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有四个语言区,各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其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文化传统又都同邻国文化密切相联,因此瑞士没有统一的民族文学。所谓瑞士文学,其实是瑞士德语文学、瑞士法语文学、瑞士意大利语文学和瑞士雷托罗曼语文学。
1.瑞士德语文学
中世纪早期和中期尚不存在瑞士文学,那时瑞士只是德意志民族罗马帝国的南部边陲,在社会、政治、文化方面是同整个帝国的发展密不可分的。
位于今日瑞士东部的圣加仑修道院,是古代高地德语文学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流传下来的有僧侣们从拉丁文译成古代高地德语的祷词,还有一个被称为“德国人”或“厚嘴唇”诺特克的僧侣翻译的博埃齐乌斯、亚里士多德、马尔蒂亚努斯·卡佩拉等人的古典文献和《圣经》。在阿尔高的穆里修道院发现的复活节剧本,对于德语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12世纪后半叶开始,文学创作者的社会成分发生变化,不仅在宗教界,而且在世俗的骑士阶层出现了文学创作活动,史称骑士文学。主要形式有骑士爱情诗和宫廷史诗。在封建领地上服务的骑士,一方面借描写宫廷生活娱乐封建贵族,另一方面也借此改善自身处境。
德语文学中第一个有影响的骑士诗人哈特曼·封·奥埃(约1160—1215),即是瑞士德语区人(一说是施瓦本人)。他以法国人克雷蒂安·德·特罗亚的“亚瑟王故事诗”为蓝本,写作了《埃雷克》和《伊万因》。除这种描写骑士婚姻与爱情的“高级”宫廷史诗外,瑞士还有“低级”故事诗《兰采洛特》(约产生于1195年),作者是乌尔里希·封·察齐克霍芬。13世纪以来,产生了瑞士历史题材的民歌,如歌颂瑞士民族英雄威廉·退尔的民歌。15世纪出现了反映宗教内容和当前政治事件的戏剧。卢塞恩、伯尔尼、苏黎世等城市流行的狂欢节剧,达到了相当繁荣的程度。宗教改革家茨文利(1484—1531)阐述神学内容的传单,是16世纪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7世纪的瑞士,由于地方割据严重,未能形成统一的宫廷巴罗克文学。严格的文字检查制度和对印刷、出版的控制,使大量反映瑞士农民战争的文学遭到扼杀,只有少数作家以机智和思想丰富的讽刺作品,反映了17世纪瑞士社会的状况,其余作家则从事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应景文学的创作。
18世纪欧洲思想史上的启蒙运动,在17世纪末的瑞士德语区已经初露锋芒,约翰内斯·格罗布(1643—1697)和贝阿特·路易·德·穆拉尔特(1665—1749)的作品,表达了对法国专制政治的批判,歌颂自然与个性发展。
对18世纪瑞士德语文学发生过重要影响的,首先是苏黎世的约翰·雅科布·博德默(1698—1783)和约翰·雅科布·布赖丁格(1701—1776)。他们从1741年起同德国莱比锡大学教授戈特舍德进行的关于以哪一种外国文学为榜样的论争,影响了整个德国文学界。博德默于1727年组织了“瑞士祖国历史学会”,聚集了18世纪瑞士文学界、思想界的知名人士,如哲学家约翰·卡斯帕尔·拉瓦特(1741—1801),启蒙教育家亨利希·裴斯泰洛齐(1746—1827),诗人、画家、出版家萨洛蒙·盖斯纳(1730—1788)等。在启蒙运动时期的瑞士文学中,田园诗形式占重要地位,反映出瑞士市民阶级在封建专制统治下逃避现实的倾向。与此同时,瑞士“第一个平民作家”乌尔里希·布雷克(1735—1798)以现实主义手法,真实地描写了社会地位低下的受损害、受侮辱的人的生活经历。
从法国大革命胜利,瑞士专制主义政权的崩溃(1797—1798)到1848年,瑞士资产阶级的国家观念逐步形成。
佩斯塔洛奇的民众教育小说和教育学著作,明显带有这种新国家观念的烙印,他的著作在欧洲产生了广泛影响。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戴维·赫斯(1770—1843)、乌尔里希·黑格纳(1759—1840)和约翰·马丁·乌斯特里(1763—1827)等人,继承博德默重视民俗学和倡导文化的传统,形成一个民族浪漫主义文学潮流,主要创作充满爱国主义思想的民歌。
近代瑞士德语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到耶雷米亚斯·戈特赫尔夫(1797—1854)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的小说以细腻的笔调和精确的环境描写,展示了19世纪上半叶瑞士农民的生活遭遇,在表现心理崩溃与社会解体方面,达到了空前的尖锐程度。他的作品题材虽然始终局限于穷乡僻壤,却以其现实主义成就获得了普遍意义。
