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佩孚是北洋直系军阀首领,但与其他军阀不同的是,他的传奇人生有着甚为矛盾的记录:他极具政治野心,曾统兵数千万,占据几省的地盘,图谋武力统一中国;但他没有私蓄,也没置田产,有清廉名;他一生反对革命,从率兵与蔡锷的护国军作战,到武力对抗孙中山,再到镇压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手中沾满人民的鲜血;但他生平崇拜关羽、岳飞,面对日寇的威胁利诱,坚决不当傀儡汉奸,最后不明不白地死在日本人手里。
吴佩孚字子玉,山东蓬莱人。1874年出生,22岁考上秀才,次年因得罪乡绅而被革除功名,并被通缉。一心想通过科举为官的梦想破灭后,吴佩孚投奔淮军,开始了戎马生涯。在军中,吴佩孚因作战勇敢,随机应变而被北洋军阀曹锟看中。此后便青云直上,从下级军官一直当到“孚威上将军”。1922年发生直奉军阀大战,直系取得胜利。吴佩孚先后被任为两湖巡阅使,直鲁豫三省巡阅副使,开府洛阳,一时声威赫赫,如日中天。
1923年4月,吴佩孚在洛阳做50大寿,各地的军政要人和文化名人、各国驻华使馆的武官纷纷前来捧场,满城冠盖如云,盛况空前。所送的寿礼也让人们大开眼界:安徽督军马联甲送黄金麻将一副,长江上游总司令兼第八师师长王汝勤送五寸高纯金八仙一套,湖北督军萧耀南送汉口法租界功德里铺面及住宅50余栋之房地契,山西督军阎锡山送宋版《全唐诗》及清末广东水师提督李准手写小篆《十三经》各一部。然而,最令人瞩目的“重礼”却是原维新派首领、著名学者康有为送的一副寿联。联为:
牧野鹰扬,百世功名才半纪;
洛阳虎视,八方风雨会中州。
“牧野”是古地名,今为河南淇县,是周武王克纣处。上联以“武王克纣”称誉吴佩孚的武功,溢美之词无以复加。洛阳古称“中州”,“洛阳虎视,八方风雨会中州”道出了当时局势和吴佩孚傲视群雄的心态。吴佩孚见了大喜过望,立即赏给康有为大洋千元。如果单以文字论,该联用典精当,文采斐然,堪称佳作。然而,捧吴捧过分了,未免有“傍友”之嫌。
南通状元张謇的一副贺联写得也有气势:
万里成名,似雷及远;
百年上寿,如日方中。
但也是颂之太过,其实难副。
时过一年,1924年9月,直奉二次开战。这次是张作霖把直系打得大败,吴佩孚在中原已无立足之地,1925年3月3日,不得不从黄州乘“决川”号兵舰逃往岳州,托庇于湖南省长赵恒惕。
赵恒惕是吴佩孚的部下,待吴佩孚还算客气,陪他游览岳阳楼。在他52岁生日时,大摆宴席,放40架烟火为其祝寿——这当然比不上洛阳50寿辰的派头了。赵并赠以贺寿联:
平生忧乐关天下,
此日神仙醉岳阳。
上联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下联则是用“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的传说。虽寓赞颂之意,但多半是安慰话语。吴佩孚踌躇满志的风光不再,此时他的随员也如鸟兽散:从黄州到岳州,吴佩孚身边还带着3艘兵舰和2000卫队,到52岁寿辰之时,随员只剩300人。有人题联嘲之:
昔日洛阳,今日岳阳,孚威威不行,带三百名卫兵,同是囹圄拘法舰;
胜者奉系,败者直系,秀才才已尽,放四十架烟火,几疑烽燧遍榆关!
