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唐伯虎,人们称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号风流才子。得此艳名,大都因流传甚广的“三笑姻缘——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这个故事最早见于项元汴的《真窗杂录》。
话说明代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唐伯虎因科场案被放逐。有一天,他在苏州金阊门外的一艘画舫邂逅了一位美貌女子。这女子不经意间向唐伯虎笑了3次。天性风流的唐伯虎顿时魂不守舍,萌生爱意。于是雇了一条小船尾随其后,一路跟到吴兴。经过多方打听,才知道这位女子是一户官宦人家的婢女,名叫秋香。
为了能接近这位美女,唐伯虎打扮成一个穷书生模样,混进那官宦人家做杂役。尔后给主人的两个儿子伴读。两位公子在唐伯虎的调教下,学业大有长进,主人十分高兴。在主人对他十分信赖之际,唐伯虎却以回家娶亲为由请求辞职。两位公子舍不得他走,于是主人让他在自己家里选择一位中意的婢女成亲——这正中唐伯虎之计,他终于如愿以偿点中秋香。新婚之夜,秋香认出唐伯虎正是昔日金阊门所见的书生,大为吃惊。唐伯虎将自己的真实身份告诉她。小两口十分恩爱。
过了些日子,唐伯虎的朋友祝枝山来访,认出了唐伯虎。席间,祝枝山以拆“思”字出句:
十口心思,思国、思家、思社稷;
唐伯虎则以拆“赏”字对道:
八目尚赏,赏风、赏月、赏秋香。
爱才的主人得知自己的仆人竟是当今才子唐伯虎,非常惊讶,立即把他奉为上宾,并为秋香备下嫁妆,将唐伯虎夫妻二人送回吴中老家。
这故事虽然没有切实的史料依据,但民间百姓宁信其有,并津津乐道世代相传,这和唐伯虎一生才华横溢、风流倜傥不无关系。
唐伯虎公元1470年出生于苏州吴县,他姓唐名寅,伯虎是他的字。少年时,唐伯虎已才气奔放,博雅多识。有一天,客人来访,唐伯虎的父亲拿出甜瓜和炒豆来招待。客人见小伯虎很机灵,便出句考考他:
炒豆捻开,抛下一双金龟子;
伯虎则以甜瓜应对:
甜瓜切破,分成两片玉玻璃。
客人称妙,又出句:
雪塑观音,一片冰心难救苦;
伯虎对道:
雨淋罗汉,两行珠泪假慈悲。
客人又出句:
雪消狮子瘦,
伯虎应声对道:
月满兔儿肥。
客人们赞赏不已。
小伯虎不仅书读得好,而且很喜欢画画。父母亲便把他送到名画家沈周那儿学画。沈周将这个聪明的孩子收为徒弟,悉心施教。转眼一年过去了,唐伯虎画技大进,不由得有些飘飘然起来,想着该出师回家了。沈周看出了他的心思,便在一所花园旁的小屋里,为唐伯虎置酒饯行。
唐伯虎一边饮酒吃菜,一边得意地向外张望:这间屋子通往花园有两扇门,园里花红柳绿,景致很好。酒足饭饱之后,唐伯虎想去外面花园逛逛,就往门走去,不料碰到壁板上。他转身想从另一个门出去,不料却撞到一堵墙上。唐伯虎大吃一惊,定睛细看,原来这两扇门都是老师所画。唐伯虎顿时羞愧难言,扑通一声双膝跪在老师面前,说:“老师,我不想回家了,留下来再跟老师学吧!”
一晃3年过去了,时值中秋,唐伯虎做了几道菜,请老师到他的画室吃饭。师徒正在举杯时,突然从门外跑进一只猫,跳上饭桌,把一条煎鱼叼走了,唐伯虎起身追赶,那只猫“呼”的一声往窗外逃,但是跳了一次又一次,总是跳不出那扇窗。沈周见了,哈哈大笑起来,说:“伯虎呀,你现在出师了!”
