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俑
韩昌盛是一个很用功的作者,如果没有记错,他至少给我主持的栏目投寄了十篇以上的稿子。读完他的新作《老师,你好》,一种温馨、美好的感觉马上从心底升起,在这个春天的早晨给我捎来了久违的感动。
“美好”的话题已经有些陈旧了。一些文学评论家说:现代小说普遍缺少人文关怀和悲悯情怀,部分作家已经逐渐丧失表达美好的能力,“感动”离我们的阅读越来越远。《小小说选刊》寇云峰副主编也在他的“寇子评点”里幽默地说,他晚上看长小说,看的是人性恶;白天看小小说,看的是人性善。在小小说创作领域,确实不乏表现人性美好的佳作,徜徉在小小说世界里,你随时可以邂逅到那份曾经遗失的美好。
不过,美好不是“粉饰”,不是“煽情”,不是“高大全”,表达美好也应该有所节制,不要任意扩大人物形象的光辉,甚至故作矫情地编造故事。这种没有真诚的美好,是廉价的。韩昌盛在这一点上就做得很好,不妨逐一来看《老师,你好》里塑造的三个“好人”形象:
第一个是“我”,一个好老师的形象。接听学生家长电话,正休息时会反感,但仍然不厌其烦;关心学生的成长,会对家长过多的担心表示不解,但确实是细致入微;学生家长提出借钱,虽有疑虑,但最后还是慷慨解囊。
第二个是监狱长。文章里着墨不多,但联系到老林给“我”打电话时,多次匆匆忙忙挂了电话的情节,我们不难想象,在给老林大开“绿灯”之时,监狱长内心一定也有过激烈的斗争。也许,正如老林所说,监狱长确实也有一个正要参加高考的儿子,才有了这份理解。
第三个人物是老林。如果说前两位“好人”还多少有些理想色彩,那么,老林这个形象则有着丰富性和复杂性。一方面,他因为在工地上“犯了事”被收监服刑,虽然作品没有明说犯的什么事儿,但从服刑时间来看,所犯之事应该不小。另一方面,作为父亲的老林,他虽然是一个犯人,但为了不影响儿子高考期间的情绪,一直想方设法隐瞒自己“犯事”的真相,从他与老师的多次通话来看,他不仅有着一个父亲对于儿子的殷切期望和拳拳爱心,也懂得以礼待人,甚至有本分、憨厚的一面。正因为如此,老林身上凸现出来的“美好”,才弥足珍贵,让人久久难忘(秦俑:河南《百花园》杂志副主编)