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位布衣奇才:他20岁考上秀才,之后连考8次,直到41岁仍未中举,但他却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草书和水墨画别具一格,为后代画家所师从。郑板桥曾刻过一方“青藤门下走狗”的印章,以表示对他的崇敬与仰慕;现代国画大师齐白石曾说:“青藤、雪个、大涤子之画,能纵横涂墨,余心极服之,恨不生三百年前,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这位为大师们仰慕的布衣奇才,就是明代的大书画家徐文长。
徐文长名渭,别号青藤道士、天池山人、田水月等,公元1521年出生于山阴(今浙江绍兴)。他的父亲曾做过四川的州官。徐文长为妾所生,生下刚满100天,父亲就去世了。正妻苗夫人没有生子,待徐文长非常好,教他读书写字;但对徐文长的生母却百般折磨,把她逐出了徐家。和生母的生死离别,给徐文长年幼的心灵留下难以平复的创伤,也造成了他怪异的性格。
徐文长读书非常用功,年少就聪颖过人。一次赴宴,有客掏出一块玉石,声称是件宝物,要徐文长作一篇颂赋。徐文长接过笔墨,一气写了一丈多长的纸卷,在场所有人都看呆了。
有一年,京城窦太师到绍兴当主考。窦太师学问渊博,相传他应殿试时,皇上问他:“卿识字几何?”窦回答说:“字如牛毛,臣识一腿。”皇上当场试验,果然个个认得。皇上大喜,赐给“天下无书不读”金牌一块。
窦太师来的那天,徐文长坦腹躺在太师要路过的石板路上。太师好生奇怪,下轿问其缘故。徐文长大大方方地回答:“我想晒晒肚里的万卷诗书。”窦太师见这孩子的口气很大,便出句考他:
南街三学士,
徐文长接口对道:
东郭两军门。
太师又出句:
柳线莺梭,织就江南三月景;
徐文长应声对道:
云笺雁字,传来塞北九秋书。
窦太师听了,不禁暗暗叫好。这时,徐文长指着窦太师那面“天下无书不读”的金牌出句,请大人属对:
书有未曾经我读,
窦太师一时无对。徐文长接着自对道:
事无不可对人言。
窦太师听了很惭愧。从此,他再也不打“天下无书不读”的那块金牌了。
徐文长虽富有才华,但在仕途上却并不得意,到41岁依然是白衣。可能是他的性格倔强,情感奔放,写不出合格的、死板的八股文章。后来,浙闽总督胡宗宪看中了他的才能,聘为幕府书记。但不久,胡宗宪因和权臣严嵩来往密切,严嵩被免了职,胡宗宪也受到牵连,死在狱中。徐文长对仕途彻底失望,他赁屋授徒,长年以诗酒花木自娱。
徐文长曾自言:“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但后人对他的画评价最高。他擅长花卉画,用笔放纵,水墨淋漓,气势刚健而风韵妩媚,具有诗一般的抒情性和韵律感。特别是他的泼墨大写意画法,开拓出一个“青藤画派”,对后世绘画创作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以致郑板桥、吴昌硕、齐白石等国画大师,都成了青藤画派的著名传人。
徐文长性情超尘脱俗,在自己的居屋旁手植青藤一株,寄情于这种倔强孤傲、专攀山野险崖的植物,并将居屋取名“青藤书屋”。屋旁有小池,名曰天池。池上横有一桥,桥上有石台,徐文长自题联于台柱:
一池金玉如如化,
满眼青黄色色真。
以金玉状天池之水,以青黄绘庭院之色。“如如”出自《金刚经》,佛家指真如常在,圆融而不凝滞的境界。
台柱背面有一联:
未必玄关别名教,
须知书户孕江山。
“玄关”指门户。此联胸怀博达,表达了失意不失志之意。
徐文长另有一副自题联:
两间东倒西歪屋,
一个南腔北调人。
该联虽属自嘲,却足显徐文长豪放无拘、玩世不恭的性格。
徐文长另有题居室联:
脱履尘寰,别有胸襟洒落;
结庐人境,不妨车马喧阗。
该联则是徐文长鄙视权贵、孤芳自傲性情的写照。陶望龄在《徐文长传》中记录了这样一段情节:徐文长经常与一些朋友关起门来豪饮笑闹,他最讨厌那些富贵人来打扰。曾经有个造访者伺机推开门,探了半个身子进来,徐文长急忙用手顶着门板,口里叫道:“徐文长不在!”徐文长的狂傲与率真由此也可略见一斑。
杭州有个知府听到徐文长的名声,不以为然,一心想找个机会与徐文长比试学问。刚好徐文长来到杭州,知府便请他来对对子。知府手指六和塔,吟出上联:
六和插地,七层四面八方;
徐文长听了没有答话,只是举起一只手摇了摇。知府以为徐文长被难倒了,心中暗喜,又指着远处的保俶塔再出句:
保俶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五湖四海;
徐文长听了,仍不言语。只见他用手向西湖锦带桥指了指,又向知府拱拱手,然后两手平摊,向上一举。知府以为徐文长还是对不出来,更加得意忘形,大声呵斥道:“久闻先生高才,今天连这么简单的对子都对不出来,还算什么才子!”
