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南湖,碧波荡漾,风光秀丽。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举行。7月30日晚,因突遭法国巡捕搜查,会议被迫休会。8月2日上午,“一大”代表由李达夫人王会悟(嘉兴乌镇人)作向导,转移到嘉兴,在南湖一艘画舫中续会,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选举产生了中央局领导机构,从而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
新中国成立后,在南湖中的湖心岛建立了革命纪念馆。1963年12月,董必武为之题联:
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
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
上联回顾建党之时情形,取意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下联展望当今革命形势,豪情油然而生。该联现悬挂在湖心岛烟雨楼正厅。
1964年4月5日,董必武重来南湖。他登上画舫,感慨万千,挥毫题诗:
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导工农。
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
董必武1885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安县城(今红安)的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在青年时代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20年在湖北建立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出席中共“一大”,随后回湖北,负责建立和发展党组织,任中共武汉地方委员会书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央党校校长、最高法院院长等职,从事党和红色政权的建设工作。
1934年,已近50岁的董必武以顽强的意志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他经常把组织配给自己的马匹让给伤病员骑,自己却拉着马尾巴爬过雪山,拄着拐棍走过草地。到达陕北后,董必武任中央党校校长、代理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
抗日战争时期和日本投降后,董必武是中共和国民党谈判的代表之一,协助周恩来主持南方局的工作。在国统区工作十年中,他临危不惧,勤奋工作,广交朋友。民主人士黄炎培赞董必武“平和露出刚方性,渊默能兼激辩才”。
1944年4月,董必武寄延安友人诗一首:
小园芳草绿萋萋,寒食清明日又迷。
生活恰如鱼饮水,进修浑似燕衔泥。
心悬大局忧无补,绩著边隅喜可稽。
远念延安诸努力,奋飞不得亦思齐。
该诗表达了他心向延安,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其中,“生活恰如鱼饮水,进修浑似燕衔泥”句,堪称修身格言。
1946年,为纪念八路军牺牲烈士,在邯郸修建了烈士陵园,董必武为之题联:
爆革命火花,生有光芒照日月;
作献身金鉴,死留正气壮山河。
该联从生死大处着墨,词雄气壮,感奋人心。
董必武早年留学日本,专攻法学,后来成为我国最早的优秀的无产阶级法学家。新中国成立后,他协助周恩来迅速建立了国家的政法机构,组织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规,成为我国法制建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1955年秋,时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董必武在兰州视察工作时,发现一桩关系4条人命的疑案,随即亲自过问。原来这年五六月间,宕昌县一带连下暴雨,造成农业成灾。部分农民自发去庙里求神止雨,并搭台唱戏还愿。乡干部强行制止。发生争执后,群众殴打并捆绑了乡干部。这时戏台上挤的人过多,造成了戏台倒塌压伤群众的大事故。事后,抓住“首犯”7人,县人民法院以“利用迷信煽动群众篡夺政权的现行反革命罪”,判处四人死刑,一人无期徒刑,两人有期徒刑,正报省高院审核。董必武听后建议重新调查,弄清事实,一定不能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董必武当场还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提高警惕,肃清一切特务分子;
防止偏差,不要冤枉一个好人。
后经三级调查组复查核实,为此案做出“由于群众迷信思想,干部工作方法简单引起纠纷”的结论,原判7人改判无罪教育释放,避免了一起错案。当地干部群众说:“董老一副对联救了四条人命。”
新中国成立后,董必武历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副主席、代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可谓位高权重。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一生把自己视为人民公仆,以党和人民的“老牛”、“布头”自勉,他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我好比一块碎布,哪里有洞洞,党要用我去补,我就把它补起来。补洞的工作搞得好不好,有时也关系到革命的成败。”他毕生不吸烟、不喝酒,对一粒米、一张纸都非常珍惜,牙刷和毛巾总是用到不堪再用时才更换。他对子女及亲友的要求也很严格,不允许他们有任何特殊要求与行为。
董必武一生坚信马列,对中国前途充满信心。1975年3月5日,董必武九十初度,作七律一首:
九十光阴瞬息过,吾生多难感蹉跎。
五朝敝政皆经历,一代新规要渐磨。
彻底革心兼革面,随人治岭与治河。
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
同时自题寿联一副,以表为革命立新功之忱。联为:
新功未建长伏枥,
老本无多早啃枝。
1975年4月2日,董必武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