,他们之中,有后来名著一时的汉学家卢文招与钱大听、刘墉等。
纪晓岚与这些朋友们结成文社,经常彻夜长谈。纪晓岚经常语出惊人,他喜欢这种众人喝彩时的激动和才华展露时的兴奋,每次文社聚会,他常有宏论阐发。纪晓岚深切感觉到,一个人的一生假如连一个知己都没有,是很可悲的事情。人的财富只不过是为了消费,权势是为了体面,做官为了名誉,娱乐为了感官满足,健康为了免除疾苦并发展体格。可友情有无数的目标,你无论走到哪里,友谊永远在你身边,不被地域的界限所阻,永远不会不合时,永远不会妨事。纪晓岚在落榜的落寞中享受着朋友给予的友谊。
一次文社中论诗,争论今古诗的弊病。纪晓岚坚持古诗多“病”之论,说古人古诗,若细心探究,常常会发现一些不妥。
有朋友就问,杜甫的《四喜诗》这样的佳作有何不妥: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纪晓岚说,杜诗也有不妥的地方,应改作:
十年久旱逢甘雨,万里他乡遇故知;
和尚洞房花烛夜,监生金榜题名时。
他的话还没说完,大家已笑得前仰后合。大家觉得有趣,要他讲讲其中原因。他便笑嘻嘻地解释起来:“旱了三月五月,是旱。早上一年两年也是旱,人们都要急切地盼降甘霖。但和大旱十年相比,程度就差远了,大旱十年之后,下了一场大雨,那高兴劲就无法形容了。‘他乡遇故知’一句,也是如此,离家乡三百里五百里,遇到故旧相知,当然高兴,离家万里之遥,遇到相知之人,那就高兴至极啦!男子娶妻,人生常理,但和尚是不许婚配,如能娶到妻子,则比常人结婚要欢喜诸多倍呀。监生的功名,是用金银钱财捐来的,多数人才学浅薄,若能金榜题名,当比一般读书人更来得不易,岂止是欢喜,那可大喜过望了!”纪晓岚夸夸其谈,故意曲解诗文,插科打趣。房里笑声不止,他这回出尽了风头。
像这种出风头的事儿,在年轻的纪晓岚身上,不知道有多少次。年轻时这种锋芒毕露的性格,他一点也不加掩饰。
岁月如织。乾隆十五年(1750年),纪晓岚摩拳擦掌,准备一举考中进士。谁料应考前生母突然病逝,纪晓岚在失去亲人的同时,也失去了早年登科的机会。因为按封建礼法规定,举人须为父母守制三年,才能参加科考或做官,这也是中国的“孝道”。纪晓岚没有浪费这段时间,他深居简出,博览群书,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理论。为他20年后总纂《四库全书》,作了知识和理论上的准备。
乾隆十九年(1754年),纪晓岚参加殿试之后,尚未张榜发布考试结果。
一天,他到董文恪家散心,在座有一位浙江籍的徐姓文士,善于测字,提出可以替晓岚预测一下殿试的结果。晓岚本来自信满满,为了礼貌,不便拒绝,他迟疑了一下,提笔写了一个“墨”字,请他测这个字。徐说:“龙头一定不属于您了。里字拆开为二甲,下面作四点,那是二甲第四吧?但是必然进翰林院,四点是庶字的脚,士是吉字的头,这是庶吉士了。”后来纪晓岚果然考中二甲第四名进士,如此,对此人不得不大为惊服。从此,纪晓岚对命运之数深信不疑,抛去了年少的轻狂。也因此,他对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福祸喜忧,有了更深层的领悟,不过喜,不大悲,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
巧对婚“试”
纪晓岚年龄不小了,家里人开始讨论他的婚事。这天,四叔问他道:“你看县内几家大姓中,有没有中意的小姐?”
纪晓岚听说此话,文鸾的音容笑貌立即闪现在眼前,随即摇摇头。在那个时代,大户人家不能娶婢女为正室的,因为文鸾是个婢女,只能做妾。现在娶妻,只有从世家大族中选择门当户对的望门小姐,这一点纪晓岚心里很清楚。纪晓岚摇摇头说道:“才貌双全的女子真没有听说过呢。”
纪容端说:“听说东光进士马周策之女才貌双全,是远近闻名的才女,如侄儿有意,可修书求婚,只是听说马门择婿,尤重才学,每有前去求婚者,小姐出题应试,始终未有满意者。侄儿若有意求婚,还要准备在马府应试,如不被垂青,你还会吃闭门羹哟!”说完容端朗声一笑。
本来纪晓岚心有所属,对娶妻一事兴趣不大。可是一听四叔这话,纪晓岚少年斗志被调动起来,跃跃欲试,恨不得马上去东光,会一会这位闻名遐迩的才女,看看这位高傲的小姐到底才学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