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城病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病毒核酸类型为单股RNA,无囊膜。病毒可于牛、绵羊、鼠肾原代或传代细胞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病毒经卵黄囊途径接种,可于鸡胚繁殖,脑内接种乳小鼠,可发生致死性脑炎。
【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发生于牛,绵羊极少发病,一岁以下的牛一般不发病。病牛是主要的传染源,取发热期病牛的血液静脉接种易感牛,可发生与自然病例相同的疾病。病毒是由库蠓等吸血昆虫传播的,蠓吸血后,病毒可在其体内繁殖,7~10天后就能传播疾病。病的发生与吸血昆虫孳生、活动的季节和分布的地域有密切关系,多发生于8—10月间。病愈牛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
【病理变化】
病死牛可视黏膜充血、糜烂。真胃黏膜充血、出血、水肿,并见有大面积糜烂溃疡。食管从浆膜到肌层可见有出血、水肿。病理组织学检查,食管肌层的横纹肌横纹消失呈玻璃样病变,并有成纤维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增生。咽喉、舌也发生出血、横纹肌坏死。肝脏也可发生出血性坏死。
【症状】
人工感染潜伏期3—5天。病牛突发高热,体温升高达40℃以上,持续2—3天,少数可维持7—10天。精神沉郁、厌食、流泪、反刍停止、流泡沫样口涎。结膜充血、水肿。白细胞数减少。病情多轻微,2—3天可完全恢复。病牛腿部常发生疼痛性的关节肿胀。部分病牛在口腔黏膜、鼻腔黏膜、鼻镜及口唇等部位发生糜烂或溃疡。20%—30%的病牛表现为呕吐、咽喉麻痹、吞咽困难。由于饮水逆出,而呈明显的缺水。偶尔发生吸人性肺炎而引起死亡。蹄冠部、乳房、外阴部可见浅的溃疡。
【诊断】
实验诊断
(1)病原学检查
①病料采集发热期采集血液用于病毒的分离培养;也可采集病死牛的肝、脾、淋巴结等组织作为病料。此外,采集发病初期和恢复期的血液分离血清,供血清学检验用。
②染色镜检病死牛脾脏、淋巴结等组织制成超薄切片,负染后电镜观察,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约55纳米,具有囊膜。
③分离培养采集的病牛血液经反复冻融3次后接种牛肾细胞、绵羊肾细胞、仓鼠肾细胞,病毒增殖后可产生细胞病变。或者病牛血液脑内接种乳小鼠,发生致死性脑炎,取脑组织接种上述细胞系进行病毒繁殖。病料也可经卵黄囊途径接种鸡胚,病毒易在鸡胚中生长增殖。
④动物接种试验取发热期病牛的血液静脉接种易感牛,经3—5天潜伏期后,发生与自然病例相同的症状。也可用乳小鼠进行接种试验。
(2)血清学试验用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琼脂扩散试验等血清学方法进行本病的诊断和病毒的鉴定。
(3)类症鉴别牛茨城病常与牛流行热进行区别,参见牛流行热鉴别诊断。
【防治】
(1)加强检疫,不从有病国家或地区进口牛羊,防止本病传入。
(2)本病流行区可试用茨城病鸡胚化弱毒疫苗进行免疫接种。
(3)本病一般预后良好。患牛主要是因严重缺水和吸入性肺炎发生死亡,因此,补充水分和防止误咽是治疗病牛的重点。可使用胃管或左肷部插入套管针的方法补充水分。
二十三、牛赤羽病
赤羽病又称阿卡斑病,是由赤羽病毒引起牛、羊的一种多型性急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是流产、早产、死胎、胎儿畸形、木乃伊胎,新生牛发生关节弯曲和积水性无脑综合征。本病最早发生于日本,在远东和东南亚地区分布较广。
【病原】
