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文
镇罗乡在黄河北岸,这个乡有个铁合金厂正在筹办铁合金技术开发中心,对外搞技术转让,技术承包,这可是件乡镇企业中的稀罕事。这个只有164人的乡办企业,创出了自治区乡镇企业的优质产品,今年头5个月盈利150万元。现在,他们又雄心勃勃地闯进技术市场,到一个新的经济领域里进行角逐。
谈笑风生的镇罗铁合金厂党支部书记倪占福,向我们介绍了他们这个“技术暴发户”的发迹史。那还是在两年前,这个厂没技术少人才,正常生产难以维持,企业亏损,经营困难,成为全乡发展经济的一个沉重的包袱。1985年筹建时在全乡挑选了100多名有文化的精壮小伙儿,可这些浑身是劲的庄户人在厂里却有劲使不出,由种田到做工,还得靠有技术的师傅带进门。铁合金厂请来邻省一个科研单位的师傅,跟人家搞联营。然而事情不那么顺利,联营一年后算账,效果并不好。那位邻省的师傅也自觉无力回天,只得引退。为取真经,铁合金厂又另请高明。
名师出高徒。铁合金厂在广泛搜集信息进行筛选后决定,向全国铁合金生产的名牌厂家、大名鼎鼎的浙江余姚铁合金厂拜师学艺。不愧是名牌厂。余姚的师傅们带来了十八般兵器,从企业管理到厂纪,从操作规范到奖惩办法,从定员定岗到全面质量监督……在余姚4位师傅的帮助下,镇罗铁合金厂改进了配料配方,改造了投料设备和部分电器。更重要的是,余姚的师傅为铁合金厂带出了一批强干的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光是能独当一面的技术人员就有6人。厂里的产品质量、经济效益也直线上升。今年4月,余姚的师傅撤走了,他们挣去了镇罗铁合金厂一笔数目可观的学费——6位数!有人说:“宁夏人的钱竟让浙江姥挣跑了!”镇罗铁合金厂的人却说得干脆:“不,大头在厂里,大头在乡上,真本事也落在我们身上!我们看得清,想得开。”
人从三师武艺高。镇罗铁合金厂靠余姚师傅的技术发家,又不单靠余姚师傅一家。他们把厂里的技术骨干全部送到平罗铁合金厂轮训,把4个技术尖子送到宁夏工学院等大专院校深造。现在,铁合金厂已培养起一支竞争力很强的技术队伍。他们用过硬的技术生产出75#硅铁,全厂80%的产品远销海外,厂办公室里挂着自治区乡企局颁发的优质产品的锦旗。由于工人技术熟练,吨铁合金耗电低于规定标准7%。我们今天看到的铁合金厂的工人,已完全脱掉了刚当工人不久的农村小伙儿的稚气,熊熊炉火映着他们沉稳而自信的脸庞,一个个显得精明干练。由余姚师傅带出来的厂技术科长张建军,又在宁夏工学院学习了半年,虽然只有23岁,在给我们介绍情况时侃侃而谈,对答如流,一个活脱脱的现代化工业生产中的干才。在张建军这些技术人员和工人的身上,蕴藏着我们乡镇企业的巨大潜力和希望。
我们的采访虽然刚开始不久,但已惊喜地发现,今日农村,人们的追求已不仅仅局限于从黄土地中获得温饱,或将全部所得堆砌成一座安乐窝,而是将意识的触角伸向更高远的领域,人们的需求和精神境界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
这天傍晚,霞云将苍绿色的田野山岭涂抹成一片橘黄。这如画的耀眼美景簇拥我们进入了位于黄河南岸的镇罗乡李咀村。对我们颇具吸引力的是村里的家庭文化室。该村有文化室四家,尤以李绪林家办得最为红火。在村里我们见到了该村村长和一位装束与城市青年无甚两样的小伙子,这小伙子就是我们所要找的今年初出席银南地区双文明表彰会的李绪林之长子李革。由村长和李革引路,我们很快来到了李绪林家。在院外一条约5米宽的巷道里,七八个大大小小的孩子正高声喧哗着,激烈地拼抢一只足球。时逢李绪林外出,作为家庭男子汉的李革和他的大弟李平又领我们来到了另一座院内,这里有八九间房子,李革兄弟俩领我们进入了三间显得很阔气的新房内。好家伙,眼前的一切和主人的介绍大出我们所料。这里墙上挂着十几种报纸,书柜里有《青年世界》《大众电影》《读者文摘》《法制与文明》《爱情婚姻家庭》《家庭医生》等20多种杂志及200多本各类图书、小人书;在一个高低柜里,还有象棋、围棋、跳棋、麻将、扑克和篮球、排球、羽毛球等。最惹眼的还是屋内的那张墨绿色的按标准尺寸制作的乒乓球台,上面架着尼龙球网,台上摆着一副红双喜正反胶横握球拍。“怎么只见小孩来玩,不见大人呢?”我们问。“眼下正是农忙时候,平时经常人不断。农闲季节平均每天都有30多人来看书报、打球、下棋。男女老少都有,可热闹了。”村长兴致勃勃地讲着,仿佛那喧闹的场面又浮现在他眼前一般。
兴趣可以造就一个人。李绪林自小喜爱体育运动,尤其嗜好球类,只要一见别人打球他心里就痒痒,就非得介入其中过过瘾不可。这种好动的性格使他在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最早从对黄土地的缱绻之情中脱身出来,毅然走南闯北,加入到商品流通的大潮之中。在有了积蓄、对钱的分配上,他表现得也与众不同。许多人手头有了几个钱不是盖房子,便是存入小金库,而他为了充实全家人的精神生活,用40多张大团结换回了一台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这台电视机自到李咀村落户后,便将李咀村人从每天晚饭后蹲在墙旮旯里聊大天或早早上炕睡觉的习性中“引诱”到李绪林的小院里来。1986年初,这台为李咀村人服务了5年之久的电视机被20英寸松下彩电所替代。这时的李咀村尽管许多人家已有电视,但没有电视的人们仍乐意聚到李绪林的小院里来,这或许有李家人热情的因素,更多的大概是出于习惯吧。也就是在这一年,当村干部找曾担任过生产队长的李绪林谈文化室建设的设想时,李绪林及其妻子范淑英和5个孩子愉快地接受了任务。他们立即预订报纸杂志;上城里购买各类球、棋娱乐用品;并花500多元购买来上好的木材,请人打制出标准的乒乓球台。经过一个时期的忙碌,李绪林家庭文化室很快成了全村人的乐园,欢声笑语从此在这里驻足。文化室首先使家庭成员受益匪浅。李绪林从不禁止他的5个孩子参加文体活动和读课外书籍。孩子们或农或读,都能心情舒畅,尽心尽力。环境的熏陶使他们明事达理,奋发上进。5个孩子均已加入共青团,大女儿李玉芳还当上了村里的团支部书记。正上学的三个孩子在学校品学兼优。李平目前为高考积极做准备,看起来他并不显得紧张,或许已胜券在握。
置身于如此美妙的娱乐天地里,经历了10多天单调枯燥采访生活的我们,心旌不禁为之摇动。因为即使在自治区的厅局级单位里,又哪能见到这样的活动场所。我们中有的“扑”到乒乓球台前,有的则奔到棋桌前厮杀起来。
月亮和太阳换班很久了,我们才蓦然觉得,该去找个睡觉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