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在胎粪排出后1—10小时开始排出黄色水样粪便,少数胎粪稀软呈水样,或呈污秽黄色。水样便中混有气沫和未消化的凝乳块,散发酸臭腥味,后期粪便有时混有黏液及血液,尾巴和后肢被稀便所污染,一昼夜排粪次数达10—20次之多。病犊食欲减退,精神不振,体温正常,体质衰弱而四肢无力,喜卧嗜睡。随着腹泻症状加剧。迅速发生组织脱水,皮肤弹性降低,鼻镜干燥,眼窝下陷,卧地不起而腹部蜷缩,精神沉郁,闭目聋耳。脉搏频数110—130次/分钟,心冲动增强,心音分裂、混浊,甚至出现奔马调。呼吸加快而浅表甚至出现张口哮喘,50—60次/分钟。末期食欲废绝,眼球深陷,目光冷漠,可视黏膜发绀,肛门失禁,体温偏低,四肢、耳部和鼻端冰冷,渐至垂危或死亡。
【剖检变化】
全身黏膜、浆膜不同程度地出现出血性素象变化。真胃和大、小肠空虚,有片状或广泛性条状充血、出血,偶见肠壁薄而呈半透明状。心肌营养不良而松弛或扩张,肺局部淤血或气肿,肝脏轻度肿胀或变性,肾轻度变性,肾盂有黏稠胶冻样物,肠系膜淋巴结轻度肿胀,股内肌呈淡白色。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病理变化等可作出初步诊断,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实验室诊断。
【防治】
对犊牛和妊娠奶牛的周围环境进行彻底改善,补喂钙、磷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类添加剂,临产前一个月母牛肌肉注射亚硒酸钠15—20mg,加强饲养管理,按标准供给玉米、豆饼等精饲料。将病犊置于干燥、温暖、清洁的屋内,禁乳8—10小时后,每日静脉点滴5%葡萄糖500ml,生理盐水300—500ml,酸中毒者点滴5%碳酸氢钠100—200ml。新生犊牛出生后立即肌肉注射亚硒酸钠5—11ml。灌服2倍于常时的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添加剂。灌服黄连素3—5片,乳酸菌4—6片或灌服哇乙醇、氯霉素等抗菌素。灌服胃蛋白酶10g,稀盐酸15ml用水稀释至50ml。
二十六、牛RS病毒感染症
本病是由于牛RS病毒感染而引起的一种疾病,于1968年发生于日本北海道。
【病原】
病原为牛RS病毒,是“牛流行性感冒”病毒性呼吸器官疾病的一种。但其病毒和以昆虫为媒介的其他类型的流感不同,而需要通过与病牛的直接接触或者通过人的接触而传染。所以它的发生没有特定的流行地域或流行季节,可发生于任何季节,尤以冬季发生的重症病例较多。
【症状】
主要表现为食欲废绝,精神沉郁,连续5~7天发烧至39.5℃~41.5℃,呼吸急促,咳嗽,喘息,流鼻汁,羞明流泪,流涎等。最初病牛发烧,与此同时排出水样鼻汁和眼泪,出现咳嗽症状,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呼吸急促的症状。重症病例,鼻汁中混有血液并呈脓样黏稠分泌物。由于气管黏膜肿胀和充满渗出物致使气管狭窄而出现严重的喘鸣音,病情进一步恶化后,从口中流出多量的泡沫性涎沫,鼻孔开张,呼吸困难,接着引起肺气肿,肺泡破裂后空气由胸腔进入皮下,皮下出现气肿。但只要不被细菌和病毒继发感染,症状也不会加重,在两周左右可恢复正常。
【诊断】
本病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但必须通过实验室检查才能确诊。
本病应与其他病毒性呼吸器官疾病相鉴别,鉴别的要点:没有蓝舌病的口腔炎和咽下障碍;没有牛流行病热的跛行症状;没有IBR的鼻黏膜和阴道黏膜形成的脓泡或溃疡等症状。但与副流感Ⅲ型、牛的鼻病毒、呼吸道、肠道病毒及牛下痢症等病毒感染,在临床上几乎无法鉴别。
【防治】
(1)发现病牛后要立即进行隔离治疗,而且要对牛舍进行彻底消毒。
(2)由于冬季气温较低,致使呼吸道症状加重,所以应该注意保持牛舍的温度,但必须要使牛舍保持通风良好的状态。
(3)体温变化是本病的特征,所以,必须派专人进行测温,并做好准确的记录。
(4)目前尚无直接作用于本病毒的药物,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防止细菌引起的继发感染。所以,在临床上可以进行对症治疗,对严重的呼吸道症状的病例,用抗生素和消炎剂作气管内注射,对于改善呼吸困难的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二十七、牛生殖器弯曲菌病
