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8年,孙权和刘备的联军与曹操大军进行了一场大战,这就是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的赤壁之战。这场战争更因《三国演义》的精彩描写而熠熠生辉。而“赤壁”一地也由此而闻名于世。然而,如今“赤壁”却有“武赤壁”“文赤壁”之分,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三国赤壁古战场遗址在湖北赤壁市西北39公里的赤壁镇。赤壁之战事隔877年后,一位大诗人驾船载酒泛游湖北黄州(今黄冈市)的赤壁,误将此地当作三国古战场的赤壁,慷慨吟出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这位大诗人就是中国文坛巨星苏东坡。黄冈赤壁也因苏东坡的这首词和他的前后《赤壁赋》而名声大噪,被后人誉为“文赤壁”。一个并非古战场的假赤壁因名人的误认而得盛名,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趣闻。毋庸置疑,这桩奇闻折射出了苏东坡超人的文学才华征服人心的特有的艺术魅力。
苏东坡名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生于1036年,四川眉县人。苏东坡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被人合称“三苏”,同入“唐宋八大家”之列。而这三人中,苏东坡的名气最大,成就最高。
苏轼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既聪明又用功,能把《汉书》倒背如流,每每受到人们的称赞,因而,少年气盛,未免有些自负。有一天,他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过了几天,门前来了一位白发老翁,手捧一书,口称向小苏轼求教。苏轼接过书一看,不禁愣住了:别说这本书没读过,而且书上许多字都不认识,顿时面红耳赤,羞愧万分。老翁走后,苏轼认真寻思,在大门对联上加上两字,改成一副新联: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从此以后,苏轼更加刻苦攻读,虚心求教,学业进步很快。
1057年,苏轼赴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进士及第。监考官是当时著名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和梅尧臣。当欧阳修读到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时,十分惊讶,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的文章。本想取第一名,为了避偏袒之嫌,便取了第二名。殿试时,苏轼献上25篇进策,得到仁宗皇帝的赏识,被封为翰林学士。连欧阳修也感慨地说:“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后来,苏轼拜欧阳修为师,学业更加长进。
有一年,辽国派遣使臣前来中原,苏东坡奉诏接待。辽使自称是诗人,举止非常傲慢,一见面就问苏轼:“你会写诗吗?”苏轼听了,冷冷地答道:“写诗有何难?读诗才难呢!”说罢,随手写了大小不一、歪歪斜斜的一行字,题为《远眺》:
这位使者横看竖看,老半天也没看懂,更不用说把它读出来了,只得向苏轼请教。苏轼告诉他,这是一首“神智体”诗,读作:
长亭短景画中空,老大横拖瘦竹筇。
回首断云斜日暮,曲江倒蘸侧山峰。
使者听了,恍然大悟。但他仍不甘心,又要与苏轼比对对子。他出句求对:
三光日月星,
出句极为刁钻,因为出句言三物,对句也必须以三物应对;而“三”字在出句中已用过,对句就不得再用——这当然是个大难题。苏轼微微一笑,从容对道:
四诗风雅颂。
“风雅颂”是指《诗经》中的国风、小雅、大雅、颂诗四部分。而大雅、小雅又总称为雅,这就巧妙地解决了由三个字代表四种事物的难题。
正当辽使惊叹这妙对时,苏轼又吟出一句:
四德元亨利。
辽使愕然不解,问道:“四德还有一德呢?”
