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859800000014

第14章 中国民间饮食文化(1)

民间节日食俗

我国饮食品种繁多,节日食俗亦见丰采。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从它的前夜除夕就开始热闹了。除夕那天,家家户户都要吃很丰盛的年夜饭。一般,饭前都要祭祖,将食物分出少许,献给祖先,以表纪念。然后全家老小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在北方,除夕都要包饺子。半夜零点一过,便下锅煮起来。蒸饺、煮饺、水饺,不一而足。有的家庭主妇还在水饺中按入铜钱,谁吃上就算交上好运。在南方,初一的清晨都要吃年糕和汤圆。“年糕”颇寓深意,一是祝祷来年谷物丰收(“年”有谷物成熟之意),二是寓意步步高升,一年更比一年好(“糕”、“高”同音)。“汤圆”则象征合家团圆。为了预示新年节庆有余,有些民族初一有吃鱼的习俗。在侗族人的家乡,每年初一,都要从鱼塘抓来又大又鲜的鲤鱼,或炸,或蒸,或炖,或烧,希望吉庆有鱼(余)、五谷丰登,余钱余粮。元宵节,是我国又一重要传统节日。元宵节期间,民间都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俗称“汤圆”,以其圆形圆音,寓意合家团圆,吉利平安,和和美美。当然,元宵的吃法,各地也不完全一样。在浙江宁波,元宵的馅,以黑芝麻、白糖、猪油调制而成,煮熟后皮簿透馅,油润香甜,汤里洒上几片桂花,美不可言。安徽安庆韦家巷的汤圆,声名遐迩,汤汁特别鲜美,回味无穷。在陕西,还有喝元宵茶的习俗。当地元宵茶中,放入很多菜蔬和水果,颇有特色。中国历代文人对元宵颇多赞誉。有诗称汤圆:“团团秫粉,点点蔗霜,浴以清水,清甘且香。”如此厚誉,难怪世世代代的人们要以汤圆为元宵节的必食佳品了。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国又一重要传统节日——端午节。传统的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五月为午。而“端”即初之意,所以五月初五叫端午。由于端午是暑天之始,各类病毒开始活跃,所以民谚称:“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人们从这一天开始防病解毒。端午那天,家家户户门前悬挂白艾、菖蒲,这是借助它们的特殊气味,驱除邪气,消去病毒。喝雄黄酒是端午节期间防毒、解毒的又一重要措施。雄黄,又名鸡冠石,一种常用的中药,对各种皮肤真菌、金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有抑制作用。雄黄酒即在酒中浸泡雄黄和菖蒲根而成,端午节喝此酒,一示节庆,二为健身,合家团聚时都喝它。大人喝后,还在小孩额上画个“壬”字,寄寓驱除百病的愿望。

与此相关,端午节的又一个重要食俗,就是吃粽子了。此风俗流传了1000多年。粽子越做越好,品种也越做越多。粽子有南北之别,馅有荤素之分。

在南方,苏州、绍兴、宁波的粽子最负盛名,其馅心多是豆沙、枣泥、成肉、火腿等。北方则以北京的江米粽子为典型,其馅心多是小枣、果脯。粽子的形状也越做越多,三角粽、四角粽、枕头粽、宝塔粽,不一而足。在中国,吃月饼是中秋节最有典型意义的食俗了。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月亮特别的圆。人们都喜欢在这一天合家团聚,边饮酒赏月,边吃月饼。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已有相当多年了。早在明代,已有大量关于月饼的记载。沈榜《苑署杂记’民风》“八月馈月饼”注云:“士庶家俱以是月造月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可见当时吃月饼之风已相当盛行。关于赏月和吃月饼的详情,明代不少野史笔记都有记载。《明宫史》就记云:在京师,初一起,就有人在卖月饼。加上西瓜、藕,即是相互馈送的礼物。至十五,家家供月饼瓜果,月上即焚香,开怀畅饮,“多竟夜始散席者”。如剩月饼,“仍整收于干燥风凉处,至岁暮合家分用之,曰‘团圆饼’也”。

少数民族食俗种种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历史渊源关系,各地少数民族的饮食习俗很不一样。

我们先看满族人的饮食文化。满族以定居耕作为主业,狩猎为副业。主食高粱、糜子、小米、玉米、麦粉、大豆等,野猪、狍、鹿、熊、虎、獐、兔等也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食品,但忌食狗肉。猪肉是他们最喜爱吃的食品,每年年节、祭祀都要杀猪。其中,特别喜欢吃的是白煮猪肉、白血肠、小肉饭等。他们常吃的是秫米面、椴叶饽饽、苏叶饽饽、炸饺子、柿肺等。除夕之夜,台家团聚辞岁,吃饺子。过年时,还要吃“年饽饽”等。

