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作家劳伦斯在《无意识幻想曲》中,对人与人性的秘密进行了独到的探索。他认为:“位于腹腔正中(肚脐以上,胸部以下部位)的‘太阳神经丛’是一个巨大的神经中枢,它能充分感受人的喜怒哀乐。”近几年,英国﹑美国和俄罗斯的学者所进行的相关研究也发现:人有两个大脑,一个位于头部,一个藏在人的肚子里面,称为“腹脑”。两者相互联系,就像一对连体婴儿,一个出毛病后,另一个也受其影响。
这个位于肚子中的“腹脑”也拥有大约1000亿个神经细胞,与大脑神经细胞数量相当,它也能够像“大脑”一样感受悲伤情绪。
参考《人的秘密:无意识幻想曲》,(英)D H 劳伦斯,上海人民出版社。
参考《科学家发现:人有两个“大脑”》,世界科技网,2003年07月05日。“腹脑”通过迷走神经与大脑联系在一起,它能下意识地储存身体对所有心理过程的反应,而且每当需要时就能将这些信息调出并向大脑传递。不仅在大脑留下印象,还会在“心”里打上烙印,这就是为什么伤心绝望能使一个人心力交瘁的原因。
随着DNA音乐、蛋白质音乐、脑波音乐的诞生,人们一直想弄清楚我们的大脑里,甚至基因里怎么会出现音乐一样的活动特征呢?DNA音乐的产生实际上沿自一次突发奇想。
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正在对基因的碱基序列进行测序,这是一项单调乏味的工作。突然,研究人员产生了一个灵感,如果把基因中的四个碱基按人类所作的音符连接起来,在对基因测序时就可以让电脑终端产生音响,既可以让研究工作变得轻松有趣,又可以根据音响的性质和高低判断研究是否失误或碱基对的排列是否正常。
实际上对DNA的分子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我们不难发现,DNA中的碱基排列同音乐中的旋律颇为相似。如果把DNA的双螺旋结构打开,像钢琴琴键一样排列起来,将其中的遗传信息转换为音符,这时用钢琴演奏起来,大家就可以听到一段美妙的音乐了。DNA音乐问世后,整个生物学界轰动了。在美国、英国学者和日本其他科学家的努力下,DNA变奏曲、DNA组曲等应运而生,它们以迷人的旋律赢得了众多的观众。1985年,美国霍普医学研究所的大野博士根据人体胰岛素β链遗传基因的碱基排列创作出乐曲,其音符的排列模
参考《科学家搞研究不忘找乐》,《新闻晚报》,2005年07月03日。
参考《轰动生物学界的DNA音乐》,《自然与人》1986年第六期。式与肖邦的《葬礼进行曲》第三乐章的中间部分旋律非常相似,据说听起来让人感到非常悲哀、孤独和迷惘,似乎眼前有一个凄楚苦难的老人在冷漠的世界中寻找最后的归宿
另外,日本科学家池谷裕二研究发现:脑神经细胞的活动也像音乐一样有节奏。大脑的神经细胞构成网络,通过电子信号传递信息。池谷在检查这类电子信号时,发现很多神经细胞都反复按着一定的顺序活动,看上去,它们的活动都具有旋律特征。我国学者梅磊教授等人,用计算机扫描技术从人脑波涨落信息中提取了一种超慢几率波, 简称S波,它具有显著的谐振性质。也就是说,大脑本身的活动特征也具有音乐旋律的特征。
由于大脑中参与记忆和情感的DNA分子中的碱基排列﹑脑内蛋白质分子中的氨基酸排列﹑脑神经细胞有节奏的旋律活动特征等等,同音乐中的旋律结构颇为相似,实际都是音乐旋律的体现。所以,跟随音乐的节奏和意境,在音乐声波的作用下,导致大脑神经细胞、脑内DNA分子和与情感有关的蛋白分子发生电磁共振,这样,人的情绪与音乐意境就产生了跟随互动或遥相呼应的耦联作用,于是,人就会产生一系列的情绪反应和生理反应,从而使人心潮起伏。这就是为什么音乐具有把人从神志恍惚和神经紧张中拯救出来的非凡魔力!因为音乐触动了人类的“旋律性感应按钮”。
在难忘的旋律中,何以能唤起对悠悠岁月的回味!因为其感受的过程就是脑内分子或细胞所进行的一种感应跃动,脑细胞或脑内分
参考《日科学家:部分脑神经细胞活动有固定节奏》,新华社,2004年05月14日。
参考《气功的科学基础》P90,谢焕章编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子将会以波动的形式与之共鸣。因为,我们的大脑和“腹脑”(腹部神经丛也拥有一千亿左右的神经细胞)中本来就存在着具有旋律结构的细胞和分子。正是基于这一原理,我们才能够在多年以后,仍可以回忆起久违的音乐旋律。栩栩如生的往事画面映入眼帘,与此同时,感觉一阵阵悦耳悠扬的乐曲缥缥缈缈传来,令人耳目一新,心旷神怡
音乐旋律在大脑中应该是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局域区块水平→全脑水平上,瞬间逐级整合放大感应的,信息每向前传递放大一层,对音乐旋律的心灵感受就越强烈,随着时间的延长和旋律的起伏,才能逐渐全面的感受旋律的内涵或细节信息。如此反复地不断刺激反馈,最终在脑内乃至心脏的“腹脑或太阳神经丛”引起全面共鸣,才会心潮澎湃
近些年,莫扎特的美妙乐曲被用来治疗老年痴呆症在内的许多疾病,被称之为“莫扎特效应”。有科学研究显示,当一个人听音乐时大脑的许多不同部分都处于活跃状态,其中一些最活跃的部分与人们进行空间推理时的活跃部分是相交迭的,尤其是优美的音乐旋律和节奏可以使大脑沉醉在安乐平静的状态。莫扎特的音乐模式平均每20到30秒会重复一次,这与脑电波的频率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些活动频率相一致,这可能就是莫扎特音乐神奇效果的奥秘所在。
