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番殿试的地点乃是保和殿。
保和殿,明初名谨身殿,明嘉靖四十一年改称建极殿,清顺治二年始名保和殿。“保和”出自《易经》,意为“志不外驰,恬神守志”,也就是神志得专一,以保持宇宙间万物和谐。
保和殿内外檐均为金龙和玺彩画,天花为沥粉贴金正面龙。六架天花梁彩画极其别致,与偏重丹红色的装修和陈设搭配协调,显得华贵富丽。
殿内金砖铺地,坐北向南设雕镂金漆宝座。东西两梢间为暖阁,安板门两扇,上加木质浮雕如意云龙浑金毗庐帽。建筑上采用了减柱造做法,将殿内前檐金柱减去六根,使空间宽敞舒适。
保和殿后阶陛中间设有一块雕刻着云、龙、海水和山崖的御保和殿后的石阶路石,人们称之为云龙石雕。望柱下面伸出的千余个石雕龙头,每当雨天时,保和殿外雨水就从龙口中排出,使分流雨水的实用功能与建筑艺术的观赏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千龙吐水的壮观景象出自太和、中和与保和三大殿矗立之上的三层台基。
宫门于天明之前打开,所有贡士分成三列进宫,过宫门时需经过搜身检查,不须宽衣,但需将自己的殿试身份凭证递上,由搜检之人详细比对检查,再搜过身,便可进入宫门内。先行进宫门需要等候,待所有考生皆都进门后,由鸿胪寺官带路,往保和殿方向去。
捧题官及内阁官由内阁经中左门至保和殿,将皇帝钦命之题陈于殿内东旁黄案上。
新贡士由鸿胪寺官引导至丹陛两旁排列,按会试中所中名次,单数者列东,双数者列西。众贡士站定,耐心等候,稍后八名殿试读卷官会出来面见考生。
到了辰时,太阳从东方的地平线上升起,八名殿试读卷官在保和殿大学士、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的率领下出来,分别列于正殿两旁。
辰时一刻,礼乐齐鸣,丹墀内三鸣鞭,在翊卫人员的导引之下,皇帝降驾,殿内众人行三跪九叩礼。
虽然都知道头顶上便是当今天子,每个人都想瞻仰龙颜,但却无一人敢把头抬起来,因为跟皇帝对视,那是天大的罪过,若真要追究,杀头都有可能。
杨丹枫位于人前,虽然距离皇帝很近,可也知道抬头去看的凶险。其实关于康熙皇帝到底长什么模样,他根本就不怎么关心,只要能考取一甲前三、二甲前七进入翰林院,以后有的是机会看到。
礼毕,皇帝回宫。
紧接着是礼部官员点名,所有贡士根据礼部会试的考试成绩,从前到后,依次点上一遍,同时会以礼部所记录考生之籍贯及体貌特征对考生进行二次检验,防止有替考情况发生。
随后是发考试作答的卷子,就是答题纸,谓之“散卷”。答卷采用白宣纸,每份考卷的第一页,填写应试者的姓名、年龄、籍贯及三代履历。
贡士跪受,然后入殿,在殿内两旁试桌答卷。
案桌上摆着笔墨纸砚,笔上是草稿纸,用镇纸押着,同时有盛着水的笔洗,水则是用来研墨所用。
案桌之后均设有一方裹着布的蒲团,一会儿殿试作答,需要考生跪坐在蒲团上进行答题,而这一答就是一整天。殿试日给二餐,早餐每人馒头四个、汤一碗;午餐每人饼四张、梨二个、茶一巡。考生考试中途若要如厕,必须有侍卫亲自陪同。
皇帝名义上是殿试的出题人和监考人,但他其实只在考试最初的时候出现一会,纵是八名读卷官也要各司其职,回去处理政务,而不会在保和殿内逗留太久。
真正监考者还是礼部官员,不过在皇宫这种地方参与殿试,就算考生想作弊也没那胆子,而且也没必要。
因为如果你差到需要作弊的话,那毫无疑问,这种水平铁定是中不了一甲前三的,既然如此,不过是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的区别。倘若你作弊被抓,那就直接剥夺功名、发配充军,甚至要被杀头;而不作弊,只要你不犯禁,就算你文章胡编乱造,至少也是个进士。因此殿试基本是最不用担心作弊的一场考试,每个考生务求小心谨慎,生怕哪里做得不对。这种情况下只需发挥正常即可,至于那些歪门邪道的东西连想都不敢想。
众贡士坐定之后,便是读卷官宣读此次殿试“策”问题。
宣读圣旨的是明珠,作为太傅兼内阁大学士,连皇上都要尊称一声阁老,由他代替天子传话最为合适。
而这篇制诰,正是昨日康熙拿给众殿试读卷官看过的那篇,制诰不仅是天子对考生的一种期待和嘱托,同时还是一道考题。
殿试不考四书五经,仅仅是一道策问: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朕为郅隆之世,上下熙暤,职业修明,乐利丰亨,茂登上理,何其盛也。朕临御以来,孳孳图治,夙夜不遑,惟期吏治清肃,民生康豫,薄海内外,共登于仁寿之域。而治效罕臻,殷忧弥切,厚生正德,未能尽于朕志之所期,其何故欤?如休养多方,而膏泽或未能下究,省巡时举,而疾苦或壅于上闻。奖廉惩墨,而胥吏尚多奸顽。贵粟重农,而闾阎未登丰裕。岂积习之骤难除欤?抑有司奉行之不力也?兹欲令大法小廉,民安物阜,渐几于淳庞之治,何道而可?