牛生殖器弯曲菌病,是由胎儿弯曲菌引起牛不育与流产为特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羊、犬等动物和人也可感染。
【病原】
胎儿弯曲菌为弯曲菌属成员。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孢和荚膜,一端或两端有鞭毛,能运动。在感染组织中呈弧形、撇形或S形,偶尔呈长螺旋状。幼龄培养物中菌体大小为0.2~0.5um、1.5~2.0um,老龄时8um以上。
本菌在外界环境中的存活期短,对干燥、直射日光和一般消毒药敏感,经紫外线照射5分钟可被灭活。对酸和热敏感,PH值2~3溶液中5分钟、或58℃5分钟可被杀死。本菌对红霉素、四环素等敏感。
【流行病学】
传染源为患病母牛和带菌的公牛以及康复后的母牛。病菌主要存在于公牛的精液、包皮黏膜,母牛生殖道、胎盘或流产胎儿组织中。公牛感染后可带菌数月,有的可达6年甚至终身。
自然交配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也可通过人工授精或消化道传播。
感染动物为牛,各种年龄的公母牛均易感,尤以成母牛最易感。本病多呈地方性流行。羊、犬及人等也可感染。
【临床症状】
母牛表现流产(多发生妊娠后的第5~6第个月)、不孕、不育、死胎。公牛一般无明显症状。
【病理变化】
胎儿弯杆菌主要感染生殖道黏膜,引起子宫内膜炎、子宫颈炎和输卵管炎。流产的胎儿皮下组织胶样浸润,胸水、腹水增量。流产后胎盘严重淤血、出血、水肿。
公牛生殖器官无异常病变。
【诊断】
(1)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2)实验室诊断
在国际贸易中,指定诊断方法为病原鉴定,无规定诊断方法。
病原检查取流产胎膜直接涂片染色镜检、细菌分离培养(病料接种于血液琼脂,37℃微氧环境下培养)、免疫荧光试验。
血清学检查阴道黏液凝集试验(为普查最佳方法,但不适合个体感染动物确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灵敏度高,但只适于畜群普查而不适合于个体确诊)。
病料采集公牛应采集精液或包皮垢,母牛则应吸取、灌洗或用棉拭子吸取阴道黏液。当发生流产时,应采集胎儿、胎盘、胎儿胃内容物、肝、肺。
【防治】
淘汰阳性公牛,选用健康公牛配种或人工授精,是防治本病的重要措施;隔离病牛,用抗生素治疗;加强环境卫生、消毒工作。
二十八、牛A型魏氏梭菌病
牛A型魏氏梭菌病是近几年在牛体上新发生的一种病,是全国各地牛猝死症的主要原因。
【病原】
病原为A型魏氏梭菌。本菌为大杆菌,大小为3—8um×0.5—1.0um,革兰氏染色阳性。本菌为土壤中常在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污水、人畜肠道及粪便中。以往A型魏氏梭菌主要引起人的气性坏疽,近几年来成为牛的一个恶性传染病。
【流行病学】
本病除牛发病外,马、羊、猪、犬也大量发病。一般呈零星散发,个别的呈区域性流行。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春季气候变化较大时增多。有统计发病率只有0.41%—0.97%,但致死率高达91%—95.1%,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病各种年龄牛都可发生,但青壮年膘情较好牛发病较多。在同一地区,有的村牲畜发病,而邻近村不发病,在同一村中,有的户牲畜发病,有的户牲畜却不发病。
【症状】
本病以猝死为特征,多数不见症状突然死亡。稍长一点的,可达几小时,主要有精神不振,腹痛,呼吸困难,全身肌肉震颤,大量流涎,倒地哞叫,四肢划动,很快死亡。
【病理变化】
以全身实质器官出血为明显特征。胃黏膜脱落,以瓣胃为甚;肠道出血,以空肠段明显,切开可见肠内有大量红棕色黏稠液体,肠黏膜脱落;心脏变软,心耳大量出血;淋巴结肿大变性,呈大理石样;脾肿大、出血、呈紫黑色;肺水肿,呈鲜红色;肝肿大,有出血斑;肾肿大,有出血点。
【诊断】
