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试阅卷两天后,就是传胪大典!
金殿传胪,是由皇帝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隆重典礼,殿试公布名次之日,皇帝至殿宣布,由阁门承接,传于阶下,卫士齐声传名高呼,谓之传胪。
四月二十五日,一大清早,杨丹枫等三百零五名庚辰科新晋进士就前往长安门等候入宫。
长城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两侧各有一门,因座落于长安街上,分别得名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取长治久安之意。这两座门,三阙,券门,汉白玉石门槛,单层歇山黄琉璃瓦顶,红墙,基础为汉白玉石须弥座,是皇城通往中央官署衙门的总门。
门前竖立一座巨大石碑,上面刻有八个大字:“官员人等,到此下马”,并有禁军守卫。
平日百官上朝,面奏皇上都要从长安门进入,但无论官居几品,爵位多高,都要下马下轿,步行进长安门,经天街,上金水桥,入承天门,继而进午门,到皇宫大殿上朝。
康熙三十九年的传胪典礼,在太和殿举行,这天虽然不是皇帝举行大朝会的日子,却是宫闱中三年一度的传胪典礼,但凡京师三品以上官员,身无大疾,且不需要当值的,都必须出席。
众进士一直在长安门外等候了一个多时辰,到辰时末,宫门打开,后面零零散散而来的朝臣先行进宫,随后才是三百零五名进士。
所有人列成两排,杨丹枫和季愈作为状元和榜眼,各引领一排人由长安门入内,直接往太和殿方向而去。
无论是参加金殿传胪、唱名赐第、长安街观榜、参与恩荣宴,还是参拜先师神位、大司成、谒孔庙,状元都处于诸进士中最显赫的地位。
銮仪卫设卤簿法驾于太和殿前,在进士抵达后,教坊司司乐于太和殿檐门外两侧开始起乐,用的是是宫廷大典中常用的“中和韶乐”。
礼乐声中,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在丹陛上,文武各官都身穿朝服在丹墀内,按品级排位;诸贡士穿公服,戴三枝九叶顶冠,按名次排立在文武各官东西班次之后。
所有人站定后,于太和门内两旁处起乐,更换乐曲为“丹陛大乐”,这是只有帝王出席的大典上才能使用的乐制,意思是不久之后天子将会亲临。
丹陛大乐声中,礼部鸿胪寺官设黄案于太和殿门东旁,接下来是内阁大学士明珠,捧着写有众进士殿试成绩的黄榜走出来,置于黄案之上。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由二位内阁大学士索额图、明珠,亲自去乾清宫奏请康熙皇帝,具礼服出宫到太和殿升座,文武百官和众新科进士开始行三跪九叩之礼,是为大礼。
行礼结束,鸿胪寺官开始宣读制诰,声音响彻全殿:“朕于庚辰年四月二十五,策试天下贡士,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宣读制诰完毕,唱第一甲第一名杨丹枫,鸿胪寺官引状元出班就御道左跪;,唱第一甲第二名季愈,鸿胪寺官引榜眼出班,就御道右稍后跪;唱第一甲第三名汪绎,鸿胪寺官引探花出班,就御道左又后跪。
清代以左为尊,状元跪于御道左侧,榜眼跪于右侧,探花跪于状元之后,一甲三人姓名,传唱之声响彻宫宇内外,且都传唱三次,以示隆宠!