徐文长听了放声大笑,应道:“下联我早就对出来了,大人何以如此无知,至今不解?”知府听了一头雾水。徐文长从容解释道,我用的是哑谜对。第一联我举手摇摇,对的是:
一掌擎天,五指三长两短。
第二联我指指锦带桥,拱拱手,两手平摊,向上一举,对的是:
锦带桥,桥洞圆,圆似镜,镜照万国九州。
知府一听傻了眼,只得悻悻离去。
有一年夏天,在山阴、会稽两县交界的利济桥上,发现了一具无名尸体。尸体横卧在两县的交界处。百姓禀报两县官府,但两县知县互相推托,都不理会。徐文长得知后,非常气愤,便心生一计,在两县张贴广告:出卖两县界河。这下两县知县急了,都赶来问罪。徐文长振振有词地回答说:“既然桥上的尸体无人处理,说明此桥此河不属两县地界。今天我卖河不为私利,只为筹款葬尸。此乃公益,何罪之有?”围观的百姓听了齐声喝彩。两位知县自知理亏,只得赶紧商议将无名尸体埋葬。
徐文长遍游山川名胜,留下不少佳联。杭州凤凰山顶有城隍庙,登庙可一览西湖景色。徐文长题有一联:
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
十万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
浙江富阳县建有“二圣祠”,祠内供奉着孔夫子和关云长文武二圣。徐文长题联为:
孔夫子,关夫子,两位夫子,圣德威灵同传万世;
著春秋,读春秋,一部春秋,庙堂烟火永续千年。
绍兴南有项王庙,徐文长题联云:
汉室已归明社稷,
霸图仍镇旧河山。
安徽芜湖灵泽夫人祠有徐文长题联:
思亲泪落吴江冷,
望帝魂归蜀道难。
灵泽夫人是孙权的妹妹,嫁给了刘备,又称孙夫人,灵泽夫人是她的封号。蜀汉政权建立后,东吴派人迎接孙夫人回吴省亲。孙夫人想把太子阿斗带走。诸葛亮令赵云将太子截回。后来刘备为报关羽被杀之仇,以举国之兵伐吴,但被吴将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大败而回。这时,身在吴国的孙夫人听说蜀军惨败,刘备死于军中,于是驱车来到江边,望西遥哭,投江而死。后人为她建了灵泽夫人祠,该祠位于芜湖旧城西的江矶上。相传此祠刚建成,工程督监梦见孙夫人说:“楹联且缓制,须至某日时,有徐先生过此,求其撰题可矣!”后来,徐文长到此地,信笔题写此联。上联化用崔信明佚句“枫落吴江冷”,下联用李商隐《锦瑟)“望帝春心托杜鹃”句,遣词精巧,凄楚动人。相传撰联之夜,徐文长得梦,见孙夫人前来致谢。
徐文长为张氏书房题的一联也很出色:
水隔笙簧,白日鸟啼花竹里;
庭围锦绣,青春人在画图中。
联中有声有色,描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庭院画图。
徐文长一生虽以书画见长,但对联创作也颇丰。《徐渭集》录楹联20副,(徐文长佚草)录联97副,共117副。除以上各联外,徐文长还创作了些怪联。如
好读书不好读书,
好读书不好读书。
上下联居然完全同字,乍看起来不像对联。人多不解其意。原来这副对联应这样破读:
好(hǎo)读书不好(hào)读书,
好(hào)读书不好(hǎo)读书。
上联是说,年轻之时,耳聪目明,本是读书的好时光,然而由于不喜欢读书,虚度了光阴。下联是说,人到老年,爱好读书了,但已耳聋眼花,已经不能好好读书了。这与格言联“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方悔读书迟”的寓意是相通的。此联利用汉语的一字两读两解,运用转类手法成联,巧妙地讲述惜时勤学的道理,可谓警世之言。
某地戏台开张,徐文长为之撰写一联:
盛盛盛盛盛盛盛盛盛盛;
行行行行行行行行行行。
全联只叠用“盛”、“行”两个字。开始,观众看了都莫名其妙。有读书人议道,“盛”和”行”都有多种读音:“盛”解释为装东西,读“城”音;作姓氏,读“胜”;江南方言,则读”场”。“行”字也有“形”、“杭”、“幸”等几种读音。作为戏台联,该怎么读呢?大家七嘴八舌地辩论起来,出现了七八种读法:
城城城,场场场,城场城场;
形形形,杭杭杭,形杭形杭。
城城场,城城场,场场场场;
形形杭,形形杭,杭杭杭杭。
城场,城场,场场城场城场;
形杭,形杭,杭杭形杭形杭。
不论读法如何改变,听起来都像有节奏的敲锣打鼓声。就在大家你争我论破解这副奇联时,台下众人的摹声朗读已和台上的锣鼓声融为一片了。
徐文长在戏曲、诗歌创作方面也很有成就。其作品有杂剧《四声猿》、《歌代啸》;戏曲理论著作有《南词叙录》;诗文集有《徐文长初集》、《阙编》、《徐文长三集》等传世。徐文长在杂剧《歌代啸》里写了这么一段词:
世界原称缺陷,
人情自古刁钻。
探来俗语演新编。
凭他颠倒事,
直付等闲看。
其抒怀写愤,嬉笑怒骂的风格跃然纸上。
徐文长一生怀才不遇,心情忧郁,一度得了精神分裂症,几次自杀未遂。有一次,徐文长为自己写了长长的一篇墓志铭,然后用一枚长钉子从耳朵洞里打进去,一时间血流如注。幸好被人发现,及时抢救,治了几个月才痊愈。后因误杀妻子,关进死牢,7年后才被友人营救出狱。
到了晚年,徐文长几乎足不出户,凄凉孤独,穷困潦倒。他在《墨葡萄图》上题诗: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这正是他内心世界无奈的倾诉。他只能靠卖字画为生,徐文长临终前贫病交加,连他最心爱的数千卷书籍都变卖一空,他哀叹道:“己身亦将卖矣,况书乎?”
1593年,徐文长走完了他73岁的坎坷人生,他枕着稻草离开了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