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的程铭曾患腿病,医生在为他针灸时,不慎将银针折断,于是急忙请当时的针灸名家滑伯仁来解救。滑伯仁气喘吁吁地赶到程家,只见程铭疾首蹙额地在床上痛苦呻吟,右腿弓曲不敢动弹。那医生神色不安,焦急万分,用手紧紧捏住尚留在皮外的一点点银针断头,生怕银针走人病人体内,造成生命危险。程铭一家老小,急得六神无主,不知所措。滑伯仁看清断针是在程铭先生的足少阴经脉的穴位——阳陵泉穴,便沿着这条经络循行着,在离阳陵泉穴很远的风市穴扎下一根又长又粗的银针,用力捻动起来,程铭忍受不住这个强烈的刺激,痛得大喊大叫,汗流如注。与此同时,程铭的风市穴旁的肌肉猛烈地抽搐着,而阳陵泉穴位的肌肉却逐渐松弛下来。滑伯仁见时机已到,忙向那个医生丢了一个眼色,示意他快拔断针。那医生心领神会,迅速地取出了断针。接着,滑伯仁在程铭稍缓之时,悄然地拔出了粗粗的银针。滑伯仁的解救,采用的是“近而示之远”的方法。他深深地懂得,针灸治病取穴一般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头部的病却取足部的穴位,左侧的病却取右侧的穴位,内脏的病却取四肢的穴位。“近而示之远”的诡道在针灸治病中取得了疗效。其实,日常生活中亦为同理。
孙子曾说:“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此句意为:本来要从近处进攻,却显示要从远处进攻;本来要从远处进攻,却显示要从近处进攻。把孙子的“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的计策引申到处世领域,也就是说近就是亲,远就是疏。譬如夫妻生活,开明的、有修养的夫妇多有几房、分床睡的习惯,可谓“近而示之远”。这种“远”里孕育着“近”,其实际效果是“远而使之近”。而许多夫妇一味求“近”,殊不知,这种“近”中孕育着“远”,其实际效果则是“近而使之远”。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距离产生美。这就如早期的西方女子的面纱,它营造出的正是一种距离,让人隔了那一层薄薄的轻纱去想像轻纱后那张看不真切的脸有多么妩媚动人。但也正如面纱后的那张脸不一定如想像中的那般美丽,缩短距离有时只会让梦想破灭,让人陷入深深的失望。
其实,人与人之间有时也需要距离。每当听说曾经形影不离的好友现在形同陌路,每当听说时间让曾经的密友只剩下客套的“热情”,人们不禁会想,为什么当初不留一点距离呢?人与人之间冷漠与疏远固然不好,如胶似漆也未必能长久。即便是和最亲密的人在一起,也不妨适度地留出一些空间,让彼此都拥有自我的空间。
领导者与部属保持距离,也是一种“近而示之远”的运用。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避免下属之间的嫉妒和紧张,下属之间没有了因为领导者的过分亲近而引起的嫉妒和紧张,则皆与领导者“近”也;可以减少下属对自己的恭维、奉承、送礼,行贿等行为。一个领导与上述现象不沾边、则与广大的部属“近”也;可以防止领导者对自己所喜欢的下属的认识失之公正,一个领导者对下属的认识公正就不会干扰用人的原则,这样的领导则与广大的部属“近”也……种种的好处都归到一点,与下属保持距离可以树立并维护领导者的权威。
正所谓“近则甫,远则威”。在这一运用中,庄重是“远”,尊敬是“近”。换句活说,对部属的庄重的“远”,获得了部属的尊敬的“近”。领导与部属缩短距离,也可以运用“近而示之远”之策。例如,在上任就职时对部属说:“我张某还是张某,没有因为一纸任命而在一夜之间就水平高了。”这样的表述,自谦甚或自贬是一种“远”,但是得到的却是部属对你的接受和敬重,这是一种“近”。又比如,领导者在工作中随时随地向部属请教或咨询一些技术性的问题,这种不耻下问的“远”,得到的是你在部属心目中的“近”。
有的人处世,凡遇别人有求、有意、有欲,皆先把困难、艰难、危难之处,不利、不顺、不畅之面,一一说得沉沉重重,把对方的期望值降低,使己方的成功率提高,一旦事情办成,对方感激不尽,顿时与你“近”矣!这时的“近”,其实是因为开始的“远”,这就是为人处世中的“近而示之远”。这种智慧的另一个益处是,假如事情办不好,或者办不成,对方也不会太失望,或不失望。总之,不管结果如何,你都处于主动地位。这便是孙子讲的“致人而不致于人”。
如果我们把孙子的“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的计策引申到更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什么是“近”,什么是“远”,就该由各人自己去领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