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通晓世界历史,但很少对中国历史人物作评论,然而他对北宋的名相王安石评价甚高,称其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北宋中期,内忧外患,社会危机日重。宋王朝经过100余年的中央集权统治,特权势力急剧膨胀。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倚仗权势,兼并土地,鱼肉百姓,巧取豪夺,聚敛财富。当时,国库空虚入不敷出,官僚政治暮气沉沉,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时为基层小官吏的王安石写了一首诗《河北民》,道出了当时的社会情景: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辛苦。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当时的社会,已经到了“南人丰年自无食”的地步,何况是遭遇大旱的北方百姓!
王安石长期在基层为官,洞悉社会弊病,曾多次上书建议变法改革,但都如石沉大海。1067年,年轻的宋神宗即位后,大胆启用王安石实施改革。
王安石出任宰相后,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大力倡导革新。他抓住“理财”和“整军”两大重点,致力于革新变法,先后推出了“青苗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市易法”和“保甲法”等。这些新法的实施,抑制了豪强,调动了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王安石的变法改革从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开始实施,到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止,前后共16年。变法使宋王朝收到了“富国强兵”的效果。公元1078~1085年间,“中外府库无不充盈”,“可以支二十年”。边防方面也取得成效,在变法高潮的1072年中,经略安抚使王韶打败西夏,收复熙河等五州2000里土地,使唐中叶以后失陷200年的旧疆重归故土。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国家“积贫积弱”的状况。王安石在《后元丰行》诗中欣慰地咏道:
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
水秧绵绵复多徐,龙骨长干挂梁稆。
鲥鱼出网蔽洲渚,获笋肥甘胜牛乳。
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
但是,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变法从一开始就遭到许多人的反对。他们攻击王安石是一个“大奸似忠,大诈似信”的伪君子,变法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1085年,支持变法的宋神宗死去,王安石失去了靠山,变法终于偃旗息鼓。第二年,66岁的王安石抑郁病死在江宁。
王安石出生于1021年,江西临川人。他从小才华出众,读书过目不忘,20来岁时,已是饱学之士。相传他年轻时的一次艳遇就颇有传奇色彩。
22岁那年,王安石赴京赶考,路过江宁的马家镇,正遇上马员外征联择婿。马员外的女儿不仅长得俊秀,而且甚有才学,琴棋书画无所不通。马员外视为掌上明珠,依女儿的心愿以征联择婿。只见马府大门挂着两盏走马灯,其中一盏有小姐亲书的上联:
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
王安石一看,不禁赞叹称妙。只是急着赶路,未能留下会会这位才女。
进入京都会试考场,王安石领卷后一挥而就,交了头卷。主考官见他才思敏捷,便传来面试。考官指着厅前的飞虎旗出句:
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王安石听得出句,不觉心头一怔:马小姐的征联与此句不正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吗?他毫不迟疑,应声而答:
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
主考官见他才思敏捷,十分赞赏。而王安石却心中暗想:马府那位才女当是吾之贤内助也!
拜别主考官后,王安石日夜兼程,急忙赶往江宁马家镇。只见两盏走马灯依然挂在马府门前,一盏有字,一盏仍是空白。王安石心中大喜,拿起笔来,将考场中的“飞虎旗”下联书出。
仆人将对联送进,马小姐接过,展开一看,但见上书“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笔法刚劲有力,分明是大家气派,心中十分欢喜。征联择婿已近三个月,马员外正为佳婿难得犯愁,见王安石如此少年才俊,自然喜出望外,忙设宴款待,答应了这门亲事。
成亲之日,马府里张灯结彩,锣鼓喧天。王安石亲书一个红“喜”字,贴在大门上。正在此时,喜报传来:“王大人高中进士第四名!”正值洞房花烛夜,又逢金榜题名时,喜上加喜,王安石分外开心,于是挥笔在大门的“喜”字旁又加写了一个“喜”,成为“囍”字。据说,这就是后来民间办婚事时,张贴大红双喜字的由来。此时,王安石意犹未尽,朗声吟道:
巧对联成双喜歌,
马灯飞虎结丝罗。
