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十二,是殿试读卷官正式开始阅卷的日子。
至阅卷日,分交读卷官8人,每人一桌,轮流传阅,各加“○”、“△”、“\”、“1”、“×”五种记号,得“○”最多者为佳卷,而后就在所有卷中,选○最多的十本进呈皇帝。
这天上午,八名读卷官进宫阅卷,昨日礼部已连夜将三百余名贡士考卷糊名弥封。但殿试并无誊录,所以众读卷官所要阅览的卷子全都是考生的原卷。若是遇到八名阅卷官认识的人,笔迹熟悉,而且这位读卷官还非常欣赏这位考生,那么这名考生就会幸运地先获得一个圈的成绩。
理论上来说,八名阅卷官要把所有三百余份考卷都看一遍,读卷官觉得文章优异,就会画个圈,若是觉得狗屁不通则直接画叉,若是不好也不坏,则打个三角或者划个划杠均可。最后文章好坏优劣,全凭考卷中圈和叉的数量。
但实际操作并非如此,因每篇文章大概都有二千字左右,一天阅卷时间,非常仓促,而且读卷官精力有限,自然不可能篇篇细心批阅。
所有考卷,要先交给两位内阁大学士,就是俗称的阁老来审阅,让阁老先定基调。
阁老的意见往往是最重要的,这次殿试中的两位阁老分别是索额图和明珠,他们二位的意见基本关系到考生最后的排名。
最后所有考卷会分为两类:上一等、次二等,分别列开,所谓的上一等,就是卷子上圈比较多,次二等则是圈比较少,或者叉比较多。最后再从上一等中选出十份特别优异的文章,进呈皇帝,由皇帝判定最后的一甲和二甲前七名,排定座次。
同时为了彰显礼部会试前十名的重要性,礼部会试前十名的考卷基本会被进呈,这也算是殿试中的一个“潜规则”,弥封官通常会知会读卷官,他们的任务除了要将所有考卷糊名,还要将会试前十的考卷告知二位阁老知晓,这十份考卷先由阁老阅卷,直接被列入上一等。最后在选拔考卷时,这十份不出意外的话,将有份入选前十,甚至十份全数进呈也很常见。
制定这样一个潜规则,其实也是为朝廷选拔人才负责。毕竟殿试只考策问,考察面相对狭窄,而会试是通过半个月的阅卷,从各房的同考官、到主考官,经过层层选拔上来的,加上会试所考试之内容又十分全面,更容易考察考生的知识面和知识量,比之殿试要正规许多。
当天阅卷结束,次二等的考卷会直接填写皇榜,列入三甲中,而上一等的考卷中则要选拔出十份考卷来,进呈给皇帝御览,选不上也会列入皇榜二甲。
皇帝会排定前十名的具体名次,从一甲状元、榜眼、探花,到二甲前七名,都由皇帝亲自排名。至于剩下的人,只会象征性排定名次,列于皇榜之上,赐的是进士出身或者同进士出身。
对于殿试来说,只有二甲第七名以上的考生才算是一种荣耀,因为这是经过皇帝亲自审阅,并且钦定名次的。
“此文写得行云流水,酣畅淋漓、而且观点独到、别具一格,着实让人拍案叫绝,却不知是谁的文章?”明珠拿起一份卷子,端详半晌之后,看了看旁边的熊赐履,想让熊赐履给他一个答案。
礼部会试时,明珠并非主考官,他没真正见识过这届会试众举子的才学,而熊赐履正是此次礼部会试的总裁官,最具发言权。
明珠所说的这份卷子,正好是礼部会试前十名其中一人的手笔,而且准备作为殿试前十进呈天子御览,他不知晓,便想问问熊赐履是否熟悉。但就算熊赐履身为会试的总裁官,可他所见过的都是会试誊录后的卷子,并不能从字体上认识所有考生。
熊赐履拿过来看了一下,也是连连点头:“确实不错,文章一气呵成,言简意赅,观点新颖,而且颇具远见卓识,字也写得好,矫若游龙,力透纸背,确为近年来罕见!”
策文不限长短,一般在二千字左右,起收及中间的书写均有一定格式及字数限制,特别强调书写,必须用正体,即所谓“院体”、“馆阁体”,字要方正、光圆、乌黑、体大。从某种角度来看,书法往往比文章重要。
其实对于读卷官来说,殿试阅卷又不用写评语,好坏只是一个圈一个叉的问题,殿试成绩公布后,也没有追诉制度,就算结果有所偏颇,考生也要认账。
更何况,殿试前十名是由皇帝亲自排定名次,觉得文章不错,只管上呈给帝王,交给皇帝定夺就是,他们并不需知道文章背后到底是谁。
经过一天阅卷下来,卷子重新汇总到二位内阁大学士手中,次二等二百四十二份考卷已经选择完毕,这二百四十二人将会是本届殿试的三甲,被赐“同进士出身”,至于被列入上一等的卷子,还要内阁大学士重新选拔一下,看看有没有特别优异的卷子,可以进补到呈递给天子的前十名中。
结果是发现一份更为优秀的文章,顶替了会试的前十之一,进入了天子御选,也就是说,状元只会在这十个人中产生。
在熊赐履看来,最有可能被皇帝选为状元的,从礼部会试成绩排名,是杨丹枫、季愈、王露、史贻直、查嗣瑮。
依旧例,一甲三人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编修。二、三甲进士如欲授职入官,还要在保和殿再经朝考一次,综合前后考试成绩,择优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即俗称的“点翰林”,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赴外地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