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
离开了大湾,我们的下一站就是黄河北岸的沙坡头了。
一阵驼铃叮咚叮咚清脆地响起,循声望去,原来在一个高大的建筑物上,悬挂着许多的驼铃,它们在风的吹动下,发出似有浩荡驼队的铃声,它告诉人们著名的沙坡头旅游区到了。
我们到这里的时候,正是上午,太阳斜斜地照着,游人还不多。我们从沙坡上欢笑着滑下去,可惜的是没有听到“沙坡鸣钟”。在坡底,碰到一个约60多岁的老太太正跷着二郎腿躺在沙子上,看见我们就问:“要喝水吗?”我们坐在地上,边倒鞋里的沙子,边和老太太聊起来。原来老太太是离这儿两三里的沙坡头村的,闲暇时就带着小孙女到旅游区摆摊儿卖茶水。老太太告诉我们,旅游区内的摆摊儿,划筏子的,拉骆驼的都是村上的,村里的人靠为旅游区服务“赚点儿零花钱”,老太太笑着不愿说她的收入,只是说,“五一”那一天,她赚了近20块钱。“今天人少,还没有开张呢。”
在一片树林里,我们看见七八个人摆成一溜儿在卖酿皮子。上去一问,他们全都是沙坡头村的。一位老者指着四周对我们说,他们一个姓童的先人从陕西逃荒到这里,看到沙丘下的泉水,就选中这个地方安身。先人们在这里开荒种地,自给自足。这里面向黄河,景色极佳,且差不多家家姓童,因此就被外人称为“世外桃源”的童家园子。1975年起,园子里的人陆续搬到现在所在地——麻黄滩,习惯上说沙坡头村就指他们那里。因条件所限,村里的人除了种地无其他收入,沙坡头旅游区一开放,家家就都有人回到他们祖辈生活的地方找事干,去年仅拉骆驼、划筏子就有3万多元的收入。
一群年轻的旅游者欢笑着从我们身边走过。一个穿着牛仔裙的姑娘举着手里的帽子大叫:“看哪,羊皮筏子,羊皮筏子!”随着她的喊声,我们看见一个小伙子正吃力地扛着筏子从下面走来,年轻的旅游者欢叫着跑向岸边。他们的热情,也感染了我们。
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天上忽然起了乌云,一下子就遮住了阳光。一会儿大风夹着雨点席卷而来。游人们从四面八方汇到坡底,有的拼命向坡顶爬去,更多的向树林中的驼群跑去。我们跑到离驼群不远的一棵大树下避雨。见主人们正迅速地命令他们的骆驼跪下、站起,然后拉着载着客人的骆驼赶上坡顶。一会儿大雨就劈面而下。
雨停了,有两个姑娘笑着跑向她们的驼队。她们看见了我们,非要我们骑他们的骆驼不可。她们苗苗条条的,穿着时髦,看不出一点村姑的样子。在坡顶,我们又碰见了那两个姑娘中的一个,她正和一个戴着遮阳帽、穿着红衬衣像个城里人的小伙子说着话。她认出了我们,就畅快地和我们聊起来。她今年才18岁。她的哥哥是第一个在沙坡头拉骆驼为旅游区服务的。哥哥去划筏子后,她就替哥哥拉骆驼。我们问她的收入,她微微一笑“一年就七八百块吧”。那个小伙子也不时加入我们的谈话,他的普通话说得很标准。一问,他也是沙坡头村的,也姓童。他晃着胸前的“虎丘”牌照相机,告诉我们这里共有3个小伙子照相,都是本村的。小伙子每次收两块五毛钱,每星期跑一趟银川去洗照片。他说一年下来千把块钱还是能赚到的。言谈中他流露出,看着外面人的“劲头”,他也想到外面去闯一闯,看看外面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天晴了,蓝蓝的天,白白的云,还有那黄黄的沙子,滚滚的河水,青青的草木,它们经过雨水的沐浴,显得格外的清丽和柔媚,让人忘记了一切。又一伙旅游者来了,小伙子站起来,整了整衣服,追赶那群欢笑的人们,而姑娘也拉起骆驼向我们告别。
叮叮咚咚的驼铃声又响起来,这铃声随着姑娘和骆驼的消失而渐渐地消失在广阔的空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