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佝偻病
佝偻病是犊牛在生长发育期钙磷代谢障碍,引起骨骼变形的疾病。临床特征是消化机能紊乱,异嗜癖、跛行及骨骼变形。
【病因】
饲料中维生素D含量少,日光照射不足;妊娠及哺乳母牛的饲料中钙少或钙、磷比例失调;犊牛慢性消化不良和寄生虫病等。
【临床症状】
一般表现精神沉郁,消化扰乱,异食癖,如舔墙壁、食褥草、吃粪、喝尿及污水。营养不良。消瘦,贫血,生长发育缓慢。
特征变化四肢各关节肿大,特别是腕关节和跗关节最为明显;四肢长骨弯曲变形,肋和肋软骨联结处肿大呈串珠样;脊柱变形;由于骨及关节的变化,从而影响全身的变化。站立时:拱背。两前肢腕关节外展呈“O”型;两后肢跗关节向内收呈“X”状,运步强拘,起立和运动困难,跛行,喜卧不起;牙齿发育不良,咀嚼困难;胸廓变形,鼻、上颌肿大、隆起,颜面增宽,呈“大头”。呼吸困难。重病牛有神经症状,搐搦,痉挛,易发生骨折,韧带剥脱。
【病理变化】
骨肿大、变形、质软;骨钙化不全。
【防治】
(1)加强妊娠后期母牛的饲养管理,防止犊牛先天性骨发育不良。
(2)出生后,加强犊牛的护理。尽早培养采食能力,饲料安排应以适口性好,品质好的,保证蛋白质、矿物质及维生素的供给;犊牛舍应干燥、通风,并且日光充足。
(3)对病牛应尽早治疗。在饲养上给豆科牧草及其子实,优质干草和骨粉。同时,可用维生素D2(骨化醇)200万~400万单位,肌肉注射,隔日1次,3~5次为1个疗程;维生素A、维生素D50万~100万单位,1次肌肉注射;维丁胶性钙5~10ml,1次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续注射3~5天。
二、牛脂肪坏死症
脂肪坏死症,又称脂肪过多症、腹脂肪坏死或脂肪瘤。是指牛腹腔内沉积脂肪的脏器,如结肠圆盘、腹膜、大网膜、肠系膜,直肠以及肾脏周围等,由于代谢障碍使其脂肪变性、坏死。并形成肿瘤状硬块,挤压使之出现压迫性肠腔狭窄,导致以食欲减退、消化紊乱、排粪困难为主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病因】
真正的病因不清。临床上多见于育肥的肉牛、奶牛,因此,肥胖牛腹腔脂肪丰富与本病发生有关。饲养过程中,日粮过多饲喂精料,尤其是含脂类和碳水化合物比例较大的精料,加上运动量不足,肥育过快,体脂肪过度沉积都是本病的诱发因素。
【发病机理】
(1)机械性胰液外漏学说由于胰脏外伤或炎症导致胰液外漏,使脂肪分解酶——胰脂肪酶在组织内发生浸润,脂肪细胞分解过程中,甘油三酯催化水解生成甘油和脂肪酸。甘油较易吸收,而熔点低的脂肪酸进行溶解可使局部酸度升高,从而使脂肪变性、坏死。熔点高的脂肪酸不易分解为机体组织内机械性刺激的异物,这种病变又多波及腹腔脏器的脂肪组织,如胰脏及其周围脂肪组织、肠系膜、大网膜、腹膜以及肾脏周围脂肪组织等。以皮下、肌肉脂肪为中心的所有体脂肪组织发生的弥漫型脂肪坏死症,这可能是由于脂肪组织的机械性损伤所致。故称此为外伤性脂肪坏死症。应用胰脏组织乳剂或脂肪分解酶——胰脂肪酶给健康牛腹腔内注入,均可诱发脂肪坏死症。
(2)血液循环障碍学说此学说认为,不断增生肥厚的脂肪组织压迫脂肪内的微细血管,使血液循环障碍,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变性,血液中的酯酶溢出,分解脂肪并产生各种异常分解物质,致使脂肪组织变性和坏死。
(3)脂肪酶缺乏学说是指参与和动员脂肪的酶,如脂肪酶的绝对量或相对量的不足,使之难于动员的饱和脂肪酸残留在细胞内并形成结晶物质,致使脂肪坏死。