而描写上升时期的市民阶级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腐败倾向的任务,是由戈特弗里德·凯勒(1819—1890)完成的。凯勒是有世界声誉的瑞士现实主义小说家和诗人,他的诗歌与小说反映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瑞士人民的生活、心理、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1870年以后,凯勒成了最受读者欢迎的德语作家。
1850年以后,随着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1870—1871年以俾斯麦为首的带有封建色彩的德意志帝国的成立,在文学方面出现了一股模仿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的潮流。在瑞士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凯勒的小说家康拉特·斐迪南·迈耶(1825—1898)的文学创作,就带有这种特征。他的小说多描写历史题材,主人公多是身居高位的大人物,表现了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流露了借古代英雄颂扬当代“铁血宰相”俾斯麦的情绪。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位重要作家卡尔·施皮特勒,也是一个反对资产阶级民主、向往过去的作家。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发表政论《我们瑞士的立场》(1914),主张瑞士中立,以缓和德法之间的矛盾。此外以约翰娜·施皮里(1829—1901)为代表的描写瑞士恬静、优美的风光和山民的自然状态的生老病死的所谓“乡土文学”,同迅速工业化的现实形成鲜明对照。
20世纪初期的瑞士,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和日益增长的社会危机之中。这种“时代危机感”最初反映在雅科布·博斯哈特(1862—1924)、雅科布·沙夫纳(1875—1944)和费利克斯·梅士林(1882—1969)描写农村题材的小说里。梅士林的《美国约翰》(1912)描绘传统瑞士农村生活遭到投机家粗暴践踏的情景。政论家、小说家卡尔·阿尔伯特·楼斯利(1877—1959)和雅科布·毕勒(1882—1975),对时代问题反映更为激进;后者在30年代加入瑞士社会民主党,他的小说《施蒂夫利斯风暴》(1934)批判了瑞士法西斯主义倾向。在欧洲工人运动普遍高涨的20、30年代,出现了描写工人生活遭遇的作品,有的采用自传体形式,通过个人经历反映工人阶级的处境,如安奈丽丝·吕格(1879—1934)的《一个堂倌女儿的经历》(1914);有的以30年代经济危机为背景,反映圣加仑工人遭遇,如伊丽莎白·格尔特(1895—1955)的小说《刺绣工人》(1936)。瑞士作家迪伦马特20世纪初期瑞士最重要的作家是罗伯特·瓦尔泽(1878—1956),他的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用情节互不联贯的现代小说手法,通过描写小职员的生活,表现了现代资本主义异化的社会关系。他的作品的寓意朦胧的特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引起批评家注目,成为西方现代小说的范例。
20年代初,苏黎世是欧洲激烈反传统艺术的“达达主义”的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和战争过程中又成为许多外国流亡作家栖身之地。苏黎世剧院是当时欧洲德语区最重要的反法西斯主义剧院。在瑞士现代文学中,马克斯·弗里施、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的小说和戏剧创作,以独特的艺术成就,赢得世界声誉。弗里施善于通过个人经历描写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象,引起文学批评家注目。迪伦马特的剧本以怪诞手法,描绘了一幅幅具有历史悲观主义色彩的怪异的生活画面,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本质特征。弗里施的剧作和日记形式的随笔,迪伦马特以描写犯罪问题见长的小说和广播剧,在现代瑞士德语文学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此外,方言文学、反映社会问题的报告文学、小型实验性剧场、具体派诗歌等等,都为现代瑞士德语文学增添了斑驳的色彩。
2.瑞士法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