原来,这窗户是唐伯虎挂在墙上的画作。
明孝宗弘治十一年,唐伯虎参加应天乡试,高中举人第一名,摘得“解元”桂冠,声名大显。正值春风得意之时,不料却在仕途上栽了个大跟斗。第二年,他与江阴富豪子弟徐经上京城参加会试。因徐经行贿主考官家人取得考题,陷入了“科场舞弊案”。唐伯虎被牵连入狱,饱受牢狱之苦。这使他看透了官场的腐败黑暗。出狱后,唐伯虎对仕途心灰意冷,于是漫游名山大川,以卖画为生。他与文徵明、祝允明、徐祯卿被时人合称为“吴中四才子”。唐伯虎以诗寄情:
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
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表达了他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豁达心态。正因为唐伯虎性格上的这种转变,使他的画风体现出狂放飘逸的特色。他的山水画多表现雄伟险峻的山岭,清幽天趣的溪涧,素雅淡恬的园林。唐伯虎的画作还往往配以优美的诗文和飘逸的书法,时人誉为“神品”。
36岁时,唐伯虎在苏州金阊门外筑了一座“桃花庵”,过起“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月下眠”的生活。他刻了一方“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印章,自题联云:
龙虎榜中名第一,
烟花队里醉千觞。
上联指他曾中解元之事,下联则自白放纵风月场中。由于受禅学的影响,历经坎坷的唐伯虎不禁感叹“人生如梦”,他取《金刚经》中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自号“六如居士”,又自刻一方“逃禅仙吏”的印章。其诗文也日益颓放,如《漫兴诗》:
人生七十古来有,处世谁能得长久?
光阴真是过隙驹,绿鬓看看成白首。
积金到斗俱是闲,几人买断鬼门关。
白日升天无此理,自古有生还有死。
眼前富贵一抨棋,身后功名半张纸。
古称彭祖寿最多,八百年后还如何?
且君听我歌且舞,穷通寿天皆由天。
这已分明是一副看破红尘的样子了。唐伯虎经常与文友游乐山水,吟诗作对。有一次,在乡村见农夫车水,祝枝山即景出句: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唐伯虎对道;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出句和对句都用了连珠手法,饶有趣味。走近一个山庄,文友陈伯阳出句:
眼前一簇园林,谁家庄子?
“庄子”既指山庄,又暗寓古人著作《庄子》,应对不易。到了中午,一行人走进村前酒店。唐伯虎看见墙壁上的对联“杜康传技,太白遗风”,触动灵感,顿时对出:
墙上两行文字,哪个汉书?
句中也暗寓历史名著《汉书》,可谓妙趣天成。席间大家兴致很高,不觉喝得酩酊大醉,文友张灵吟道:
贾岛醉来真假倒,
唐伯虎酒醉心明,举起大杯一饮而尽,高声对道:
刘伶饮尽不留零。
众人拍手叫好,最后大家尽兴而归。
唐伯虎性情放荡不羁,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相传有一个财主为老母做寿,请唐伯虎绘画题诗。唐伯虎画了一幅《蟠桃献寿图》,挥笔题诗:
这家老母不是人,
财主见了大怒。唐伯虎接着写道:
好像南海观世音。
财主转怒为喜。唐伯虎接着又写:
生下儿子是个贼,
财主又待发怒。唐伯虎接着写道:
偷得蟠桃献母亲。
财主乐了,连忙捧出润笔钱。
又有一次,苏州一家富商请唐伯虎写春联。唐伯虎写道:
生意如春意,
财源似水源。
富商看了不满意,认为对联没有把他发财的心愿写明白,要唐伯虎重写。唐伯虎眉头一皱,重写一联:
门前生意,好似夏夜蚊虫队进队出;
柜里铜钱,犹如冬天虱子越捉越多。
富商这才满意,捧联而去。但“夏夜蚊虫”和“冬天虱子”本是令人生厌之物,毫无意境可言。商人铜臭熏心,可谓物以类聚。
唐伯虎善画美女,常以小眉小眼来表现,并着意刻画她们那弱不禁风的秀美神态,有的还隐含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情绪。唐伯虎传世画迹《秋风纨扇图》,画了一个手持纨扇的美女,亭亭玉立于山坡上,身材苗条,风姿绰约,美丽的脸庞上却流露出一丝若有所失的忧伤;坡旁湖石嶙峋傲立,修竹摇曳。画左方题有七绝一首:
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
请把世情详细看,大家谁不逐炎凉!