联中紧扣吴佩孚的“秀才出身”和曾任“孚威将军”之历史嘲之,尤其是“放四十架烟火,几疑烽燧遍榆关”句,更是极尽挖苦讥讽之能事。
1926年夏,北伐战争开始,吴佩孚赶赴前方督战,在鄂南汀泗桥、贺胜桥连遭惨败。10月北伐军攻占武汉三镇,吴部主力被歼,从此更一蹶不振。1927年5月,吴佩孚率残部去四川投靠军阀杨森、刘存厚。去四川的路上,为了躲避冯玉祥和蒋介石部队的追杀,吴佩孚一行人总是选择有土匪出没的荒凉山野而走。每过一处山寨,他都让士兵拿着“吴佩孚”大张名片,向绿林好汉借路,一路上居然有惊无险,总算到达了巴东。
当时有人改唐诗人王昌龄的名作《芙蓉楼送辛渐》讽之。王昌龄的原诗是: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有人将该诗四句次序颠倒,改为:
一片冰心在玉壶,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寒雨连江夜入吴。
该诗道尽了吴佩孚败走的狼狈相,堪称巧思。
吴佩孚在蜀道跋涉途中,亦感慨赋《入蜀》诗一首:
曾统貔貅百万兵,身衰蜀道苦长征。
疏狂竟误英雄业,患难偏增伉俪情。
楚帐悲歌驻不逝,巫云凄咽雁孤鸣。
匈奴未灭 家何在,望断秋风白帝城。
诗中虽以“疏狂”来粉饰自己事业惨败的原因,并仍以”英雄”自诩,但全诗表述了他失败后的孤独凄凉,倒是他心境的真实写照。
在白帝城居住期间,日本人趁机找上门来。日军上海舰队司令、海军少将荒城二郎和海军驻上海特务机关长秀藤大佐专程前来游说吴佩孚,表示愿意帮助山炮500门、机枪2000挺、步枪10万支,还有其他军事物资,并赠饷银100万元,支持吴佩孚东山再起,重夺天下。吴佩孚摇摇头说:“我过去有枪何止10万,有钱何止100万,由此可知天下事的成败利钝,绝不在于有多少枪和多少钱!我们中国人家里的事,应该:由中国人自己来管。贵国的好意,我吴佩孚敬谢不敏了。”
吴佩孚是秀才出身,与一些“绿林好汉”出身的军阀不同,在戎马生涯中,亦不时有些附庸风雅之举。
1914年,吴佩孚驻军岳州,听说湖北名儒吴獬在金鄂书院执教,便带着勤务兵,骑着高头大马前往拜访。不料吴獬以“今日上课,恕难会客”为由,拒不相见。吴佩孚吃了闭门羹,只得怅然离去。1917年,吴佩孚已升任师长,再次经过岳州时,轻车简从,二度前往书院求见吴獬。他执礼恭谨,自称学生,恳求吴獬赠幅墨宝。吴獬题写一联相赠:
民国正需廉耻将,
吾家曾出广平侯。
广平侯系东汉光武帝时名将吴汉。对联的意思是劝吴佩孚要做一个有廉耻的武将,不要辱没吴氏先祖。吴佩孚深为感动,一直把这副对联挂在厅堂,奉为座右铭。据说他后来标榜的“三不誓言”——不住租界、不积私财、不纳妾,就是受了这副对联的影响。
吴佩孚自己撰写的一些诗联亦见文采。如赠机要秘书杨圻联:
天下几人学杜甫,
一生知己是梅花。
又如挽幕府秘书长郭绪栋联:
国尔忘家,公尔忘私,遽抛老母孤儿,有我完全担责任;
义则为师,情则为友,此后军谋邦政,无君谁与共艰难。
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吴佩孚因冯玉祥倒戈而失败,南下暂蛰居于湖北与湖南交界的鸡公山。在过生日那天,亲朋好友仍来祝贺。他的老部下萧耀南任湖北军务督办,送给他一副寿屏,题句为:
蓬莱此去无多日,
此句是改用唐李商隐诗“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隐含讽刺之意。吴佩孚见后冷冷一笑,对以:
萧郎从此是路人。
该诗出自唐崔郊诗“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两人交往从此断绝。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吴佩孚诗赠给张学良。诗云:
棋抨未定输全局,宇宙犹存待罪身。
醉酒妇人终短气,千秋谁谅信陵君!
