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汉全席兴起于清代中叶。它上取宫廷肴馔之特色,下取地方菜系之精华,礼仪隆重,用料华贵,菜点浩繁,器皿精致,烹调技艺高超,形成独特风格,为世界饮食界所瞩目。满汉全席的渊源可追溯到清康熙年间“满席”
和“汉席”的筵宴形式。原来,满族人的饮食比较简单,菜肴的烹调主要靠烧、烤、煮、炖等方法,调味也只是盐、酱、酱油、花椒,加以葱、姜、蒜等,古代酒的集大成时期,大概要数清代了。酒的门类已基本齐全,蒸馏酒的品种也在发展,啤酒已有酿制,茅台、洋河大曲、泸州老窖、竹叶青、花雕等很多着名酒种,都是这时发展起来的。
自古以来,酒在人们的生活和文化活动中,扮演着一种奇特而重要的角色。成功者以酒助兴,抒豪情壮志;失意者借酒浇愁,宣泄愤懑不满。中国酒文化的内涵和层次难以言尽,且有很大的美学属性。王翰的《凉州词》写道:“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的上半阕,作者描写饮宴的盛况,美酒、宝杯、悦耳的音乐;下半阕,写将士豪情壮志,宁愿酣醉,乘兴杀敌,横卧沙场,自古以来为国征战者,几人回?这首很有名的豪饮之诗,千古流传。李白的有些饮酒诗亦风格豪迈,令人读后有回肠荡气之感。如“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而“花间一壶酒,独斟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则在字里行间,愁苦唏嘘,读来令人感伤。
长期发展的酒俗中,一些约定俗成的酒礼也得以形成。例如主人向客人敬酒,通常看到客人把拇指、食指、中指放在一起,在桌上轻轻点几下,意思是感谢,行叩指礼。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常微服私访,出入小酒家。太监们随行,也一起用餐。这在宫廷里是不可能的事。这种情况下,惟一方法,就是行叩指礼。他们用三个手指,在桌子上轻轻点九下,表示三跪九叩,心里也便踏实了。这种做法,后来也在民间传开,成为老百姓通用的酒礼。酒席上还往往有这样的话,叫“无三不成礼”。意思是,喝酒要三杯;第一杯,为敬酒之意;第二杯,谓之好事成双;第三杯,“无三不成礼”。所谓“无三不成札”,就是天、地、鬼神,各敬上一杯,这也是千百年来的一种重要习俗。直到现在,很多少数民族敬酒时,还要以手指沾酒,向空中轻弹三下,就是这个意思了。
古代饮酒之最,要算宫廷饮宴了。此时,酒最多,也最好,佳宾云集,乐舞响彻云天。《东京梦华录》卷九记北宋皇帝寿宴的一个场面云:一次行酒,奏乐唱歌,起舞致敬。二次行酒,礼仪如前。三次行酒,演京师百戏,上咸豆、爆肉等四道菜。四次行酒,演杂剧,上糖醋排骨等。五次行酒,琵琶独奏,两百名儿童起舞,上缕肉羹等菜。六次行酒,表演足球,上两道菜。七次行酒,四百女童起舞,上炊羊、胡饼等。八次行酒,群舞,上沙鱼、肚羹、馒头等。九次行酒,表演摔跤,上菜饭。如此浩大酒宴,不独宋代,历代帝王皆行之,有的更为铺张。
古典筵席巧命名
古典筵席的名称很有讲究,其方法主要有六种:一是借用数字,如双六席(六碟六盘)、三八席(八碟八盘八大碗)。其数字的借用也有一番讲究,一般喜事逢双,丧事排单,庆婚要八,祝寿重九。二是突出原料,如燕窝席、野味席。三是巧嵌成语典故,加八仙过海席(八种海味组成)、五子登科席(五种山珍组成)。四是寄寓诗情画意,如争春宴(在杏园举行)、曲江宴(唐代新科进士在曲江风景区举行)。五是点明办宴主旨,如烧尾宴(文臣封官)、麒麟宴(武将进爵)。六是宣扬门第家风,如谭家宴(因清代京官谭篆青擅长食饮而得名)、梁家宴(因梁实秋先祖创办河南名菜馆厚德福而得名)。
中国传统筵席的席位
举行宴会时,由于人席人数多,排列座次有一定的讲究:如用八仙桌,桌朝大门(东边),则最尊贵的席位是座西而东,其次为座北面南,再次是座南面北,最卑的是座东面西,总的说来是“东向为尊,西向为卑”。现将一般情况下实用的座次排法列举如下:
一桌(八仙桌)座次排法:
桌朝大门(东),座次尊卑次序从1顺次至8,1为首席,8为主人位。
两桌座次排法:桌朝大门(东),座次尊卑次序从1顺次至16,1为第一桌首席,2为第二桌首席;15为第一桌主人位,16为第二桌主人位。三桌座次排法:西边两桌分座次,尊卑次序如同两桌排法。东边一桌为散座,不分座次。三桌的另一种排法:西边一桌分座次,尊卑次序如同单桌。东边两桌为散座,不分座次。四桌座次排法:
西边两桌分座次,尊卑次序如同两桌排法。东边两桌为散次。
西汉筵席的见证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大量饮馔实物可窥见那时的饮食情况。
粮食稻、籼、米、麦、粢、豆、葵、麻以及各种豆类制品。
瓜菜瓜、笋、藕、芋、荷、芥、冬葵、苋菜等。
肉食牛、马、羊、狗、豕、鹿、兔、鸡、雉、雁、凫、鹤、斑鸠、喜鹊、鹌鹑、雀、蛋、鲫、鲂、鲤等。
酒类白酒、米酒、温酒、肋酒。
果品枣、梨、梅、杨梅。
糖果糕饵稻食、麦食、黄粢食、白粢食。
羹汤酐羹(羊酐羹、豕酐羹、狗酐羹、凫酐羹、鸡酐羹);白羹(牛白羹、鹿肉鲍鱼笋白羹、鹿肉芋白羹、鸡白羹、鲫白羹、鲜藕白羹);芹羹(狗芹羹);葑羹(牛葑羹)、苦羹。
菜品炙类(爆牛肉、爆鹿肉、爆猪肉、爆鸡肉、爆狗肝、爆牛脊);脍类(细切羊肉丝、细切鹿肉丝);类(油炸鸡):菹类(酢菜);以及腊菜、煎菜、熬菜、蒸菜、烩菜、脯菜。
佐料糖、蜜、酱、盐、豉、曲、齑、豆豉姜、苦荼、花椒、雀酱、肉酱、马酱、豆鼓酱等。
马王堆汉墓是西汉长沙丞相——软侯利苍及其妻、子的墓。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饮馔文物,保存了西汉部分饮食实物。从以上实物看,实际上是一桌筵宴。
梁朝的珍馔
梁朝的珍馔是1400多年前文人笔下所描述的一桌齐整筵席。它不仅介绍了菜品,还写到了其烹调方法和地方特产,很有研究价值。现选录如下:
铜姘玉井,金釜桂薪。六彝九鼎,百果千珍。熊蹯虎掌,鸡跖猩唇。潜鱼两味,元犀五肉。拾卵风窠,剖胎豹腹。鲐温湖之美鲋,切丙穴之嘉鲂。
落俎霞散,逐刃雪扬;轻同曳茧,白似飞霜。蔗有盈丈之名,桃表兼斤之实,杏积魏国之贡,菱为巨野所出。衡曲黄梨,汶垂苍栗,陇西白奈,湘南朱橘,荔枝沙棠,葡萄石蜜。瓜称素腕之美,枣有细腰之质。
宋皇的寿筵
1.每客各份:环饼、油饼、枣塔、果子。葱、韭、蒜、醋等味碟。鸡、羊、猪、兔、鹅等熟肉。
2.第一杯酒:唱歌、奏乐、献舞、祝寿。
3.第二杯酒:同上。
4.第三杯酒:演杂技百戏。上菜:下酒肉、咸豉、爆肉、双下驼峰角子。
5.第四杯酒:演杂剧。上菜:炙子骨头、索粉、白肉胡饼。
6.第五杯酒:琵琶独奏、儿童舞、演杂剧。上菜:群仙炙、天花饼、太平铧锣、平饭、镂肉羹、莲花肉饼。
7.第六杯酒:足球表演。上菜:假鼋鱼、蜜浮酥捺花。
8.第七杯酒,女童采莲舞、演杂剧。上菜:排炊羊胡饼、炙金汤。
9.第八杯酒:群舞。上菜:假沙鱼、馒头、肚羹。
10.第九杯酒;摔跤表演。上菜:水饭、簇饣丁下饭。
注:这个大筵以饮九杯寿酒为序,把菜肴饭点和文艺节目有机地组织起来,场面热闹,气氛隆重。赴宴者在两百以上,演出的超过千人,厨师和服务人员数千。它是宋王室骄奢淫逸生活的写照。
明代市并筵宴风貌
据考证,明代市井人家的筵宴大致可分4个过程:
1.客人未齐,先放荼食四碟或八碟,茶食包括干鲜果品和糖点糕饼两类:果品有莲子、栗子、榛松果仁、核桃穰儿等干果,红菱、雪藕、荸荠等时鲜。点心有果馅椒盐金饼、檀香饼、顶皮酥等。
2.客人到齐,接着上四或八碟小菜,常见的有十香瓜茄、五方豆鼓、醋滴薹菜、橘酱、精笋、糖蒜、香蕈、通薹、辣菜等。这是供吃粥用的,阳谷一带称“打底”,用食物垫底,不易醉酒。
3.垫食之后,便上酒菜,俗称案酒或案鲜,有泰州鸭蛋、王瓜拌辽东金虾、油炸烧骨、劈囔鸡、银丝舴、鸽子雏儿、银苗豆菜、黄芽韭和的海蜇、烧脏肉酿肠儿、春不老炒冬笋、糟蹄子筋等。
4.喝完酒后上菜上饭。有滤蒸的烧鸭、水晶蹄膀、白炸猪肉、爆炒的腰子、水晶鹅、黄熬山药鸡、臊子、山药肉圆子、炖烂羊头、烧猪肉、肚啼羹、牛肚儿等。
清代的“四菜一汤”
据《清稗类钞·饮食类》记载,清代中晚期提倡四菜一汤宴客。四菜是荤素各半,汤为荤素混合。一般情况下,二荤多为粉蒸鸡和炖鲫鱼;或炒肉片和炒鸡蛋;二素常是炒缸豆和粉丝豆芽。汤则是以冬瓜为主的火腿冬瓜汤或鸡丝冬瓜汤。席间无饭食,略备蛋糕、面条或馒头之类,作裹腹之用,并备有公碗公筷公匙,作为取菜汤之用。
“快餐”与“慢食”
有人认为,西方科技、经济的高度发展,得力于快餐的发展。于是便排揎我们不重视快餐,不大量引进快餐线及快餐品种,乃至引进快餐的宣传。
给人印象似乎中国没有快餐。实际上,中国有快餐。一位英国学者对中国留学生说过,中国的春卷、烧麦、包子、饺子等都是最好的快餐。此外,还有多种面条、混沌、饼子、年糕、元宵以及各色粥、饭等等,品种丰富,滋味鲜美,远远超出西方。倒是有一点值得思索:中国快餐如此之好之多,为何中国人不称之为快餐呢?
