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的第二个特征,是它的基础性。”
“根据《教育法》的规定,所有适龄儿童都必须完成规定年限的教育,并接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态度等方面的教育。”
“这是大唐高速发展时期对每一个民众的最基本要求。”
“义务教育的基础性表现在义务教育是一种全民性的教育,而不是英才教育。”
“义务教育就是人人必须要读书,人们只有受到一定年限的基础教育,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
“实行义务教育制,需要我们投入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物力,为了减轻各方面的压力,我们将分步来进行建立完整的义务教育体系这项工件。”
“我们今天只说第一步,这就是在大唐推行六年制义务教育。”
“具体做法是:在全国各州、县分别设立一所六年制州、县级小学,在各集体农庄和各国营企业分别设立一所六年制子弟小学。”
“凡建立了六年制小学的州、县、农庄、农场,年龄在七到十五岁的所有儿童必须进入学校读书,完成六年制小学的全部学业。”
看到好几个人都举了手,李昊说道:“等我讲完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之后,大家再提问。”
“义务教育的第三个特征,普遍性。”
“普遍性是指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除全部或者大部分的就学费用。”
“大唐实施六年义务教育制,学生入学不收任何费用,并享受以下四项福利。”
“第一,在学期间,每天一日三餐免费。”
“第二,学校免费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全部书籍、文具。”
“第三,一年四季,每季免费发放两套校服。”
“第四,完成六年制小学义务教育学业并取得小学毕业证书的学生,奖励十年寿命。这也是在《寿命法》中规定过的。”
“以上就是义务教育的三个基本特征。”
“对于义务教育,我们可以简单地表述为:到一定年龄的儿童有义务到学校读书;父母有义务送适龄儿童到学校读书;国家有义务为适龄儿童建立免费学习的学校。”
“现在,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我会给大家一一解答。”
这时候,虽然大家心里有很多疑问,却不知道应该如何提问了。
在坐的人大多有世家、士族背景,李昊推行的义务教育无疑会极大地损害到世家、士族的利益。
推行义务教育的最直接可见的效果就是,十年后的朝堂,将会挤满了寒门出身的官员,世家、士族的话语权将会被严重削弱。
无论是谁,自己的利益被损害了,最直接的反映当然是要反抗。
问题是,一个刚出生的弱不禁风的婴孩面对一个已经成人的穷凶极恶的壮汉,怎么反抗?
世家、士族就是那个婴孩,李昊就是那个壮汉。
于是,对于在大唐推行义务教育这件事情,心里反对的人太多,但敢说明目张胆地提出反对意见的却还没有。
没有人举手,没人有提问,会议室里很安静。
“义务教育是一件新生事物,大家有问题都可以提出来,不要有任何顾虑。”李昊鼓励大家提出问题。
反对肯定是不行,《教育法》都整出来了,反对纯属找死。
提出问题应该是可以,可是,推行义务教育会有什么问题呢?
大家都是博古通今的学问大家,略加思考就找到了推行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
按照李昊对义务教育的阐述,要在大唐建立完整的义务教育体系,仅对财力、物力、人力的要求就是大唐根本无法达到的。
对,这就是个大问题!
就算以李昊的数据为准,大唐现在有一千五百万人口,适龄儿童按照百分之十的比例计算,也将达到一百五十万之巨!
按照义务教育的要求,由国家来供养这么多的适龄儿童,让他们专注于学习,这需要多么强大的国力啊!
大唐立国之后,战乱频繁,国库没钱大家是知道的,办这么多学校需要的钱财从何而来?
还有,一百五十万学生,需要多少教师?养活这么多教师又需要多少钱财?
再有,学校总得要有校舍吧?这么多的校舍难道不用花钱吗?
有人开始举手了。
在众多举起来的手中,李昊挑选了陆德明提问。
“刘博士,您老有什么问题?”