王安石后来以文学创作著称于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峭拔,风格独特;他的诗词,前期长于说理,后期长于咏物。尤为突出的是,王安石治学严谨,常精心锤炼自己的作品。1075年春,王安石第二次拜相,在奉诏乘舟进京的途中,夜泊瓜洲,写下一首著名的抒情诗《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吴中士人家藏有这首诗稿,人们发现,“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曾经过了多次修改:最初用“到”,后改作“过”,又改作“入”,再改作“满”,凡如是十字许,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绿”字用在这里可谓是点睛之笔,把不见踪影的春风转化为具体的视觉形象,令全诗分外生色,一直为后人所称道。
王安石工于诗,也善作联,且趣事多多。《梦溪笔谈》记载有他的一副隐字联:
断送一生唯有,
破除万事无过。
这是集韩愈的“断送一生唯有酒”和“破除万事无过酒”两句诗,将句末的“酒”字隐去而成。该联委婉地规劝人们不要酗酒,颇有风味。
有一天,王安石酒后怅然对客叹道:“投老欲依僧。”客对之:“急则抱佛脚。”王安石觉得有趣,又说,我句去“投”字,可作上联:
老欲依僧,
客人说,你出句去头(投),我则去“脚”,便成下联:
急则抱佛。
王安石听了,不禁大笑。
大诗人苏东坡和王安石是同时代的人,小王安石16岁。王安石任宰相时,苏东坡为其门下。苏东坡年轻气盛,自恃才学,有时难免锋芒毕露。王安石作《字说》,一字解作一义。有一次,他偶然说到东坡的“坡”字,说是可以解作“土之皮”。苏东坡便讥笑说:“如相公所言,‘滑’字就是‘水之骨’了。”又有一次,王安石论及“鲵”字可作“鱼子(儿)”解。且说:“‘四马’曰‘驷’,‘天虫’为‘蚕’。古人造字,都是有一定意义的。”苏东坡听了,又笑道:“毛诗说‘鸣鸠在桑,其子七兮’,想必连娘带爷,共是九个。”王安石听了虽未吭气,心里却讨厌他言语轻佻,找个机会把苏东坡降调为湖州刺史。
苏东坡在湖州做了三年官,任期满时,回京去拜访王安石。恰好王安石不在家。苏东坡看见王安石书桌上有一张未写完的诗稿,题为《咏菊》,只有两句: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看了,心想,菊花(黄花)是花中君子,敢与秋霜鏖战,最能耐久,怎么会被秋风“吹落黄花满地金”?看后手痒,不能自制,举笔沾墨,依韵续诗二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回来,认出续作是苏东坡的笔迹,心里更加不快。找个理由,奏明皇上,把苏东坡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东坡心中不服,明知是因为改诗触犯了王安石,但没奈何,也只得赴黄州上任。
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时当重九之后,连日大风。一日风息,苏东坡邀好友陈季常到后园赏菊。到得菊花棚下,只见满地铺金,枝上全无一朵,正现出王安石诗中的意境。唬得苏东坡目瞪口呆,半晌无语。这时,他才明白王安石贬他到黄州的用意,原来是要他看菊花的。
苏东坡不禁感叹自己孤陋寡闻,忙进京向王安石谢罪。王安石在书房与东坡相见。一进书房,苏东坡看见去年的那张诗稿赫然贴在对面,不禁汗颜,忙拜伏于地请罪。王安石却淡淡地说:“你未见过此种菊花,也怪不得。”话锋一转,王安石说道:“不知你现在学问长进如何,老夫不自揣量,要考你一考。”东坡欣然答应。王安石又说道:“老夫若遽然考你,只说老夫恃了一日之长。这样吧,你先出题考老夫一考,然后老夫请教。”东坡鞠躬道:“晚生怎么敢?”王安石见东坡不肯,就叫仆人把书橱尽数打开,共24橱。要东坡从中任取一册,不拘前后,念上文一句。声言:“若老夫答下旬不来,就算老夫无学。”东坡只好恭敬不如从命了。他卖弄个小聪明,只拣尘灰多的地方,抽书一本,翻到书中间,随口念了一句:“如意君安乐否?”荆公接口道:“窃已啖之矣。”苏东坡一看,字字不差,不禁叹服。王安石取过书来,问道:“这句书怎么讲?”东坡不曾看得书上详细,本想蒙一蒙,沉思了一会,又想道:“可不要再惹这老头儿生气了。”于是如实答应道:“晚生不知。”王安石便把这书前后的故事介绍了一番,然后微笑道:“这也算考过老夫了。现在也该我来考考你了。”
王安石接着说道:“考别件事,又道老夫作难。久闻你善于作对,今年闰八月,正月立春,个二月又是立春,是个两头春。老夫就将此为题,出句求对。”说罢,命书童取纸笔过来。书道:
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东坡虽是妙才,但这对出得蹊跷,一时寻对不出,羞颜可掬,面皮通红。王安石又道:“你从湖州至黄州,要从苏州、润州经过。苏州金阊门外到虎丘,这一带路叫做山塘,约有七里之遥,其半路名为半塘。润州古名铁瓮城,临于大江,有金山、银山、玉山,这叫做三山,俱有佛殿僧房。老夫再将苏、润二州,各出一联。”苏州联为: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润州联为:
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
东坡思索多时,不能成对,只得谢罪而出。王安石让东坡受了些腌臜气,但终惜其才,第二天,奏过神宗天子,恢复了他翰林学士的职务。
王安石和苏东坡都是历史上才华横溢的大学问家,但他们在政见上却多有歧义,王安石为相执政,推行新法时,苏东坡曾反对新法,屡遭黜降。然而两人均无害人之心。苏东坡对新法也未一概否定。后苏东坡因“乌台诗案”下狱,王安石已不在京师,但他立即在金陵设法营救。
王安石曾经难倒苏大学士的三副“绝对”流传后世,引得不少文人跃跃欲试。其中前两比已有对,其对如下:
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
但第三比至今仍未见佳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