(4)全身性代谢障碍学说参与激素敏感的脂肪酶活性的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促肾上腺皮质素、糖皮质素和促甲状腺素等调节平衡紊乱,以及胰岛素活性降低等所引起的代谢障碍,使脂肪变性和坏死。
【临床症状】
病牛多无临床症状,往往因妊娠诊断进行直肠检查时,才发现腹腔有坏死的脂肪硬块。有当坏死脂肪硬块发生机械性压迫时,才出现症状,其症状表现以脂肪坏死病灶部位不同异。当肿瘤型发生于结肠圆盘、回肠、直肠周围,使肠腔压迫性狭窄而导致消化机能障碍,急性病牛以食欲迅速废绝、血便和腹痛等为主要症状。慢性病牛表现为长期食欲不振,反刍减弱,停止,体温、脉搏和呼吸正常,皮温不整,可视黏膜苍白或黄染。多有剧性腹痛,腹部蜷缩,频努责做排粪姿势,粪便量少呈球状,有的下痢呈恶臭软便,混杂黏液、血液。随病势发展,病牛消瘦严重。脊背部位被毛逆立,褪色无光泽,尾根脱毛。起立困难,四肢乏力,步态踉跄。区触诊、叩诊有痛性反应。直肠检查见直肠狭窄,入手困难。发生于骨盆腔内的脂肪坏死病灶可压迫卵巢、输卵管和子宫等而引起生殖机能障碍一系列症状。呈亚临床症状的病牛,多在剖检时才发现某些病变。
【临床病理】
(1)血液、尿液的变化红细胞、白细胞数轻微减少,有的病初白细胞总数增多,其中以嗜酸性白细胞数增多明显。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压积值均增多。尿液PH值5.0~7.0,尿蛋白、酮体、尿胆元和胆红素定性反应均为阳性。
(2)肝功能的变化谷草转氨酶活性升高,血清尿素氮和血糖含量减少;棕榈酸、油酸含量增多,甘油三酯含量减少。
【病理变化】
根据脂肪坏死病灶的发生性质分为肿瘤型和弥漫型两种类型。肿瘤型的以腹腔脏器较多,如结肠圆盘、回肠和直肠周围,约占总发病的3/4,其余在胰脏和肾周围脂肪组织。呈肿瘤状脂肪坏死块以指头大至小儿头大,坚硬,形状不整,表面为灰白色或黄褐色,由一层较厚的结缔组织包围着,与周围正常组织界线分明。用刀切时有抵抗感,切面粗糙,其中含有钙化和结晶物质。弥漫型主要发生在皮下和肌肉脂肪组织之间,可分布于全身各处。脂肪组织变硬呈黄色,由结缔组织覆盖的呈黄白色,其中含有罂粟米颗粒至针状结晶物质。
【诊断】
根据病史、食欲减退和渐进性消瘦,结合直肠检查等,可初步诊断。最终确诊尚需剖检确定。由于子宫妊娠、木乃伊、结节性腹膜炎及子宫外伤性愈着与本病有相似之处,故临床上应予以鉴别。
(1)子宫妊娠随妊娠月份的增大,两子宫角极不对称,角间沟消失,子宫壁松软,波动明显,有时还能触摸到胎儿、胎盘和明显颤动的子宫中动脉。
(2)木乃伊胎儿发生木乃伊,子宫内有硬固物体存在。而脂肪坏死症的肿块多发生在子宫外脏器,特别是在直肠和结肠部位。
(3)结节性腹膜炎此多与肿瘤型脂肪坏死块易于混淆。此外,尚有结核性输卵管炎、黏液囊炎等,其中结核性的应用结核菌素注射反应呈阳性,且病理组织脆弱、柔软等易于区分。
(4)子宫愈着子宫愈着多因外伤所致。往往因胎儿过大、子宫茎开张不全或助产不当,强行牵引胎儿使产道发生损伤而粘连。此种粘连、愈着极为固定,而肿瘤型脂肪坏死块多呈游离状,分布位置在腹腔较前器官内。
【治疗】
无有效治疗措施。直肠检查确诊部位实施手术摘除较为有效。
药物治疗,企图使肿块消散极为困难。有人用薏苡仁250g/D投服,连续2天,间隔2周后再服用,据说有使脂肪块死块缩小、溶解和减轻症状的效果。精氨酸制剂,用量为400mg/kg体重,1次肌肉注射,每周1次,连续5—9个月。促甲状腺释放激素1mg,1次皮下注射,每月2次,连续3个月。