现年七十六岁的陆德明,苏州吴县人,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国子学博士,封爵吴县男。
陆德明精通经学,是周文王弄出易经后唯一的阐述者。
陆德明是正统的儒学家,但他同时接受了魏晋以来的玄学和佛学的熏陶,不像汉儒那样注重儒家门户,壁垒森严。
陆德明的思想,既推崇儒家的礼治仁政,也推崇道家的清虚自守。
这种政治理想和人生哲学,既表现在他的著作中,也体现在他整个的学术生涯中。
陆德明的一生经历了陈、隋、唐三个朝代,因为学术上的名声而受到当权者的礼遇,但他没有参与过什么政治活动,始终是一个学者淳儒的面目。
对于陆德明这样的学者,李昊是推崇备至的。
“秦王殿下,要在全国建立那么多小学,其它方面暂且不论,财力、教员、校舍如何解决?”陆德明问道。
“财力问题我们已经有解决方案,由于它牵涉到其它方面的问题,所以我不在这里解答。”
“可以告诉大家的是,建立六年制小学所需要的所有钱财全部由秦王府提供。”
大家又一次被惊呆了,供养一百五十万适龄儿童,在加上学习所需要的费用,这是一笔多么庞大的开支啊!
这不是一次性开支,而是年年都需要的开支!
就是大唐所有的世家、士族联手也不可能有这样的能力!
何况秦王府还有农业、工业方面的巨大支出!
秦王府的底蕴究竟深厚到何等程度?
“钱财的问题由秦王府负责,我们就只说师资和校舍问题。”
“在讲这两个问题之前,我想先了解一下大唐的地方官学和乡学目前的状况。”
“据史籍记载,大唐各州县,设置有官学,乡里也设置有乡学。”
李昊在BI大屏上投影出下面的内容:
《通典》卷五三《礼典》“大学”条武德七年条下有云:“诏诸州县及乡,并令置学。”
“我想知道的是,自武德七年朝廷置官学的命令发布以后,各州、县、乡的执行情况。”
见没有人回答,李昊又换了一种问法:
“在座各位中,有没有人知道州县官学以及乡学目前的状况?”
对于李昊这个问题,没有人回答,就连李世民都不知道如何回答。
“唉。”李昊深深地叹了口气,然后说道:“如果没有人知道,我就只能根据我所掌握的史料来推断了。”
“据我分析,州、县一级的官学,情况应该要乐观一些。如果连州、县一级都还没有官学,相关的官员这两年都在干什么?”
“而我们的乡学呢?表面看来,它属于官学,因为朝廷明令各地予以设置。但它的经费供给、教员配备、生徒数额却未见有具体的规定。”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乡学究竟有没有?或者说有多少?”
终于,有人举手了。
举手的是国子学祭酒韦澄。
“韦祭酒,您请讲。”
“殿下,据某所知,各州和多数上县,官学基本上达到了设置要求,而且也在正常教学。但中、下县官学就不好说了,特别是很多官学连个独立的校舍都没有,只能依附于孔庙,不但规模小,且兴废无常。”
“谢谢韦祭酒。”
“我们对目前的官学有了一个不太准确的大概了解。我先说如何解决小学的校舍问题。”
“各州、县不管使用什么办法,必须在十天以内为本州、县的小学提供足够的临时校舍,这些临时校舍的使用期限为半年。”
“三个月以后,各地水泥厂、钢铁厂的产品优先满足修建小学校舍的需要,校舍的建筑周期是三个月。”
“半年后,各州、县小学从临时校舍迁入新建校舍,临时校舍退还给校舍所有者。”
“对于提供临时校舍的个人或者机构,秦王府除按照当地房屋的平均租赁价格支付房租外,每两间校舍每使用半年奖励寿命十年。”
“轰”地一声,会议室里的议论声一下就暴发出来了。
就知道秦王殿下会把奖励寿命这个坑甩出来,果然如此。
可是,明知道这是一个大坑,大家还会争先恐后地往下跳!
而且,如果实力不够,就是想往下跳你都跳不下去!
“陛下,关于小学的校舍,不会有问题吧?”
李世民尴尬地笑了笑,没有回答李昊,而是把眼光转向了房玄龄。
“殿下,应该没有问题。”房玄龄与杜如晦对了一下眼神后说道。
“不是应该没有问题,而是必须没有问题。”李昊强调说。
“五郞,下来后我们就会着手安排这件事,一定不会有问题。”李世民说道。
“校舍的事情就这样决定了,小学的校舍由陛下这边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