音乐本身是一种有规律的声波振动,它可以直接作用于与情感密切相关的大脑边缘系统和脑中的其他神经网络中,它与大脑和机体器官的“旋律性”振荡可以产生感应谐振,潜移默化地调整了大脑中
参考《精神X档案揭秘》,科学教育出版社。神经细胞和机体细胞的有序化程度,使一些生物活性分子得到激发,从而调整了人体生理节奏,达到调治疾病的目的。另外,当人们倾听与大脑α波相似或一致的音乐旋律时,可促进“脑内吗啡”的分泌,它是天然的“止痛药”,这是听音乐能止痛的原因之一。其次,合适的歌曲频率会与人在痛苦时的情感频率产生共振,从而让人的身心能够融入音乐所表现的意境中,使痛苦的情绪得到舒缓或释放,身心自然会好受些。
最后的结论,音乐疗伤是因为人们期望音乐能够帮助自己,是这种期望战胜了伤痛。
为什么老板和员工的关系就是分蛋糕
全球化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总的来看,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在此过程中,出现了相应的地区性、国际性的经济管理组织与经济实体,以及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精神力量的跨国交流、碰撞、冲突与融合。美国学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在其著作《世界是平的》一书中认为:“全球化不只是一种现象,也不只是一种短暂的趋势。它是一种取代冷战体系的国际体系。全球化是资本、技术和信息超越国界的结合,这种结合创造了一个单一的全球市场,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一个全球村。”
任何事物都是由相反的两极力量或相对的两面所组成,二者组成了一个统一、平衡的力学体系。阴阳结合体中的两种势力趋于平衡时,阴阳结合体有利于发展,阴阳两种势力远离平衡时,阴阳结合体趋于消亡,呈现出物极必反的力学特性。
太极的阴阳两部分由一条S形曲线分隔开来,对立的双方围绕中心呈现出螺旋式的演化并交合为一体。如果把它作为一个“社会运行的太极体系”,它体现的是一种你只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全球化运行机制。
依据“太极力学”的平衡原理,世界有序运行的基本模式应该是:多种文明相互借鉴、渗透共存,国与国之间相互依存和谐相处,即便是有“帝国”存在,也应该是由几个“帝国”以“太极平衡模式”共存,才符合全球化的“社会太极图”运行机制。就像动物世界,狮子、老虎、猎豹、群狼、大象等“强权”多极鼎立,其它动物也以各自的生存之道与自然共处于一个多极的相互制约、动态平衡、有序运行的繁衍演化之中。
如果出现了像“恐龙时代”那样的单极“强权”鼎立,如果制约依存丧失殆尽,生存之道被打乱,和谐有序变成了杂乱无章的恐怖景象,最终消亡。
跨地域的竞争与合作,促进了“全球化太极力学平衡运行模式”的形成,世界不可能变成一个“强者”通吃的“赌场”。简单的几何原理告诉人们,多极化的世界远比单极化的世界稳定系数更高,这是因为力量平衡作用的结果。
就像老虎、狮子、北极熊这样的厉害角色,即便是虎视眈眈,也只能动态平衡相处,如果其中一方想征服或吃掉另一方,都会有灾难性的后果。
美国著名战略思想家巴奈特在其著作中指出,全球化形成的新世界体系支柱,是一系列“功能核心”国家各国的关系密不可分、互相依赖,彼此之间不再是“你输我蠃”及“零和”的绝对关系。而应该了解到“双蠃”才能为彼此带来最大的优势。此外,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没有所谓“统治者”,只有规则制订者。即参与博弈的各方通过各种各样的理性竞争与合作,在为自己努力争取最大利益的同时,也给整体带来了“额外的”“更多的”利益,也就是整体利益大于各参与方所得的利益之和。这也符合“社会太极图”的和谐运行理念,即对于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赖”的“太极统一体”而言,作用是相互的,有利于对方就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整体,反之,则亦然。
实际上,在全球化的视野中,国与国之间不管在经济方面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彼此依存,即便是政治与军事互动机制也符合“社会太极图”的运行法则。关于政治和军事的关系问题,可以这样解释,即政治是“柔性的军事”,军事是“极具烈度的政治”,甚至是“流血的政治”。
概括地说,全球化就是人们内心的欲望和利益最大化的博弈,只要利益最大化,一切就是合理的,任何理由和借口都可以粉饰和美化。这就好比老板与员工的关系,他们的关系就是分蛋糕,一开始大家做蛋糕,等蛋糕做大了,就成了分蛋糕,关键是谁分得最大的那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