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郑成功于1662年率军打败了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了我国神圣领土台湾。这首题为《复台》诗,回顾了驱逐荷夷、光复台湾的艰难历程,赞颂了将士们同甘共苦、同仇敌忾的奋斗精神。
郑成功出生于1624年,原名森,小名福松,字大木。15岁举秀才,21岁随父亲郑芝龙赴南京,为监生。隆武元年(公元1645年),被南明皇帝赐以朱姓,改名成功,任御营中军提督。因此世人尊称之为“国姓爷”。郑成功勤奋好学,曾题联自勉:
养心莫善寡欲,
至乐无如读书。
上联出自《孟子·尽心下》“养心莫善于寡欲”,下联出自《史典·愿体集》“至乐无如读书,至安无如教子”。
1646年秋,清兵进攻福建,隆武帝被擒。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率兵投降了清朝,临行前写信约郑成功同行。郑成功忍着和父亲决裂的痛苦,毅然回信说:“从来父教子忠,没听说过父教子作贰臣的。现在父亲既然不听儿子的忠谏,决意投降,事已至此,将来倘有不测,做儿子的只有缟素报仇而已。”郑成功与父亲分道扬镳,在广东南澳起兵,继而以厦门、金门两岛为基地,坚持抗清斗争,南明永历皇帝封他为“延平郡王”。
郑成功在坚持抗清的同时,积极筹划收复被荷兰殖民者侵占的我国领土台湾。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亲率战舰120艘,将士25000余人出征,次日一举攻克澎湖。不料遭台风阻遏,滞留7天,而风势仍强,此时粮草已显拮据,部分将士要求等到风停后再进军。郑成功却断然传令起锚,避开荷军重点设防的要塞,攻其不备,迅速登岛攻占了赤嵌城。经过近10个月的艰苦战斗,荷军伤亡惨重,势穷力蹙。1662年2月1日,荷兰侵略军被迫投降,被殖民者霸占达38年之久的宝岛台湾终于回归祖国怀抱。
郑成功在他收复台湾5个月后,不幸因病逝世,终年39岁。
郑成功死后,清政府统一了台湾。郑成功的后代将其遗骨移葬福建故土时,康熙帝敕派官员一路护送灵柩,并亲书挽联一副:
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清军入关后,明朝各镇总兵多心萌异志。唯有郑成功固守厦、金两岛,并兴师北伐,争夺东南半壁江山。后来又收复台湾,以为据点,坚持抗清,忠心可鉴。在清王朝眼中,本来坚持抗清的郑成功应是明朝余孽,然而康熙帝在挽联中却盛赞其“孤忠”,显然是出于对郑成功收复台湾爱国义举的敬佩。
为了纪念郑成功的丰功伟绩,在台南建立了“延平郡王祠”,祠内楹联佳作甚多,其中近代诗人丘逢甲的一联最为瞩目,联为:
由秀才封王,柱持半壁旧江山,为天下读书人顿生颜色;
驱外夷出境,开辟千秋新世界,愿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
丘逢甲是台湾苗栗人,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后,他坚决反对清政府割让台湾,并组织义军抗日保台。兵败后内渡赴粤,仍为收复台湾奔走呼号。他这副题“延平郡王祠”联,大有英雄相惜之慨;末句“愿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更是激励后人的醒世恒言。清代重臣刘铭传的一联也甚有特色:
赐国姓家破君亡,永矢孤忠,创基业在山穷水尽;
复父书辞严义正,千秋大节,享俎豆于舜日尧天。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在郑成功收复台湾的那年,被清廷处死,在北京的家人也全都被杀。改朝换代之时,政治斗争就是这么残酷。该联半是感叹,半是赞颂,寓不尽之意于联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