很显然,作者借此吐露自己不得志的积郁和牢骚,发出对当时社会的愤慨抨击。
晚年的唐伯虎,画技更加精妙,无论山水、人物、花鸟,都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然而在那“湖上水田人不要,谁来买我画中山”的年代,盖世的才子却穷困潦倒。他赋诗慨叹:
书画诗丈总不工,偶然生计寓其中。
肯嫌斗粟囊钱少,也济先生一日穷。
这种悲情在唐伯虎的画作《骑驴思归图》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画中,一个身穿长袍的穷苦读书人,在瑟瑟秋风中骑着一头筋疲力尽的瘦驴,踽踽独行;周围林木萧索,远山迢迢,看了令人心情分外沉重。
风流才子渐渐老矣。相传有一天,唐伯虎出远门,因赶路误了客店,深夜向一户人家借宿。户主是一位少妇,她婉言拒绝。唐伯虎央求再三,少妇动了恻隐之心,让他住进一间空屋。第二天辞别时,唐伯虎见少妇姿容秀丽却满面忧愁,便关切地询问。少妇得知来客就是鼎鼎有名的唐伯虎,便将一桩心事告诉他。原来,少妇出身于书香门第,现孀居在家。前年曾有一位举子上京赶考,也是路过此地借宿,少妇热情招待。席间,少妇出句向举子求对:
水冷酒,一点两点三点;
举子起初不在意,以为易对。仔细一想,大为犯难:因为“水冷酒”这三字的偏旁恰好是“一点、两点、三点”。举子一夜无眠,仍不得下联,便无心再去赶考。连住五日,日夜苦思,须发俱白,竟郁郁而亡。少妇悔恨不已,将举子葬在后山。唐伯虎听了亦感叹唏嘘,请少妇带他去那举子坟上看看。到了那里,唐伯虎看到坟上长满了丁香花。顿有所悟,不禁感慨地对少妇说:“举子生不能对,死后终于对上了。”少妇听了一脸茫然。唐伯虎说,这举子对的是:
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
原来“丁香花”三字正是“百”字头、“千”字头、“万”字头(繁体万字为“莴”,草字头)。少妇恍然大悟,为举子的痴情所感动,也深深感激唐伯虎为她解开了缠绕在心头的情结。少妇置酒热情款待唐伯虎,相谈甚为欢洽。席间,少妇说:“妾身祖籍长沙,今制上联,请先生续对。”言罢吟道:
棉花纺成长纱,可御寒露;
乍一听,这上联极为平常。但“长纱”却与地名“长沙”同音,语义双关,“寒露”又是节气名,应对颇难。唐伯虎一时无对,便再留住一宿。夜间苦思冥想,终不得对,不禁长叹一声:“难道我唐伯虎一代才子也得走死去的举子的老路不成?”天刚拂晓,唐伯虎正陷入朦胧之中,突然被一阵磬声惊醒,原来是少妇正在厅堂敲磬上香。唐伯虎触动灵感,高兴地对少妇说:“小娘子,老夫的下联有了。”言罢,朗声念道:
青铜铸作宝磬,响得清明。
下联同样语义双关,“宝磬”与湖南的“保庆”府同音,“清明”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对得天衣无缝。少妇十分佩服,无形中对唐伯虎又生了几分敬意,于是留唐伯虎再住几日。几天下来,少妇已有几分钟情唐伯虎,大有委身之意。唐伯虎猛然醒悟到自己年事已高,且家境艰难;而少妇正值青春年华,自己断不可误人前途。他决心忍痛割爱,离她而去。少妇与他依依惜别。临走前,唐伯虎挥泪书诗一首相赠: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我恨君生迟,君恨我生早。
唐伯虎晚年贫病交加,生活潦倒。临终前写下一首绝笔诗: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
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的冬天,一代才子唐伯虎悄然离开人世,享年54岁。
话题回到本文开头说的“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虽然历代炒得纷纷扬扬,但据人考证,此乃民间杜撰的故事。其实,秋香是明代咸化年间南京名妓,本名林奴儿,风流姿色冠于一时,又师从史廷直、王元父学画,笔墨清雅有致。她在南京高扬艳帜时,唐伯虎才是个孩子,他们之间显然不可能有风流韵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