赤羽病病毒,在孕畜可引起流产、早产、死胎、新生犊畸形以及大脑缺损。自从1961年OYA等从日本群马县赤羽村的畜舍内采集的金色库蚊和三带喙库蚊中首次分离出赤羽病病毒以来,澳大利亚、肯尼亚、以色列等国都相继分离到病毒,而有抗体阳性报道的国家则更多。由于赤羽病多发于热带和温热带,我国正处于此地理位置,且血清学调查证明了有阳性抗体存在,因此,加强对此病毒的研究已势在必行。
【流行病学】
各种品种、年龄、性别的牛都易感,绵羊和山羊也可自然感染发病。吸血昆虫是本病的主要传染媒介,特别是库蚊、伊蚊和库蠓,因此本病多在昆虫活动季节流行。病牛、羊和带毒动物是本病的传染源,通过吸血昆虫的叮咬而迅速传播。感染后,除妊娠母牛外,一般不表现异常。妊娠母牛经常只发生一次流产或产异常胎儿,但不表现体温反应和临床症状,病毒通过胎盘引起胎儿感染死亡,未致死的胎儿虽能继续发育,但都发生关节弯曲和积水性无脑综合征。分娩异常多发生于怀孕7个月以上或接近妊娠期满的牛,发生时期从8月到第二年3月,其中8~9月份多为早产、流产,10月份到第二年1月多为体型异常,2~3月以大脑缺损为最多,但在同一地区连续两年发病的牛群极少。此外本病亦可垂直传播。
【临床症状】
妊娠母牛发生流产、早产、死产或产生肢体异常犊牛,或在妊娠期满产出弱犊。在流行初期主要发生流产、早产或死产;中期主要是产出肢体异常犊牛,如胎儿关节弯曲、脊柱弯曲等;后期主要是产出大脑缺损的犊牛。母牛的食欲、精神、体温基本正常,流产前也无分娩征候。有的母牛因腹水过多而使腹围明显膨大,或因胎儿畸形而使腹部异常突出。常发生难产,即使顺产,新生犊多表现异常,四肢弯曲,脊柱呈S状弯曲,斜颈或偏向一侧,上下颌不对称,关节弯曲不能伸直,或不能站立,眼瞎,下颌齿发育不全,有的表现呼吸困难,麻痹,痴呆等。
【病理变化】
剖检犊牛,四肢、腹部或颈部皮下、肌膜和肌间结缔组织呈胶冻样出血。躯干肌呈白色或黄白色,无弹性,水肿或呈胶冻样。肌束纤维缺缩,肌肉短于骨的长度,故关节不能伸直而呈弯曲状态,这种肌肉的变化以四肢最明显,其次是头颈部肌肉、小腰肌和臀部肌肉。关节被膜样的结实韧带包围,即使切断硬直的伸肌和屈肌也不能使僵硬的关节缓解。大脑缺损,有的颞叶部分缺损,残留的脑实质与软脑膜之间积留大量的脑脊髓液,有的颞叶和顶叶缺损而使海马露出。大脑损伤一般为双侧性,脑脊髓液颜色正常、透明,但容量显着增加。瞎牛可见角膜浑浊或形成溃疡。
【诊断】
(1)现场诊断根据流行病学、症状以及流产、早产、死产犊牛和弱犊的肢体异常与病理变化,可以作为怀疑本病的依据,但确诊需进行实验室检查。
(2)实验室诊断分离和鉴定病毒为最好的确诊方法,取流产胎儿或死胎的脑、脑室液、脊髓、肌肉、胎儿胎盘以及肺、肝、脾等混合病料接种于乳鼠脑内或HmlU-1、VERO等细胞分离病毒,亦可先接种于鸡胚卵黄囊,从病变鸡胚中分离病毒,用特异性血清进行中和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等进行鉴定,亦可应用免疫胶体金技术、免疫荧光技术、酶联免疫吸附实验进行本病的诊断,或用血凝抑制试验检测吃奶前异常犊牛的血清抗体,若呈阳性反应即可确诊。
(3)类症鉴别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引起的流产、早产和死胎有时与赤羽病很相似,应注意区别。传染性鼻气管炎患牛在发生异常的同时,多伴有上呼吸道、支气管和眼结膜的炎症,而赤羽病多无此症状。亦可以进行实验室检查进行区别。
【防治】
严防引入病牛、病羊和带毒动物,消灭蚊、蠓等吸血昆虫及其滋生地,如清除积水、填平洼地,保持环境干燥和卫生;保护畜体不被昆虫叮咬,可将喷雾杀虫剂如敌百虫等,或将驱避剂喷雾在牛体上,或用防虫网防止吸血昆虫入侵牛舍。搞好环境卫生,加强牛群的饲养管理。在常发区可进行疫苗接种。目前,日本已有甲醛灭活苗和弱毒苗,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二十四、恶性水肿
恶性水肿是由梭菌引起的多种动物的一种急性、创伤性、中毒性传染病。其特征为病变组织发生气性水肿,并伴有发热和全身性毒血症。
【病原】