这与中国传统医学中所总结的饮食不宜过急的观点有关。快餐,如果理解为方便食品,犹可一说;如果理解为快吃,以适应快节奏的生活节律,显然不合饮食养生之道了。这也许是中国虽有众多适于快吃的方便食品,却不称之为快餐的原因所在吧。近来,西方人已经觉察到“快餐”将他们引入一个误区。如今意大利有“慢食团”,英国有“享受饮食的乐趣”的议论,最热衷于快餐的美国,一些快餐店也在提倡“快餐慢吃”了。这该是从“快餐”的教训中受到教育的结果。我们似乎不该再去追随、效颦了。
古代饮食结构
我国古代的饮食结构究竟是怎么样的?在古文献中,记载较早、较完整、较有价值的应推《楚辞·招魂》里有关饮食的描写。早在春秋战国时,人们就已习惯把饮食分为食和饮两大部类了,如据《周礼》、《礼记》等,可知在正式的场合饮食却是分为四个部类的:饭、膳、羞、饮。《楚辞·招魂》
中写盼饮食,便是严格按照上述四部类依次排列的,更可看出这种饮食部类的划分法已经突破了中原文化的范围。用百谷做的饭,也是古人的主食,故《楚辞·招魂》把它列在了首位。膳是六畜为主的牲肉做成的菜肴。馐又有百馐之称,是粮食为主精制的滋味甚美的多样化食品,如单说其中不带汤水的那部分,即后世称的点心。饮是古代饮料的总称。从随县曾侯乙墓出土器物,也可证《楚辞》这段描写的确是源于现实生活。
现代膳食结构与西方比较
我国目前的膳食结构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植物性食物占人体热量来源的90%以上。膳食结构中,脂肪量偏低,且以植物油为主。
西方膳食结构与我国的相反,动物性食物所占比重很大,谷类与蔬菜等植物性食物的比重较小,食糖量较高,膳食纤维含量少。
从营养学角度对这两种膳食结构进行优劣比较,可得出以下结论:
1由于我国膳食结构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脂肪总摄入量偏低,所以冠心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及乳癌的发病率远比西方国家为低,结肠癌的发病率也比西方国家低。
2我国膳食结构中的蛋白质主要为植物蛋白,其营养价值较动物蛋白低;动物性食物和豆类食品较少,因而钙的摄入量低,同时锌的摄入量也难满足需要。这种膳食尤其不利于儿童和青少年的生长发育。而西方膳食则没有这种缺点。
古代的牛奶食品
据清乾隆年间的大型食谱《调鼎集》记载:“黄牛乳取法,冬夏可用。
取其初产者,质厚而有力,不放水真乳一碗,熬八分,约五六两,加冰糖,清晨饮之,不啜茶,不食他物,即不作泻。”又曰:牛乳“性平,补血脉,益心气,长肌肉,最宜老人”。这里不但交待了牛奶的食用方法,而且还道出了它的营养价值和食疗功用。
此书还介绍了牛奶的其他食用方法:“牛乳煮粥,炖热浇饭,更益人。”
清乾隆二十年(1755)出版的《农圃便览》(系山东日照人丁宜曾着)中还有关于“牛奶菜”的记载:
“炖牛乳;用牛乳一宋碗,细罗过净,入鸡蛋清五个,搅匀,细火炖之。”此菜为地道的山东风味菜,其烹调方法,至今可见。
由此可见,牛奶人食,在中国古已有之,并非舶来品。而且,其食用方法并不单一。
清代宫中膳食
清朝皇帝平时吃饭称为“传膳”、“进膳”或“用膳”,其地点布不固定,多在皇帝的寝宫或经常活动的地方。皇帝每天分早、晚两次用膳,早膳多在卯正以后(早六、七点钟):晚膳却在午、未两个时辰(12点至午后2点)。
另外,每天晚上在酉时(晚6时)前后还要进一次“晚点”(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