苏轼道:“那是先皇的圣讳,臣不敢顺口念出。”原来,对句出自《易辞》“四德,元亨利贞”。而宋仁宗名赵祯。贞与祯同音,按规矩应避讳不言。东坡利用这一点,从“四德”中删去一字,成就了这一妙对。
辽使听了,十分佩服,不禁连连点头。
其时突然雷雨大作,苏东坡触景生情,灵机一动,又对出了一句:
一阵风雷雨。
辽使一听,心悦诚服,赞叹不已,再也不敢妄自尊大了。
1069年,宰相王安石大刀阔斧地推行变法。苏轼虽不满当时的社会现状,但也不赞成王安石的改革思想。他主张应先整顿吏制,清除贪官污吏。他不断上书神宗皇帝,但未被接受。苏轼因而成为当时反对新法派中的一员,在政治上受到排挤,甚至还有人诬告他。苏轼不愿陷入宗派斗争的漩涡,便请调杭州。表兄文同深知苏轼的性情,为他送行时,以联相赠:
北客若来休问答,
西湖虽好莫题诗。
杭州是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苏轼到杭州后,如鱼得水,早把表兄的告诫忘得一干二净,公务之余,广交朋友,闲游赋诗,成就了许多名篇。尤其是《饮湖上初晴后雨》最脍炙人口: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一时名声大噪,连西湖也被人们称作“西子湖”了。
有一天,苏轼着便服出游城外一名寺。方丈见他穿着平常,只淡淡地招呼一声“坐”,示意小和尚说了一声“茶”。与苏轼寒暄后,见其谈吐不凡,复又招呼道“请坐”,并吩咐小和尚“敬茶”。当方丈得知来客是大名鼎鼎的苏大学士时,忙施礼不迭,连声招呼“请上坐”,并吩咐小和尚“敬香茶”。苏轼告辞时,方丈取出纸笔,请苏轼留下墨宝。苏轼想起方丈前倨后恭的态度,心中好气又好笑,便将他刚才的言语写成一联: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方丈看了,好不尴尬。相传这位方丈,即诗僧佛印,后来他成了苏轼的好友。
这佛印虽是出家人,却不忌酒肉,但碍于面子,只是偷着吃罢了。有一日,佛印煎鱼下酒,正巧苏轼登门来访。佛印急忙把鱼藏在大磬底下。苏轼早闻到鱼香,进门未见到鱼。他打量一下,屋子里除了一只大磬之外,别的没有地方可以藏鱼。他不想点破此事,便心生一计,对佛印说:“有人请我题联,我想用一副现成的对联。”随即吟道:
向阳门第春常在,
积善人家……
念到这里,苏轼一顿,说:“后面三个字我一时想不起来了。”
佛印不知是计,脱口而出:“庆有余。”话音刚落,苏轼哈哈大笑道:“既然磬有鱼(庆有余),还不拿出来下酒。”佛印方知上了苏轼的当。既然老底已被揭穿,佛印就不再避讳,高兴地把鱼拿出来同苏轼一起享用。
苏轼为人耿直,言无遮拦,多次在诗中讽刺新法实行中的弊病,比如,他在《山村五绝》中写道:
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
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这首诗就是讽刺青苗法执行不力,官吏强迫农民借钱,然后又在当地开设赌局、妓院,把钱捞回来的丑恶行径。苏轼的诗得罪了那些新贵。他们将苏轼的诗断章取义,抓住诗中有“根到九泉无觅处,世间唯有蛰龙知”句,指责苏轼毁谤欺君,将他逮捕入狱,欲置之于死地,酿成了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宋神宗爱惜苏轼的才华,舍不得杀掉他,最后只定了“讥讽政事”之罪,关押了130天后,把他贬往黄州(今湖北黄冈)。
刚到黄州,苏轼的生活困苦,连住所都成问题,只好暂居定惠院里,天天和僧人一起吃饭。后来,苏轼在城东开垦了一片坡地,自己辛勤耕作。后又盖了几间草屋,取名为“东坡雪堂”,从此自号“东坡居士”。
在黄州期间,苏东坡的文学创作达到了高峰,《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是其代表作。前者开拓了一代豪放词风,对后世影响极大,时人论曰“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后者阐发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写景抒情议论酣畅淋漓,被奉为散文典范,以至于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话:“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羊羹。”
过了三年,宋神宗重新启用苏东坡,将他召回朝廷任职。1085年,宋神宗病死,宋哲宗继位,守旧派司马光执掌了大权,提拔苏东坡为翰林学士。苏东坡本来是反对新法的,但此时,他看到实施十几年的新政已有了积极的成果,便不赞成全盘否定和废除新法。因而在守旧派眼里,苏东坡又成了维护新法的人物,可是新法派也不信任他。苏东坡两面受气,遭到排挤,转任杭州知事。
杭州百姓久闻诗人大名,焚香列队欢迎苏东坡的到来。苏东坡上任后,深入察访民情,赈灾济民,还组织民众清理西湖污泥,修筑了一条30多里的大堤,上植杨柳芙蓉,百姓称之为“苏公堤”,至今,苏堤仍是西湖胜景。
这年中秋之夜,苏东坡在西湖宴请宾朋。众宾客把酒临风,举杯邀月,兴致勃然,纷纷填词,赞颂东坡德政,其中自然少不了奉迎之词。毛滂时为东坡属下法曹,素行耿直,看不惯这种官场习俗,轮到他赋诗时,便在素笺上写道:
此生尚不会无病呻吟游戏文字,
众人一看,面面相觑,如一瓢冷水浇头,雅兴顿消。苏东坡酒酣耳热之际,听得众宾客的溢美之词,也有些飘飘然,见毛滂之举扫兴,心中懊恼,提笔为之续成一联:
来世亦仅能有案可稽提捉笔刀。
众宾客顿时哄笑起来,毛滂当众受辱,气得拂袖而去。苏东坡也没把这个不识时务的小部属放在心里,事过之后,也就淡忘了。
第二年中秋,苏东坡在西湖设宴赏月,酒过三巡,有个叫琼芳的歌女上前来为众人弹唱了一曲《惜分飞》:
泪湿栏杆花湿露,愁到眉峰碧聚。此恨平分取,更无言语相觑。 断雨残云无意绪,寂寞朝朝暮暮。今夜山深处,断魂吩咐潮回去。
歌者如诉如泣,听者如痴如醉,苏东坡也唏嘘不已。一曲终了,东坡问道:“此词笔墨风流,却是何人所作?”琼芳答道:“这是昨日任满归去的推官毛相公临别赠妾之作。”东坡闻言大惊,猛记起去年中秋之事。不禁叹道:“泽民(毛滂字泽民)是我属下,年余我竟不知他是个风雅词人,尚要觅知己于天下,真我之罪也。”当即急修书一封,差人去追回毛滂,优礼相待,留他在西湖饮酒吟咏月余。后来,苏轼还帮助毛滂与琼芳结为连理,而且向朝廷推荐毛滂予以任用。
元祜六年,苏东坡又奉诏出任翰林学士,第七年,出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这是苏东坡从政以来的最高职位。元祜八年,18岁的哲宗亲政,重新推行新法,政权又转移到吕惠卿等新法派人士的手中,他们对旧法派展开严酷的弹劾。苏东坡被贬到偏远的广东惠州。
苏东坡被贬惠州时已59岁,他的继配夫人王闰之已于前一年去世,随行只有侍妾朝云。朝云原不识字,后从东坡学习,不但字写得好,而且能做诗,是苏东坡身边第一个了解他的人。有一次,东坡悠闲地散步,突然指着自己的大肚子笑问身边的人:“这里面装着什么?”有的人说是学问,有的人说是怨愤。东坡听了都摇摇头。这时朝云笑着说:“是一肚子不合时宜。”东坡听了,哈哈大笑,视之为知己。
不久,朝云病故,东坡每每追思,非常伤感,为之写了一副挽联:
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在惠州的两年中,苏东坡生活困窘,有时连酿酒的米都没有,吃菜靠自己种,但他对这一切安之若素,他赋诗自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为报先生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不料这些诗传至京师,当时执政的章悼笑道:“苏轼还这么快活吗?”于是,又把他放逐到海南岛有天涯海角之称的儋州。
到了儋州,苏东坡一贫如洗,为了糊口,他连酒器都卖了。可是他没有忘记百姓,仍然不遗余力地推行文化教育,终于使这块蛮荒之地书声琅琅,文风日盛。后世史家公认苏东坡是海南文化的开拓者。苏东坡把海南看作是自己的家乡,他写下了“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古真吾乡”的诗句,表达了他对海南的热爱。
在惠州和儋州的7年艰难流放生活中,苏东坡备受磨难,一家死了9个人。1100年,新皇帝宋徽宗登基,苏东坡才被赦免。尽管命运对他如此残酷,垂暮之年的苏东坡依然乐观开朗,在渡过琼州海峡北行,到达浔江边时,苏东坡吟道:“我心本如此,月满江不湍。”
老百姓没有忘记这位大诗人,苏东坡北归经过润州前往常州时,成千上万的百姓在运河两岸随船而行,大家争相一睹这位久经磨难的大诗人的风采。在润州,苏东坡同表弟程法儒同游金山,见山上有一幅自己壮年时的画像。目睹当年的英姿,对比如今的两鬓飞霜,不胜感慨万千,便提笔在原画像旁题诗一首:
心是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事业,黄州儋州惠州。
多年的贬谪流放生活使苏东坡的身体受到严重的摧残。第二年,在北归的路上,苏东坡病逝于常州,终年66岁。
对于苏东坡的坎坷一生,清代文学家金安清题黄石苏公祠联作了精彩评说。联为:
一生与宰相无缘:始进时魏公误抑之,中岁时荆公力扼之,即论免役,温公亦深厌其言,贤佞虽殊,同怅君门遗万里。
到处有西湖做伴:通判日杭州得诗名,出守日颍州以政名,垂老投荒,惠州更寄情于佛,江山何聿,但经宦迹辙千秋。
上联写苏东坡一生宦海沉浮的际遇,下联写其一生的政绩,淋漓尽致,颇为感人。联中,“魏公”指宰相韩琦。苏东坡30岁时,宋英宗欲召其入翰林,韩琦以“年少资浅,遽升恐遭非议”阻之。“荆公”指宰相王安石。苏东坡36岁时,因上书反对王的改革,被外放多年。“温公”指宰相司马光。苏东坡51岁时,司马光想取消王安石所推行的免役法,苏东坡以为不可,又遭到司马光的排挤。
苏东坡一生虽饱经磨难,但他对生活、对人民的热爱痴情不改,他的文学造诣更是中国文化史的一座丰碑。现代文学大师林语堂在《苏东坡传》序言中用深情的语言归结了苏东坡的特点:
“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的。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不可能多见的。而苏东坡正是此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