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浩
我和韩昌盛以前并不认识。
那时候我们都在偏远的乡下中学里教书。平日紧张的教学之余,我们都有着共同的爱好——小小说创作。那时候韩昌盛的创作热情极高,当时在我们当地的一些报刊上经常能够读到他的小说文字。他的文笔很流畅,写的虽然都是和我一样经历的乡村和校园生活,但他的文字很有张力,读起来很感人,也很唯美。时间久了,我就有一种想拜访他的冲动。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报刊编辑老师给我在电话里辅导创作,顺便问了我一句,你认识泗县的韩昌盛吗?我说不,但我想结识他。那位编辑老师便将韩昌盛的通联电话告知了我,并让我今后多和他交流。
韩昌盛的小小说创作主要植根于乡村、乡土和校园,这一点和我有相似之处,但我的文字却远远达不到他的写作高度。而且韩昌盛能以他扎实深厚的语言功底将平凡的乡村生活表达的十分感人。这也许是我对昌盛兄长怀着一颗敬佩之情的缘故吧。在我的课堂上我常常要将他的小小说读给班上的学生听。在那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所代的那几届学生中考考的都十分优秀,我不知道这和我在班上读韩昌盛的校园和乡村小小说有没有关系。
我和韩昌盛其实还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说朋友关系因为我们有着相同的生活经历,我们都是70后出生的农家子弟,学校毕业后我们又都在乡村做了教师职业,执教着一群当年和我们一样的天真、纯朴的乡村少年。其实在小小说写作上,韩昌盛也是可以做我的老师的。因为那几年在那所封闭的乡村学校里,我教学之余挑一盏孤灯在做着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学梦的时候特别孤寂,看不到一丝未来前途的希望之光。这个时候是昌盛鼓励我,给我以文学上进的信心和勇气。他每每有小小说在全国的小小说报刊杂志发表以后,第一个通知的就是我。我知道昌盛兄长不是在对我炫耀自己而是在为我鼓劲,让我也要向他一样奋进,能在全国多家权威小小说媒体上稿。要知道2007年的时候,全国多家小小说阵地争相发表和转载他的文字,可以说他的小小说创作已达到一发而不可收拾的地步。
2009年2月,当昌盛的第一本小小说集《十六岁的盛宴》出版后,我手捧着这本凝结着他近几年来辛勤创作、汗水耕耘的集子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青年作家辛勤付出的耕耘之路,更懂得了“天道酬勤”的道理,韩昌盛应该是我文学创作上很好的榜样和老师。
作为一名作家,他的作品总会和他所生长的环境和成长经历分不开,韩昌盛亦然。在他的小小说作品里总割舍不去乡土和校园情结,而且总的一点,乡村和校园是一个温暖的词汇,他的作品中每一个人物、每一处场景都充满着一种人文的关怀情感。
读他的《父亲一直期待的生活》、《月亮上来了》和《弟弟和我》等篇什,读着读着,总能使人内心升腾出一种潮水般的东西出来;感人心者,莫乎与情。在时下这个到处是喧嚣和浮躁的年代,韩昌盛其人却能净守一方安静的空间,并没有用绮丽辞藻去取悦读者,这不能不让人心生敬意。这也难怪韩昌盛的第一本小小说集子上标有“新课标语文课外阅读经典”推介字样。在他的每一篇小说中都给人一种阳光般的温情,让读者在他的小说中见不到半点的纤尘和污秽。如《老师您好》中的老师是一个授业解惑恩师的化身;父亲老林是一个身处社会底层但却令人敬佩的父亲,因为他有一颗拳拳的爱子之心;还有监狱长等等众多周围的人,所有这些善良的人们构成了我们这个阳光普照的世间社会。还有小说《每一片叶都会跳舞》中的乡村留守女孩孙丹丹,她虽身处逆境但却有着一泓清泉般的善良淳朴的心灵世界……
我和韩昌盛都是农民的儿子,就是现在我们的父母还都辛勤的耕种在各自故乡的土地上。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昌盛总是报着一颗感恩的心生活、学习和创作着。在一次谈到小说创作的时候,他曾不无感动地勉励我说:“努力,哪怕我们只能做一种芦苇,也要做一支有思想的芦苇。”
我觉得这个世界也许正是因为有着阳光和感动而美好。(袁浩:安徽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