张学良丢失东北,是奉命不抵抗。吴佩孚可能不知实情,然而他在诗中严词责备此事,倒是爱国心的显现。
“九一八”事变后,吴佩孚移居北平,算是解甲闲居了。他书联明志:
得意时清白乃心,不纳妾,不积金钱,饮酒赋诗,犹是书生本色;
失败后倔强到底,不出洋,不走租界,灌园抱瓮,真个解甲归田。
该联自命清高,其实不然,他并不甘心在中国政治舞台上销声匿迹。在他家中,原“孚威上将军”行辕的“八大处”依然保持,随从人员,悉依旧制编列。
1938年年中,日本帝国主义为摆脱它在中国陷入长期消耗战困难,实行“以华制华”方针,开展政治诱降和建立傀儡政府的工作,并把吴佩孚作为主要工作对象。日寇使尽招数,但都遭到吴佩孚的婉言谢绝。吴佩孚有自己的算盘:他既想借助日本人的力量重返中国政治舞台,又不愿意背上汉奸的恶名,把拥兵自重作为“出山”的条件。日本特务头子土肥原想出一个花招,提出要吴佩孚召开中外记者招待会,先表明他愿意“出山”的态度,才能进一步商谈“出山”的细节。
1939年1月31日,130多名中外记者接到日本当局的通知,早早来到位于北京东四什锦花园的吴宅大厅。日本当局出动了大批军警,名为保卫吴宅,实则给吴佩孚施加压力。招待会一开始,日本特务给吴佩孚送上了讲话稿。不料吴佩孚把讲稿瞟一眼,就递给身边的随从,自行发表即席演讲。他朗声说:“余在正式任职之前,必须先声明三点:第一,中华民国应是保持领土完整和主权尊严的国家;第二,作为和谈的前提,日本军队必须退回事变前的驻地,把华北政权交给绥靖委员会;第三,绥靖委员会在建立了政权和军队之后,始可在日本和重庆政府之间进行和平或武力调停。余在国内战争中已有数次调停经验,所以对此是充分自信的。这三点条件日方如不答应,余出山任职之事断难从命!”
全场记者顿时为之哗然。日本特务机关弄巧成拙,气得咬牙切齿。吴佩孚这一举动,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国民党重庆政府一些要人给吴佩孚发电表示钦佩和慰勉,中共也对吴佩孚不当汉奸之举给予高度评价。日本人为促使吴佩孚“出山”花费巨大的人力和财力,先后共耗费3000万元巨款,到头来却一无所得。
1939年11月24日,吴佩孚牙疼致病,经中西医师采用各种疗法仍不见效,病情越来越严重。12月4日,日本特务机关的川本芳太郎带着军医寺田及汉奸齐燮等来到吴家,由寺田强行为吴佩孚动手术,家人及部属坚阻无效,结果血流如注,一叫而绝。
吴佩孚是死于牙疾引起的败血症,还是被日寇谋害而死?当时引起舆论界种种猜测。然而吴佩孚一直到死,没有在日寇威逼利诱下当汉奸,总算保全了晚节。
吴佩孚逝世的消息传到抗战的“陪都”重庆,军政界召开追悼会。蒋介石送了一副挽联:
落日黯孤城,百折不回完壮志;
大风思猛士,万方多难惜斯人。
上联赞扬吴佩孚身处敌占区,始终不为日寇所屈;下联的“大风思猛士”,典出汉高祖平定天下后,回乡宴请乡亲,唱《大风歌》的故事。蒋借此以刘邦自比,俨然表明自己是“抗战领袖”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