藏族大部分居住于青藏高原和四川西部地区。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宗教的影响,形成了一些独特的饮食习俗。日常的主要食物是糌粑、酥油茶、牛羊肉、奶子。糌粑是用以青稞炒熟磨制成的面粉,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捏成小团而食。食用时一般不用筷子,以手在碗中边捏边吃。吃肉时,将大块肉煮熟,以刀割食之。藏族人很重视藏历新年。年前,要赶制酥油茶,酿青稞酒,炸各式酥油果子。酥油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酥油与茶水、盐打制成的酥油茶,既可提供热量,又可御寒、生津、止渴,是很适合高寒地区的一种饮料。

蒙古族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青海、甘肃、新疆和东北的一些地方。这个民族食俗的最大特点,就是以肉和奶为主食。他们称肉为“红食”,奶为“白食”。红食,以牛肉和绵羊肉为主,也吃骆驼肉和山羊肉。烤羊肉、炖羊肉、手扒羊肉是常吃的菜肴。白食分两类,一类是食品,一类是饮料。食品类主要有奶豆腐、酸奶、奶酪、奶酥、奶皮、奶油、黄油等。最有特色的是被誉为“塞北三珍”的“醍醐”、“酥酪”、“马奶酒”。这些都是奶中珍品,蒙古族人很是喜爱。奶饮料主要指牛奶,或指骆驼奶、羊奶。蒙古族还以炒米、馅饼等米面食品为主食。蒙古族最高档次的食肴,便是全羊席,全席有菜肴112品,点心16种,8人一桌,别有情趣。

在中国境内,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保安族、东乡族和撒拉族,他们饮食上的最大特点是不吃猪肉。他们有自己的饮食系列,可谓主副食品齐备。

他们最喜欢吃牛肉、羊肉,对鸡、鸭、鱼也是相当感兴趣的。他们的烧全羊、炒烤肉、甜酱烤羊腿等,都是很有特色的菜肴。

再看朝鲜族的食俗。朝鲜族食品讲究鲜香脆嫩,辛辣爽口。在烹调方法上,多采用生拌、明烤、腌渍、汤煮。生拌鲜鱼片、生拌牛肚丝、生拌牛肉丝等,爽口生香、余味不散,是最受欢迎的菜肴,堪称食中佳品。朝鲜族的狗肉火锅也是蜚声中外的,他们以狗肉为原料,做了很多名菜佳肴。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食俗。约略地撮述几例,也大体可窥见一斑。

“一杯羹”

在中国古代食品中,羹占有重要的地位。妇女嫁到夫家,脱去新嫁衣就要为公婆做一次羹汤,中唐诗人王建写的《新嫁娘》诗:“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说的就是这种习俗。

史书上,着名的羹不乏记载。如三国时曹植享用的七宝羹,是用驼蹄做的,一瓯价值千金。唐朝李德裕每食一杯羹,须花钱三万,因为在他的羹里拌杂有宝贝、珠玉、雄黄、朱砂等。宋代蔡京喜好吃鹌鹁,一碗羹须杀掉几百只鹌鹑。明人冒襄在水绘园大宴天下名士,中席的羊羹用羊三百只,上席的羊羹竞用羊五百只。清时河道总督府里,吃一碗鱼羹也非十数条鱼不可。

上述羹类,固然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奢侈生活,也可见古人吃羹的讲究。

为了一杯羹,历史上曾留下一幕又一幕的闹剧。商纣王喜好吃熊掌羹,有一次他发现熊掌没有煮烂,就残暴地把厨子抓来杀了。汉高祖未发迹时,曾带领一班宾客去他长嫂家,要长嫂做羹给他们吃,长嫂讨厌刘邦与客来,把他们气走了。后来刘邦当了皇帝,却一直忘不了这件事,就把长嫂之子封为羹颉侯(“颉”即克扣之意)作为报复。更有甚者,由于分羹不匀,居然还酿成过亡国惨祸。《说苑》中记载春秋时代宋国与郑国作战之前,宋将华元烹羊羹享士,而为华元驾车的羊斟没有分到。于是在作战的时候,羊斟说:“昔之羊羹子为政(作主),今日之事我为政。”结果,他把战车驰入郑阵,造成华元被俘,宋军大败。《战国策》亦记载说,战国时代中山国君宴请大夫,上菜时,因羊羹太少,不能人人遍食。大夫司马子期因为没有分到羹,一怒之下,叛离中山,投奔楚国,并说动楚国征伐中山,导致中山君竟以一杯羹而亡国。