紧接着唱第二甲第一名张成遇等若干人,唱第三甲第一名史贻直等若干名,都只唱一次,并且不引出班。
唱名结束后,丹陛大乐改换乐曲,奏《庆平之章》,诸进士再行三跪九叩之礼,向天子叩拜。
在太和殿外的典礼基本就此结束,康熙皇帝升銮回宫。
礼部侍郎李枏用云盘将放在黄案上的黄榜接好,公卿和百官、新科进士随黄榜走在后面,在鼓乐御杖导引下,出太和门、午门,经承天门穿过广场,转出长安左门,张挂在临时搭起的龙棚内。
由状元杨丹枫率领新进士看榜,随即由顺天府尹给杨丹枫插花、披红绸,新科状元骑上御赐的高头大马,走过天街,以显示皇恩浩荡。这就是传说中的状元游街,这也是唯一一次允许在长安街上骑马的时候。之后参加殿试的进士被接到顺天府衙饮宴祝贺。
由于参加科举的读书人一旦金榜题名,便如鲤鱼跳龙,马上成为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新权贵。因此长安左门被称作“龙门”。
传胪大典结束,众进士各自返回自己住所,礼部报喜的公文会通过官路和驿站发往众新科进士的户籍所在地,地方会为新科进士修建牌坊,荣耀乡里。
写着三百零五名进士姓名和名次的黄榜,会在宫墙上张贴三日,三天之后,会将黄榜送到内阁,又经内阁转送到国子监,将众进士姓名刻碑,随后黄榜会被保管在国子监内,以供后人查阅。
金殿传胪三天后,就是御赐的恩荣宴。
这种宴会,在唐朝是进士科及第士子自发组织的活动。他们到长安东南的曲江上泛舟宴饮,并请宫中教坊派乐队演奏助兴,长安城万人空巷,士女百姓争相观看,公卿大臣往往在这天拣选佳婿,有时就连皇帝也登上曲江南岸的紫云楼垂帘观看,这就是著名的曲江宴。
清代的恩荣宴,在礼部举行,由皇帝钦命大臣一员做主席,读卷、执事等官及新进士均参加,其中状元一人一席,榜眼和探花两人一席,其余进士四人一席。宴饮结束,新科进士们要在状元的带领下上表谢恩。
谢恩的基本格式是表首为“赐进士及第第一甲第一名臣杨丹枫等,诚惶诚恐,稽首顿首上言”,表末为“臣等无任瞻天仰圣,激切屏营之至,谨奉表称谢以闻。庚辰年四月二十八日,赐进士及第第一甲一名臣杨丹枫等谨上表”。
其次是参加释菜、释褐礼。
释菜是古代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孔子的礼仪。在科举时代,应试者或中式者集体赴国子监孔庙行礼,称“谒先师礼”。释褐也称解褐,就是脱去平民百姓的布衣,换上官服,也就是改换身份、开始做官的意思。
清代释菜礼和释褐礼往往相继举行。先由状元率诸进士,到大成殿祭祀先圣先师,意思是读书人受的都是孔子的教育,如今中进士、得科名,飞黄腾达,自然要谢“圣人”。接着诸进士脱了旧衣换官服,再到彝伦堂,拜谒国子监的主管祭酒和副官司业。
最后是刻题名碑。
新进士释褐之后,由礼部奏请,命工部拨发银两,在国子监刻碑立石。
进士题名碑的建立,对于进士个人而言,意在显亲扬名,对于朝廷来说,则是为了夸示王朝的文治繁盛。
新科进士除了在京城参加上述这些集体庆祝活动之外,还要回乡和家人、亲友、乡亲乃至死去的祖先一起庆贺。新进士之家,首先要改建原来不够阔绰的大门,新建一个大门楼。一则以应“改换门庭”的说法,二则便于在大门上悬挂“进士”或“进士第”的匾额。其次,还要在家门口竖起两根朱红色的旗杆。
中了进士之后,回家上坟祭祖,或者先在祠堂祭祀,再上坟叩拜,就绝对必要。意思是要把自己中进士的喜讯,告诉死去的祖先,让他们欢喜,另外也是知恩报德、不忘根本的表现。这时祭祖自然比平时隆重许多,除了有亲友陪同之外,还有赞礼员和吹鼓手,庄重而不失热闹。
明清时期,一甲三名进士于放榜之后,立即授予官职,状元授六品翰林院修撰,榜眼和探花授翰林院编修。而其他进士则要经过朝考,根据朝考的结果,结合会试和殿试的成绩,确定朝考的等第。一等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二等用为六部主事、内阁中书等,三等选任各地知县。
自此杨丹枫授六品翰林院修撰,实现了“朝为田舍郎”到“暮登天子堂”的跨越,完成了由“白衣”到“公卿”的身份转换。张廷玉、年羹尧二人,也通过朝考,改庶吉士,授职翰林院检讨,做了京师朝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