病原主要为腐败梭菌。水肿梭菌、魏氏梭菌等也可致病或参与致病。腐败梭菌是两端钝圆、严格厌氧的粗大杆菌,在体内外均易形成芽胞,芽胞在菌体中央,使菌体呈梭形。腐败梭菌能产生α、β、γ、δ四种毒素,α毒素为卵磷脂酶,具有坏死、致死和溶血作用;β毒素为脱氧核糖核酸酶,有杀白细胞的作用;γ和δ毒素分别具有透明质酸酶和溶血素活性。这些毒素可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组织炎性水肿和坏死,毒素吸收后可引起致死性的毒血症。腐败梭菌在自然界分布极广,其芽胞抵抗力很强,一般消毒药物短期难以奏效,但20%漂白粉、3%硫酸石炭酸合剂、5%氢氧化钠等强力消毒药可于较短时间内杀灭。
【流行特点】
在哺乳动物中,牛、绵羊、马发病较多,猪、山羊次之,鸽子也会发病。年龄、性别、品种与发病无关。病畜在本病的传染方面意义不大,但可将病原体散布于外界,不容忽视。
该病传染主要由于外伤如去势、断尾、分娩、外科手术、注射等没有严格消毒致本菌芽胞污染而引起感染。本病一般只是散发形式,但外伤(如断尾)消毒不严时,也会引起发病。
【症状】
潜伏期12—72小时。病牛初减食,体温升高,在伤口周围发生炎性水肿,迅速弥散扩大,尤其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处更明显。病变部初坚实、灼热、疼痛、后变无热、无痛、手压柔软、有捻发音。切开肿胀部,皮下和肌间结缔组织内有多量淡黄色或红褐色液体浸润并流出,有少数气泡,具有腥臭味。创面呈苍白色,肌肉暗红色。病程发展急剧,多有高热稽留,呼吸困难,脉搏细速,眼结膜充血发绀,偶有腹泻,多在1—3日内死亡。母牛若经分娩感染,则在2—5日内阴道流出不洁的红褐色恶臭液体,阴道黏膜潮红增温、会阴水肿,并迅速蔓延至腹下、股部,以致发生运动障碍和前述全身症状。公牛因去势感染时,多在2—5日内,阴囊、腹下发生弥漫性气性炎性水肿、疝痛、腹壁知觉过敏,与此同时也伴有前述全身症状。
【病理变化】
死于恶性水肿的病牛尸体腐败很快,故应尽早剖检。因腐败梭菌经伤口进入组织,繁殖并产生毒素,损害血管壁并引起毒血症,故在剖检时可发现局部组织的弥漫性水肿;皮下有污黄色液体浸润,含有腐败酸臭味的气泡;肌肉呈灰白或暗褐色,多含有气泡;脾、淋巴结肿大,偶有气泡;肝、肾浊肿,有灰黄色病灶;腹腔和心包腔积有多量液体。
【诊断】
据临诊特点,苟合外伤情况及病理剖检一般可作出初步诊断。诊断要点为:
①发病前常有外伤史。
②病变部明显水肿,水肿液内含气泡。
③病变部肌肉变性、坏死。
④若为产后发病,则子宫及其周围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等)明显水肿,内含气泡。
⑤若为去势后发病,则阴囊、腹下发生弥漫性炎性水肿。
⑥确诊尚需结合动物接种试验、细菌学诊断等。恶性水肿与炭疽及气肿疽在临床上应予以鉴别。
【防治】
外伤(包括分娩和去势等)后严格消毒及正确治疗是防治本病的重要措施。早期用青霉素或与链霉素联合应用,在病灶周围注射,甚为有效。四环素或土霉素静脉注射,尽早应用时效果亦好。亦可采用磺胺药物与抗生素并用。局部治疗可切开肿胀处,清创使病变部分充分通气,再用1%高锰酸钾或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后撒入磺胺碘仿合剂等外科防腐消毒药,并施以开放疗法。机体全身可采用强心、补液、解毒等对症疗法。
二十五、新生犊牛腹泻
新生犊牛腹泻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急性腹泻综合症。以萎顿、厌食、呕吐、腹泻、脱水和体重减轻为主要特征。
【病原和流行特点】
病原为呼肠病毒科的轮状病毒和冠状炳毒科的新生犊牛腹泻冠状病毒。1~7日龄新生犊牛容易发生轮状病毒性腹泻,冠状病毒性腹泻则以2—3周龄犊牛多发。病牛和带毒牛是主要的传染源;病毒随粪便排出,经消化道感染健牛,也可经呼吸道传播。本病一旦流行,常成群暴发,发病率高,病死率低。初乳不足,气候寒冷,卫生不良等因素可诱发本病,并增高病死率。本病多发生于冬季。
【临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