从生产出发,当已确诊为脂肪坏死症病牛,为减少药费开支应尽早将其淘汰。
【预防】
本病主要发生于肥胖牛,加强饲养管理是预防的关键。合理供应日粮,牛群要分群管理,根据其生理状况不同,及时调整日粮配方。要控制精饲料饲喂量,保证有充分的优质干草。及时配种,缩短空怀期,临床上经常发现,空怀期延长的牛,体况都较肥胖。因此,应加强繁殖管理,查明影响繁殖的因素,并及时予以处理,提高受胎率,减少空怀天数,防止母牛肥胖。
三、硒缺乏症
硒缺乏症主要是由于饲料中硒和维生素E不足或缺乏导致牛体内硒和维生素E缺乏引起的一种代谢病。
【病因】
主要是饲料中硒和维生素E不足或缺乏引起。土壤含硒量低于0.5PPm,饲料含硒量低于0.05PPm便可引起发病。
【诊断要点】
(1)在缺硒地区多呈地方流行性,犊牛易发。
(2)成年公牛表现为食欲不振,精子异常(无头),活力降低,严重时没有精子,甚至丧失配种能力。成年母牛表现为流产、早产、死胎,可视黏膜及乳房皮肤出观出血性紫癜,有时出现红色乳,心率90次以上。有的表现肌肉震颤,收缩乏力,卧地不起等。犊牛表现为精神沉郁,消化不良,共济失调,肌肉震颤,心率加快,每分钟可达140次,呼吸多达80~90次。尿呈酸性反应,尿中有蛋白质和糖。最后食欲废绝,卧地不起,角弓反张,多因心脏衰竭和肺水肿死亡。
(3)剖检,肌肉变性程度不一致,轻者有沿着肌纤维跑的几条白条纹,重者肌肉或肌群呈现一种带白色的或半煮熟样的外观。心肌、膈肌和骨骼肌通常都发生变性。
【治疗】
治疗原则是以补硒为主,辅以维生素E。
0.1%亚硒酸钠——维生素E注射液臀部深层分点肌注,成年牛每次30~40ml,犊牛10ml,7~10天后重复注射1次。同时内服维生素E胶囊10丸(每丸含100mg),每天2次。
四、碘缺乏症
碘缺乏症是由于饲料和饮水中缺碘引起的代谢机能紊乱的疾病。临床特征是病牛甲状腺结缔组织增生,黏液性水肿。
【病因】
(1)主要是土壤、饲料、饮水中碘缺乏或不足引起。
(2)甲状腺发育不全,遗传因素等。
【诊断要点】
(1)呈地方流行性,主要因饲料、饮水中碘缺乏或不足引起。
(2)成年牛甲状腺肿大,皮肤干燥,被毛脆弱,生殖力下降。公牛性欲减退,精液品质不良,母牛性周期紊乱、流产、死胎。新生胎儿水肿、厚皮、毛粗且稀少。犊牛衰弱无力,骨骼发育不全,四肢弯曲变形,站立困难,严重者以腕关节触地,皮肤干燥,增厚且粗糙。甲状腺肿大,最终因窒息死亡。
(3)病理剖检主要为甲状腺肿大,比正常大10~20倍,表面光滑,质软,有一至数个结节。下颌间隙、胸、腹等皮下有胶冻样水肿。
【治疗】
治疗原则是补碘。
(1)补给碘盐碘盐由食盐10Kg加碘化钾1g或食盐加碘化钾250mg组成。对怀孕后期母牛在日粮中加入碘盐,也可每天补给碘酊2~5滴或添加1%碘化钾液1ml水中饮。
(2)碘酊涂擦牛腹肋部,每次4ml,每周1次。
(3)肿大的甲状腺可涂擦碘软膏,对软化的甲状腺体手术切开,排脓后用稀碘酊冲洗。
大型肉牛场和专业户,全部采用舍饲拴系育肥肉牛的方式,多数采用酒糟育肥的方法,其饲料搭配比例(牛体重300kg左右)为:酒糟20kg,干草3kg,玉米面3kg,豆饼或葵花籽饼1kg(快要出栏时才供供给),食盐2%,每天喂2次,饮水3次,日增重1kg左右,育肥期3~4个月,牛体重达500kg以上时出栏。
五、维生素A缺乏症
牛的维生素A缺乏症,主要是由于日粮中缺乏青绿饲料及胡萝卜等富含维生素A的饲料造成的。
【病因】
日粮中缺乏富含维生素A的青绿饲料和胡萝卜。另外,维生素A是脂溶性维生素,所以它的吸收与饲粮中的脂肪含量有关。家畜肝脏是维生素A的主要贮存库,肝脏疾病能降低维生素A的贮存能力,从而导致维生素A的缺乏症。