食蟹古史

由于螃蟹“身穿铁甲衣,十指如箭支,胸中藏琥珀,口吐夜明珠”(蟹谜),因此古人把它视为“镇邪”、“压妖”的怪物,无人敢食。于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敢的人”(鲁迅语)。

传说汉朝时候,有一年一个县闹蟹灾,螃蟹多得遍地皆是,田里的庄稼都让螃蟹给糟塌完了。如何消除蟹灾,解饥救荒呢?这使县官伤透了脑筋。

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冒险吃蟹的办法。于是,县官召集百姓,捉蟹蒸煮,并带头剥食。岂知非但没有送命,反而尝到了美味。随之,百姓纷纷仿效,以蟹代粮,居然安度饥荒。这个传说的可信度是值得大打折扣的。因为翻开《周礼》可以看出,早在周代,古人就做螃蟹酱了,名叫“蟹胥”,以青州产的最为着名,是贡品。

我国塘蟹在南北朝时已很出名,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收有“藏蟹法”,详细介绍了用稀糖水、盐、蓼汤、姜末等腌制螃蟹的方法。隋唐时,糟蟹、蜜蟹均是贡品。至迟在唐代已出现了蟹粉制品的记载。宋时已有蟹黄包子(即陆游所谓“蟹馔牢丸美,鱼煮脍残香”)、酉仓蟹、蟹羹,同时还有“炒蟹”、“酒蟹”等。再往后,元代着名画家倪瓒着的《云林堂饮食制度集》

中提到有梭子蟹的食法。

明清以来,比较讲究食蒸蟹。李笠翁说:“凡食蟹者只合全其故体,蒸而熟之,贮以冰盘,列之几上,听客自取自食……旋剥旋食则有味。”明代宋诩所着《宋代养生部》中还有“玛瑙蟹”的制法。除此之外,明代、清代还有许多着名的蟹馔,如“蟹黄兜子”、“螃蟹饺子”等等,真可谓不胜枚举。

我国古人对食蟹早有研究,唐陆龟蒙有《蟹志》,宋傅肱撰有《蟹谱》。

宋高似孙着的《蟹略》,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地研究螃蟹的科学着作,共四卷:第一卷日蟹原,蟹象;卷二日蟹乡、蟹县、蟹品、蟹占;卷三日蟹贡、蟹馔、蟹牒;卷四日蟹雅、蟹志,赋、咏,收罗相当广博,至今仍有相当价值。

食蛇趣话

刘安《淮南子》记载:“越人得髯蛇以为上肴,中国人得而弃之无用。”

唐代的韩愈被贬至潮州时写了一首诗,对潮州人食蛇、蛙等几十种异物感到“腥臊始发越,咀吞面汗马卒”很不是滋味。宋代的苏东坡好一点,他被贬到岭南后,“平生嗜羊炙,况味肯轻饱,烹蛇啖蛙蛤,颇讶能稍稍”,表现出随遇而安的态度,对食蛇的习惯也渐渐适应了。但是他的如夫人朝云却因吃了一次蛇羹致惊而死。

解放前,广州英美烟草公司有一位华人经理江孔殷,有一次专门搞了一次蛇宴,请一位美籍的总经理尝试,这位外国人一听,悚然惊叫,并要退席,江孔殷百般解释,他都不放心。后来,江孔殷向他签署了一份“吃蛇安全保证书”,保证不出意外,他才就座下筷。初尝两口,心里还有点不安,但吃下去以后,就感到十分可口了,更使他奇怪的是,事后还感到对他的风湿病有疗效。

广东人食蛇虽有悠久的历史,但蛇的菜式多样化还是近几十年的事。解放前蛇菜一般只是蛇羹和炒蛇丝。现在厨师们运用煨、炒、炖、泡等多种烹调方法,可以制出几十种名菜。除人们熟识的“龙虎凤大会”外,还有近年刨新的“双龙争明珠”、“烧凤肝拼蛇片”、“松江鲜蛇夹”、“五彩炒蛇丝”、“过山峰炖鹧鸪”等,这些各具特色的蛇馔佳肴,以蛇肉为主料,配以飞禽走兽、家禽、海鲜、植物、瓜果等烹制而成,使人耳目一新。

冬日吃狗肉

天寒,人们都喜欢吃点狗肉,吃狗肉可以使身体发暖。人说:“狗肉不上正席”,大的宴席上都没有这一道菜。实际上,2500多年前,狗肉还是天子的食品之一。《礼记‘月令》中说:“孟秋之月,天子食麻与犬”,又说:

“秋季三月,天子仍以犬尝麻,先荐寝庙。”狗肉不仅上席,并且还是一种很珍贵的祀品。《国语·越语》上载:越王勾践为了奖励人们繁殖人口,凡是生男孩的,赐二壶酒一犬。生姑娘的赐两壶酒一猪。跟随汉高祖打天下的功臣樊哙,过去就干过屠狗这个行业,可见当时人们吃狗肉是很普遍的。

古时有名的“八珍”菜蔬中,有一道菜叫做“肝”就是狗肝和肠间脂肪烧烤而成。由于秦汉人经常吃狗肉,因此烹制狗肉的技术很精湛,如做狗肉脯,先要撒上花椒,生姜粉,再加上各种调味品。

历史上爱吃狗肉的名人不少,如清代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李鸿章也喜爱吃狗肉,他出使英国时,有人为了表示尊敬,把一条心爱的狗赠送给他。据说这条狗在英国各项竞犬会上,获得过极高的荣誉。有一天李鸿章觉得外国菜不好吃,叫人把这狗杀了,痛痛快快地吃了一顿狗肉。过了些日子,人家问他:狗呢?他说已经朵颐了,味道好极了。谢谢!弄得人家哭笑不得,成了一个笑柄。

远古的食鼠风俗

5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北京周口店“北京人”洞穴遗址的用火灰烬层中,就曾发现成堆被烧焦的鼠骨,这显然是我们祖先的果腹之物。当时一旦外出采集或捕猎大型动物无望,面临断炊之机,“北京人”便靠尖木棒在洞穴内就地扒掘鼠窝,随后将捕得的老鼠架在火堆上熏烤,这就是他们充饥最实惠、最味美的肉食品了。

“北京人”洞穴遗址的中上部灰烬层最厚达6米,而其中老鼠等啮齿类动物烧骨最为丰富,足见当时“北京人”食鼠胃口之大。除了“北京人”遗址有食鼠痕迹外,山西、河南、湖北等地的古人类遗址和郑州商城、安阳殷墟等商代城址的地层中都分别发现有大量中华鼢鼠、东北鼢鼠、布氏田鼠、达呼尔鼠兔、家鼠、竹鼠、黑鼠、田鼠等啮齿类动物化石,鸟类、鱼类和其他野生哺乳动物化石,与人类遗骨和石器工具共存的现象,这说明鼠类同其他动物一样为人类所食用。

周代食鼠风俗之盛更是达到了空前绝后的程度。当时不仅一般百姓喜食鼠肉,就连周统治者也视鼠肉为珍味。他们把鼠肉喻作璞肉(玉),且对于食鼠还有一定的规矩,《国策·秦策三》载:“周人谓鼠未腊为朴。”《尹文子·大道下》又载:“周人怀璞谓郑贾曰:‘欲买璞乎?’郑贾曰:‘欲之。’出其璞视之,乃鼠也。”这证明在当时新鲜鼠肉已成为市场上交易的商品了。周统治者尤爱吃腊制鼠肉于,为此曾专设“腊人”整治干储,将暂时用不完的禽兽腌制。据《仪礼·聘礼》、《公食大夫》、《礼记·礼器》等文献记载:在周代,唯有三鼎以上之士、卿大夫、周天子才能在鼐中盛鲜腊。

周以后,由于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发展,人类的肉食量增大,“躯无四两肉”的老鼠渐为人们所不齿,因而宁啃鸡肋,也不愿尝鼠脯。加之鼠类繁殖惊人,又同人类争夺粮食,故终成为“人人喊打”的对象。

但尽管如此,食鼠遗风代代相传,仍有不少地方继续食用鼠肉。晋人张华《博物志》载:“西北之人食陆畜……食陆畜者,狸、兔、鼠、雀以为珍味,不觉其膻。”民族学材料叉证实:迄今我国广东、广西、福建、川藏部分地区仍有食鼠习俗。西藏人结婚仪式上还有将鼠肉作为珍味佳肴款待宾客朋友之习呢。

食蝉小话

《庄子·达生》记载了“佝偻承蜩”的故事。蜩即蝉,就是俗语的知了。

“佝偻者”练就的“承蜩”绝技,有什么用途呢?原来,“佝偻者”是以承蜩为业,维持生计,因为古人是把“蜩”作为一种食物的。

同类推荐
  • 客家圣典:一个大迁徙民系的文化史

    客家圣典:一个大迁徙民系的文化史

    本书是“元亨文存”系列之一,为客家族群研究,选取《客家圣典》全书,以及《客家文化史》等的精粹部分,讲述了客家文化的精髓。填补了世界民族大迁徙中所缺的另一半,将文化迁徙激活的客家式的命题,提升到哲学的、人类学的理论高度;把客家民性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形成的过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 老北京的传说