至淮、黄两河,民生运道所系,朕几经阅视,指授机宜,而河工诸臣,怠窳恶劣玩惕,以致工程稽缓,底绩难期。何道而令河务大小臣工,实心经理,浚筑合宜,平成早奏,俾粮艘无误,民居永奠,以释朕宵旰之忧欤?
尔多士蕴怀康济久矣,其详着于篇,朕将亲览焉。
因为场地太大,古时又没有扩音器,明珠年老体迈喊出来的话,最多前面的人能听见。至于题目到底如何,在制诰宣读完之后,会发下来,供考生自己研究。
随着制诰宣读完毕,以制诰为主体的考题也下发到每一个考生手中,考生可以将制诰详细阅览。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朕为郅隆之世,上下熙暤,职业修明,乐利丰亨,茂登上理,何其盛也。朕临御以来,孳孳图治,夙夜不遑,惟期吏治清肃,民生康豫,薄海内外,共登于仁寿之域。而治效罕臻,殷忧弥切,厚生正德,未能尽于朕志之所期,其何故欤?如休养多方,而膏泽或未能下究,省巡时举,而疾苦或壅于上闻。奖廉惩墨,而胥吏尚多奸顽。贵粟重农,而闾阎未登丰裕。岂积习之骤难除欤?抑有司奉行之不力也?兹欲令大法小廉,民安物阜,渐几于淳庞之治,何道而可?
至淮、黄两河,民生运道所系,朕几经阅视,指授机宜,而河工诸臣,怠窳玩惕,以致工程稽缓,底绩难期。何道而令河务大小臣工,实心经理,浚筑合宜,平成早奏,俾粮艘无误,民居永奠,以释朕宵旰之忧欤?
尔多士蕴怀康济久矣,其详着于篇,朕将亲览焉。”
杨丹枫拿到制诰全文,通览一遍,此次策题行文三百三十二字,以“吏治民生、淮、黄河务发问”。全文都是在围绕治河,可见康熙皇帝及满朝文武也没有找到确切的解决方案,而是希望通过众贡士之手来帮皇帝排忧解难。
康熙期间黄河下游到处决口,水祸连连。接连而来的水患,也让康熙十分头痛。虽然治河的官员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淮、扬水灾并未明显好转。三藩平定、台湾统一之后,康熙便将河务视为首要任务。康熙不远万里,六下江南,亲阅河工,幸临清江府、淮安府、江宁等地,足见重视。
殿试考的已经不完全是士子的知识面,以及写八股文、议论文的能力,而是要考士子的大局观及治世能力。
回到这道“黄河治理”的策问题上,杨丹枫已明白自己所要论述的重点,是提出可行的黄河治理方案。
杨丹枫深知黄河经过上千年的冲刷,已经成为地上河,疏通的难度很大,肯定不能简单地用大禹治水的方法,仅凭疏导二字,轻言解决。
杨丹枫奋笔疾书,写道:臣对:商度地势,凿山阜,破砥碛,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筑堤束水,以水攻沙。颁法案,重名臣,深浚河身、筑挑水坝……凡此数条,臣敢因圣策而尽其愚,而要之阐千圣之遥源,以为继往开来之学,立百王之大法,以为远至迩安之功,古帝王皆由乎此,而即皇上之奉若天道垂裕万世者也。臣草茅新进,罔识忌讳,干冒宸严,不胜战栗陨越之至。臣谨对。
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写下一简长约二千余字,行之有效的治理方略。
文中大意就是:凿山阜高地,破除旧河道中的阻水工程,堵绝横向串沟,修筑千里堤防,疏浚淤塞的汴渠,在新河道的两侧筑千里长堤,直达海口,收决雍积,让黄河下游仍行地下。堵塞决口以挽正河,修筑堤防以束水攻沙。并且颁布治河法案,重用水利名臣,深浚河身、筑挑水坝、开陶庄引河、浚直河道和拆除拦黄坝。
到下午申酉之交,太阳西斜,考生的笔基本都停了下来。庚辰科殿试从清晨辰时开始,黄昏时分结束。
考毕交卷之后,首页由弥封官折叠成筒,密封后加盖关防,其余卷面、卷背及骑缝之处,则加盖礼部之章。
交了卷子,杨丹枫与众多考生一起,在侍卫护送之下出了皇宫。
众贡士进皇宫时不敢喧哗,但等出了紫禁城门口,已在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待走远之后,众贡士便逐渐喧闹起来。
得慕天子颜,算是学子的最高荣耀了,今日的殿试只是个开始,三天之后殿试发榜才是正戏,到时候皇帝和文武百官都会出席,学子寒窗苦读十载,只为一朝金榜题名。
杨丹枫随着人群走出皇宫不远,张廷玉和年羹尧便过来跟杨丹枫打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