【症状】
病初呈夜盲症,在月光或微光下看不见障碍物;以后角膜干燥,羞明流泪;皮肤干燥,被毛粗乱;运动障碍,步样不稳;体重减轻,营养不良,生长缓慢。母牛易发生流产,常产出死胎,产后常有胎衣不下的现象。
【防治】
(1)预防改善营养,对妊娠母牛应注意多喂青绿饲料、优质干草及胡萝等。适当运动,多晒太阳。
(2)治疗立即更换饲料,多喂青草、优质干草、胡萝卜及黄玉米等富含维生素A的饲料。必要时,可在饲料内滴加适量的鱼肝油。药物可用鱼肝油20~60ml,内服;或用维生素A注射液5万~7万国际单位,肌肉注射。
六、维生素C缺乏症
维生素C具有抗坏血病的功能,呈酸性,所以又称抗坏血酸。其分布广泛,如青绿饲料、青贮和马铃薯等作物中含量较多。虽然在牛瘤胃内通过微生物群不能合成,反而受微生物群和化学作用加以破坏,但在肝脏内却能合成维生素C,因此,在通常饲养条件下,牛很少发病。
【病因】
凡能引起肝脏内合成障碍的因素,都可能造成维生素C缺乏并导致疾病的发生。诸如各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代谢性疾病如酮病、妊娠毒血症,各种中毒性疾病,如铅、砷、农药和某些化学药品的中毒等。由于肝脏受损伤,使正常合成功能破坏而引起维生素C缺乏症。
【临床症状】
本病的临床表现是以其所具有的生理功能损伤和破坏相一致。抗坏血酸能促进细胞间质中胶原蛋白的形成,即参与胶原蛋白的主要成分的羟脯氨酸合成,参与叶酸、酪氨酸以及机体细胞的氧化和还原反应。也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代谢,以维持血液凝固作用、毛细血管通透性和抗体产生等。缺乏时细胞间质中胶原纤维和基质成分黏多糖减少或消失,血管通透性增加,脆性提高,病牛出现齿龈肿胀、出血、溃疡、牙齿松动和骨质脆弱等症状,有的由于毛细血管变脆和通透性增大等原因,导致全身性出血。也有的在耳、颈和髻甲等处的被皮脱落、皮炎和结痂皮肤病。本病使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分泌机能紊乱,而诱发母牛酮病和不妊症、公牛精子肋降低。由于机体抵抗力降低而易发各种感染性疾病。
【诊断】
由于本病无典型症状表现,致使诊断困难。又因其缺乏是由于合成障碍所致,因此,诊断时应考虑原发性疾病的诊断。仔细检查,综合分析。通过检测尿液中抗坏血酸含量,则是判断牛机体内贮存和生理需要量的主要依据。
【治疗】
首先,对病牛应用抗坏血酸注射液,剂量1000~2000mg,皮下注射,若与维生素B族注射液并用,疗效更为明显。
同时,应根据病牛全身表现,采取对症治疗。因为,在热性传染病、严重创伤以及肝脏疾病时,血液中维生素C的水平下降,所以,应采取抗菌、消炎、解毒、保肝措施。体温升高时要用抗生素、磺胺类药物;食欲下降、营养不良者,要补充葡萄糖等。
【预防】
日粮要平衡,营养要全面。饲料品质要好,并饲喂一定量富含维生素C的饲料,如马铃薯、胡萝卜和谷物发芽饲料等。及时预防和治疗原发疾病。维生素C能提高机体抗病力,增进机体体质;而当机体发生疾患时,维生素C合成障碍,因其缺乏又促使病情恶化,因此,预防和治疗原发性疾病,是防治关键。在饲养上,要合理供应精料量,严防精料喂量过高而致使肝脓肿。在治疗时,对热性病,代谢病除针对性药物外,还必须要补充维生素C制剂,防止血液中含量降低,促进痊愈过程。
七、维生素B12缺乏症
维生素B12又称氰钴胺,所以维生素B12缺乏症也称氰钴胺缺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