    老北京的传说

    《老北京的传说》分为“老字号”、招幌以及市井生活三个部分。北京的老字号标志,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早期的民族商业文化、关系密切。在繁华的东四、西单、鼓楼、前门、大栅栏等处,店铺林立,各种商业字号比比皆是。许多店铺的名称、牌匾,文化品位之高,是其他城市很难比拟的。很多创业人都颇费心思,一心想给自己买卖图个好名字,这预示着生意成功的一半。
  • 老北京胡同与四合院

    老北京胡同与四合院

    本书主要介绍老北京城市建设的特点,以及居住在此的市井百姓的衣、食、住、行等。
  • 回家

    回家

    本书以家庭为切入点,从饮食男女到四时祭祀,从乡愁乡思到祠堂家谱,从居住空间到民俗风情,从家风家教到家国情怀,涵盖了家庭的方方面面,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剖析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阐述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本书共分为七章,分别是:家居、家祭、家乡、家庭、家风、家教、家国。本书文字优雅,趣味横生,朴实无华,感人至深,既是一本中华传统文化的“浓缩读本”,也是一本家庭生活的“百科全书”。
  • 陇南文化

    陇南文化

    本书讲述了陇南地区的文化特色,浅显易懂的文笔,使人犹如身临其境。
热门推荐
  • 宁生宁生我爱着你的名字爱着你

    宁生宁生我爱着你的名字爱着你

    知道有些人看过了。(处女作)表白之顾司默宁生,宁生,我爱着你的名字,爱着你。宁生,我的世界已被你占据,你怎会舍得离开我。宁生,你知道么,你似我的生命。你知道么?你喜欢叫我阿默。因为你告诉我你妈妈总会叫你阿生,你说这是对最爱的人最亲昵的称呼。所以,宁生,我从没有想过你会脱离我的世界,那么突然。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帝国是我的

    帝国是我的

    正在做机甲测试的谢雨,无意中唤醒了光脑莎莉,后来又被光脑莎莉检测谢雨谢雨是星河帝国唯一的直系血统,将自动成为星河帝国的皇帝陛下,而帝国已经在一次星战中覆灭,从此谢雨就开始了星河帝国的复国旅程。
  • 武逆吞天诀

    武逆吞天诀

    意外穿越,重生为不能觉醒武魂的废物少爷,一朝觉醒,万物臣服,武道苍穹,力破乾坤?他将写下怎样的故事?
  • 腹黑大小姐杀手皇妃

    腹黑大小姐杀手皇妃

    一朝魂穿,身拥异能的她遇上手握大权的摄政王会擦出怎样的火花?且看她携手他一起傲视江山.....(简介较为苍白,但内容绝对精彩
  • 仙家道语

    仙家道语

    何谓仙家,何谓大道,只有实力强了,才能确立规则。
  • 绝宠医妃

    绝宠医妃

    一朝穿越,白芷菱发现自己嫁人了,还是嫁给一个渣男!成婚当天,白莲嫡妹同时进门,御赐正妃独守空房!听着各种流言,白芷菱淡定的数着银票看尽各路俊男美女,却在一美人身上栽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快穿亲爱的你

    快穿亲爱的你

    某一个深夜,床上的少女睁开眼,从此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我遇上你是命中注定”
  • 重生之依然我心

    重生之依然我心

    一个被周围的人厌弃的60老妇人在死后,重生化身为极其美丽的少女。外表的改变也相应地改变了别人对她的看法与态度,大千世界滚滚红尘,心性单纯的她,在命运之轮的安排下邂逅了一个四十三岁的男人。心悸,仰慕,让她年老的心龄在美丽年轻的躯体内痛苦的挣扎。懵懂的她,不知道自己身具火灵神脉。在世间有着许多神秘的事情,让她避无可避。挫折并没有蒙蔽她那清澈明亮的双眸,她用着本心去寻找着自己的归途,虽然路途坎坷但是我心依旧。
  • 念动诛天

    念动诛天

    繁华都市,车水马龙,每个人都在为了生活忙碌,即使是企事业单位退休的老人也不乏提着二手购物袋在路上几个瓶子的卖钱,但这些似乎榕树下一个青年无关,他懒洋洋地躺在太师椅上,眯着眼睛,斜视着来来往往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