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文
蜿蜒北上的黄河,在沙坡头一触到腾格里滚烫的黄沙,立即掉头东去。南岸的泰青山绵亘百里,像个“得大自在”的巨人,沿河侧身而卧,任凭涛涌水逝,不闻不察,怡然自得。登上泰青山,方知这山绝非恬静寂然。山里开山炮声不断,运矿石的拖拉机、汽车山上山下穿梭而行。
开山卖矿,这是常乐乡这几年搞起来的大买卖。三家年产值过百万的乡办企业全都“靠山吃饭”,几十个乡镇企业大都围着泰青山的矿产打转转。常乐乡的工业产值也因“开山卖矿”而在中卫首屈一指。
泰青山上开窑挖煤的历史,要上推到朱元璋洪武年间。新闻老前辈范长江的名著《中国的西北角》中所描述的煤窑湾,就在泰青山西段。常乐乡的农民告诉我们,这山上煤层浅煤质好,扛上几把洋镐铁锹,找个窝窝就能挖出煤来。只是有段时期,把农民挖煤视为左道旁门,硬不让干。对偷偷挖煤的人又批又斗,整得比做贼的还难堪。现在的泰青山上,乡办村办个体联办的煤窑十几处,大大小小,规模不一。
常乐人现在不只在这泰青山上采掘乌黑的煤,还开出雪白的石膏矿,红赭色的煤矸石,灰褐色的陶土……
沿着常乐人为开矿而修的盘山路,钻过常乐人为开矿而打的370多米长的过山洞,我们来到常乐石膏矿的一个采矿点,一座小小的山头。山顶上有个直径几十米的大缺口,这是采矿点二十几名工人三年挖山不止的功绩。正在休息的工人七嘴八舌地向我们介绍情况。他们采一吨石膏挣一元钱,一天一人可采三至五吨。在山上开矿这活真不轻,报酬确不算高。“不过现时的农民么,一天能挣上三五块钱也就可以了,耐着干吧”。同其他地方的人相比,常乐的农民真是“知足者常乐”了。其实正是靠着这股勤劳苦干的劲头,常乐人在人均耕地一亩一分、去年粮食收成不好的情况下,人均年收入达到473元,来自工副业的收入占了大半。
从泰青山下来,在路过的多数村子里,我们都见到一堆堆的矿石堆放在农民的屋前屋后。一问,才知道那是农民从矿上拉下来,待二次转运的存货,全乡300多台手扶,多数在忙着向外拉运石膏、煤、石子和水泥。常乐乡的采矿业为这支运输大军找到了活路。
这两年,常乐人对单纯开山卖矿已不满足。常乐乡的乡长罗建国说,“我们正在探寻矿产品深加工增值的可行之路”。用煤炭炼焦,石膏粉加工,搞石膏粉建材,烧釉面瓷砖,办水泥厂,常乐人伸出了一个个探寻的触角。既是探寻,就有成有败,有得有失。水泥厂从考察、筹建到投产,只用了8个月时间顺利迅速上马。厂长刘万和指着厂区前边的泰青山轻松地说:“生产水泥要用8种原料,有6种主要原料出在离厂区不到5公里的地方,我们原料成本低,吨水泥比国家规定价格便宜3元,产品质量稳定,销路畅通。”真不知区内外还有那家水泥厂有这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常乐人在“深加工增值”的路上也碰到了软钉子。焦炭因含硫量过高而滞销,乡里厂里正为此在东奔西忙寻找技术。无疑,产品深加工比起开山卖矿更加依赖于科学技术。
在离开泰青山之前,我们还采访了几位常乐乡的厂长、矿长。常乐的乡镇企业已小有名气,中央的同志来过,区上县上都在这里开过现场会。面对像模像样的乡镇企业,几位厂、矿长都自谦地称自己是“泥腿子办厂,还差得很多。”而这谦虚中又分明有几分自得。这帮泥腿子厂长齐刷刷地四十多岁,大都初中文化,原是生产队的干部。他们能办起这些年产值数十万上百万的厂矿,确应感到自豪。他们的实干精神,他们的聪明才智,确实令人折服。同时,我们又有这样的感触,这清一色的泥腿子厂、矿长色彩是否过于单一,而若设法掺进几个西装革履的科技人员也许会事半而功倍。常乐乡1000多人的乡镇企业大军尚无一个中专或大专毕业的科技人员,很应锦上添花。
6月20日,我们采访组告别了黄河边上这喧闹的泰青山,又去探访那下游古老的张家水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