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大文豪高尔基在他著名的长篇小说《克里木·萨姆金的一生》中,对李鸿章有一段精彩的描述:
“在阿尔泰展览厅里,李鸿章在各色宝石陈列台前停住,小胡子直抖动。翻译官马上要求打开玻璃柜。而当启开那沉重的玻璃盖之后,这位中国老人不慌不忙地从袖子里伸出手来,那衣袖好像自己会动似的,一下子滑向了胳膊肘,于是这只老朽不堪的铁青手臂上纤细的、留着长指甲的手指伸进玻璃柜,从一块白色大理石板上操起一枚巨大的绿宝石——这个展厅最珍奇的展品。李鸿章把绿宝石举到眼皮底下,来回瞧着,微微点了点头,便把那只拿着绿宝石的手藏到衣袖里去。
“‘这宝石他要了!’翻译官彬彬有礼,笑容可掬地解释李鸿章的这一举动。
“法布里丘斯将军吓得脸都白了,结结巴巴地说:‘可是……请原谅!我无权做主馈赠礼品哟!’”
“此刻这位赫赫有名的中国人已经走出了展览厅,正朝博览会的出口处走去。”
看了高尔基这段描写,我们不禁目瞪口呆。堂堂的清朝重臣,出访俄罗斯时,居然如此大胆放肆?这是小说的艺术加工,还是移花接木的表演?但高尔基在小说之外却言之凿凿:“关于李鸿章拿走那颗大绿宝石的事,是法布里丘斯将军在彼得堡雷契金将军寓所亲口对我说的。”
高尔基是大名人,我们没有理由怀疑他说的话。并且,从国内权威的资料中,我们找到了相关的印证。《辞海》“李鸿章”条目中载:“1896年接受帝俄贿赂,在莫斯科签订《中俄密约》,出卖主权,允许俄国在中国东北修筑铁路等。”《中国历代名人辞典》则说得更清楚:李鸿章“1896年接受沙俄300万卢布的贿赂,签订了卖国的《中俄密约》。”我们不妨作这样的推测:李鸿章拿走那颗巨大的绿宝石,或许是贿赂的一部分?或许是那300万贿赂的一部分?否则,一个弱国的使臣怎么会有如此胆量,竟敢在列强家里撒野?
在中国近代史上,李鸿章是个臭名昭著的卖国贼,经过他的手,清廷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尽管近些年来,有些人怀着恻隐之心,以“弱国无外交”之说,为李鸿章冲淡罪责,但李鸿章的所作所为,国人早已将他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了。近代民间流传的一些对联故事,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百姓对李鸿章的讽刺和痛恨。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由于清廷腐败无能,手握重权的北洋大臣李鸿章一意避战求和,招致战争失败和北洋水师覆没,由李鸿章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在此以前,李受到“褫去黄马褂”的处分。当时,正值京城上演《白蛇传》,昆曲名丑杨鸣玉(又名杨三)在“水漫金山”一场中饰龟丞相。他故意对穿黄马褂上场的鳖精插科打诨道:“娘娘有旨,攻打金山寺,如有退缩,定将黄马褂剥去。”观众心领神会,满堂哄笑。有爪牙密报李鸿章。后来,杨鸣玉被抓入监牢,不久病死。有人为此撰联:
杨三已死无苏丑,
李二先生是汉奸。
李鸿章在家排行第二;其兄瀚章,人称“李大先生”。故“李二先生”指李鸿章。该联对杨三之死深表惋惜,同时直斥李鸿章是卖国汉奸。
另有一副对联是这样写的:
卯金,顺写是刘,刘将军镇守台湾,应赐永福;
子木,逆书为李,李傅相出卖祖国,当罪鸿章。
刘将军指清末广东南澳镇总兵刘永福,他曾率兵镇守台湾,为捍卫祖国领土作出贡献。该联以拆字嵌名手法,将刘永福护台卫国与李鸿章投降卖国对比,褒贬分明,讽刺有力。
还有一副联则模拟李鸿章与代表日方签约的伊藤博文对话。
伊问:
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将来怎样?
李答:
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肚量,量也无妨!
形象地勾画出侵略者的嚣张狂妄与李鸿章的厚颜无耻。
清代光绪三年,长江黄河一带灾情严重,民不聊生,哀鸿遍野。当时李鸿章任文华殿大学士(相当于宰相职务),他是安徽合肥人;翁同稣任户部尚书(相当于古代大司农职务),他是江苏常熟人。有人撰联道:
宰相合肥天下瘦,
司农常熟世间荒。
“合肥”、“常熟”均一语双关,极具讽刺力,成为脍炙人口的妙联。不过,平心而论,将翁同稣与李鸿章“捆绑”问罪,于翁氏不大公平。在1894~1895年的中日战争中,翁同稣是反对李鸿章求和,并支持康有为的维新变法的。他从政也还比较清廉,不算是贪官。
另外一副讽李鸿章的对联则真有点“不雅”了,有人以“李鸿章”和“女阴”做了个分咏格的“诗钟”。诗钟的规定是既要对仗工整,而分咏的事物又必须隐藏在联意之内,让读者去猜。联为:
举世共推和事老,
大家都是过来人。
李鸿章以擅长与列强“议和”著名,上联“和事老”显然是作反语嘲讽他。此联虽然不雅,但也可以见到当时人们对他的鄙薄。
然而,李鸿章也自觉委屈,他曾题联自我解嘲:
受尽天下百官气,
养就胸中一段春。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厚黑学”算是修到家了。
李鸿章另有自题门联:
享清福不在为官,只要囊有钱,仓有粟,腹有诗书,便是山中宰相;
祈大年无须服药,但愿身无病,心无忧,门无债主,即称地上神仙。
其实,李鸿章作此联时,官居文华殿大学士,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以当朝宰相言愿做“山中宰相”,未免滑稽可笑,只不过是无病呻吟,故作清高罢了。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并很快攻到京城,慈禧太后仓皇出逃。为了求和,慈禧太后任命李鸿章为议和大臣,全权授予“便宜行事”的权力。1901年9月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条约规定:中国向列强赔款4.5亿两白银,加上利息达9.8亿两;拆除大沽炮台等。从此,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辛丑条约》签订两个月后,李鸿章病死于北京,作为支撑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的最后一根朽木,终于悄然塌下。临终前,李鸿章留下一首绝笔诗,由其子代为录出。诗为: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了,请君莫作等闲看。
诗中沉浸着无限的心酸与悲哀,但已经于事无补。徒有大清帝国的挽歌,笼罩在早冬时节,令八旗子弟黯然神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