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来,看电视是极平常的一件事。但在六、七十年代的乡村,则要算稀罕事了。
那时,我在北京平谷老家的县城上小学,奶奶家附近有个规模不小的东方红鞋厂,乡村的夜溽热且漫长,村上演电影的机会不多,更多的是我们几个顽童,趁着黑夜翻墙或扒门缝儿去厂里看电视。后来,工厂的师傅们很大度,干脆将电视机搬到了大门口,与农民兄弟一起看。劳作一天的农民有的图热闹,带把蒲扇来看;有的则远远地蹲在台阶上听声儿。只有孩子们欣喜若狂,在人群中挤来挤去,大呼小叫,不一会儿就钻不动了,原来来得早的人们用马扎、长条凳把前边挡住了,后边的人只能抻着脖子看。农村的夜晚蚊虫特别多,人多又爱出汗,蚊子叮,小咬儿扑,可人们兴致盎然,乐此不疲。在那个只有八个“样板戏”的年代里,小小的黑白电视机吸引了许多四里八庄的乡亲,天天把电视机围得水泄不通,那变幻的图像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以后,县文化馆在院子里公开放电视,五分钱一张票,那天演的是越南故事片《森林之火》。我们一群小伙伴聚精会神地坐在长凳上,但由于信号太弱,看一会儿,等一会儿,不是没声音,就是没图像,急得工作人员转完天线扭旋钮,最后还是没看成,白花了门票悻悻而归。
参加工作以后,家里买了一台孔雀牌12英寸黑白电视机,频道虽然少些,但可以随心所欲地调节目看,再也不会挨挤、挨咬了。多少年过去了,我们都长大成人,自立门户,家里又添置了平面直角遥控彩电。女儿爱看动画片,妻子偏爱冗长、缠绵的电视连续剧,只有我爱看译制片和体育节目。每每发生冲突,大丈夫只有高姿态罢了。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伴我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看电视几乎成了我们三口之家业余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通过看电视这一司空见惯的琐事,可以清楚地洞见改革开放给我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循着这一轨迹,不难看出中国当代历史发展的嬗变与进步……
1994.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