本病诊断难点主要是与多种引起牲畜急死的病相区分,在牛最易混淆的是一些中毒性疾病。如氟乙酰胺中毒、有机磷中毒等。因此,只有经过实验室检验,才能确诊。具体方法有:①肠毒素试验,取送检家畜小肠内容物,作1∶1—1∶1.5倍稀释后离心,取上清液0.1—0.2ml作小白鼠尾静脉注射,小白鼠3—5分钟死亡,或在1小时内死亡。而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组小鼠未死亡。此方法可基本确定为牛的魏氏梭菌病。②小白鼠中和保护试验,即用已知魏氏梭菌A、B、C、E标准抗毒素血清,与送检牛肠内容物上清液按要求比例混合后,给小鼠尾静脉接种,未死组为魏氏梭菌血清型。(对照组除外)此方法不仅能与其他疾病相区分,而且能够确定此魏氏梭菌病血清型。
【防治】
由于猝死,该病往往得不到救治。即使发病较缓,因其主要是毒素作用造成的损害,也很难治疗。只有早期发现,及早使用A型魏氏梭菌抗毒素血清才有治愈可能。对本病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一旦在当地确诊有该病的发生,应使用疫苗进行预防。目前已有多价魏氏梭菌灭活苗。魏氏梭菌,巴氏杆菌二联苗等疫苗,可选择使用。
二十九、牛嗜皮菌病
牛嗜皮菌病又叫链丝菌病、皮肤雨伤病,是由刚果嗜皮菌引起的,牛和其他家畜以渗出并形成痂块为特征的皮肤传染病。
【病原】
本菌形态是菌丝与球菌形,革兰氏阳性,菌丝分枝,有膈,向外部游出,会形成有鞭毛的游动孢子。
新鲜病料易分离细菌,在添加10%二氧化碳条件下比一般需氧培养发育良好。固体培养基上菌落为灰白色,渐渐变成淡色。本菌为皮肤的专性寄生菌,在土壤中不能存活,能运动的游动孢子具有感染力,干燥的孢子能长期存活。
【流行病学】
刚果嗜皮菌为某些牛的皮肤常在菌群。病牛和带菌牛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由于皮肤损伤、温度和雨水的相互作用,促使细菌的感染而发病。在皮肤损伤中,最常见的由牛舍内铁丝、铁钉,以及尖锐的树枝引起的外伤;吸血昆虫蜱及蝇类所致的刺伤;皮肤瘙痒而与坚硬物体摩擦所致的机械性擦伤。饲养管理不当所致的皮肤潮湿,诸如因无防雨设施而由雨水浇淋牛体;运动场泥泞而牛只卧于其中。
此外,牛只患病、免疫状况低下、长时使用糖皮质类固醇药物治疗的牛发病严重。
本病发病与雨水、昆虫有关,故呈现出一定的季节性和地区性流行。
【发病机理】
刚果嗜皮菌的致病性决定于寄生于皮肤上的游动孢子能否侵入表皮的深层组织。雨水浸渍,皮肤的创伤,为病菌侵入提供了重要途径。侵入皮肤的游动孢子发芽,发芽管伸长成菌丝,菌丝成长变粗,再产生支枝菌丝侵害毛囊,由于积集在真皮内嗜中性白细胞所产生的一种因子的作用,感染表皮下方,嗜中性白细胞积集,浆性渗出物蓄积并向表面渗出,最终导致痂块形成,真皮不受侵害。
【临床症状】
典型表现是背部皮肤出现小的、成片的、凸起的及局限的硬皮,在粘着成簇状的毛下可见水肿或小脓疮。被毛与渗出物粘着成似毛刷束形、地毯状隆起。有的是缠结的被毛完全由皮肤结痂覆盖,刮开痂皮,可见到黄绿色脓汁及粉红色皮炎。痊愈时,结痂脱落,出现新毛或残留无毛部分。除背部感染外,头部、颜面、颈部、四肢和鼻镜也常感染发病。公牛阴囊和母牛乳房皮肤时有发病。
本病全身症状轻微,但往往因炎热、潮湿及昆虫叮咬,常会影响食欲和休息,当嗜皮菌感染全身体表超过50%以上时,极易导致机体虚弱、营养不良、衰竭和败血症死亡。在有些牛群中,约有4%的牛因患此病而被淘汰。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的皮肤表皮结痂的皮炎可初步诊断,确诊应做细菌和病理检查。病理组织学观察的表皮充血、水肿及白细胞浸润和硬皮病为特征的增生性变化,并能在表皮细胞和毛囊可发现病原体。细菌检查可取病灶脓汁、涂片、姬姆萨染色或革兰氏染色,镜检寻找分枝及多膈的菌丝和平行排列的革兰氏阳性球菌样细胞丛。培养需采取痂皮、病变皮肤直接培养或研碎用生理盐水稀释后培养。
【治疗】
局部治疗对病牛,应置于干燥、清洁的牛棚内饲养。保持牛体清洁、干燥;清除病灶的痂皮、被毛及周围皮肤被毛,以减少病原体数量,局部用1%龙胆紫酒精溶液、5%水相酸酒精溶液或碘溶液涂擦。
全身治疗青霉素0.5万国际单位/kg体重、链霉素11.0mg/kg体重,1次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续注射5~7天。有人认为用碘化钾内服或静脉注射,有治疗效果。
【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经常保持牛场环境卫生和牛体卫生,清除污水、杂草,做好灭蚊、蝇工作。当有病牛出现时,应及时治疗,防止因治疗失效而将病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